我接受你的不同,也请你接受我的不同

2019-09-17     法图曼

有个宝妈说孩子新换了老师,很开心的说新老师比原来的老师好很多,讲课更清晰,还会设计很多游戏帮助记忆。妈妈心里有点不舒服,觉得对原来的老师不尊敬,不希望孩子对别人进行比较,就对孩子说这样说话不对,但又觉得这样盲目否决孩子不合适。然后来咨询我怎么沟通合适,如果是我,我会对孩子说:

“宝贝儿,你很喜欢新老师是吗?同时你也发现了两个老师不同,你的观察力真强。”

孩子本来表达很单纯,只是想表达不同而已,我们过分解读了孩子的意思。本来就是我们先有了比较心态。

人与人的冲突,很多时候都是来自我们无法接受别人的不同,很多时候我们用是非对错来评判别人,但大部分时候不是对错好坏的区分,仅仅因为人与人的不同而已。

人之初,不知道人外有人,小婴儿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感知别人是后天习得的。学会感知、接受别人,可能就需要我们假以时日,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这十几年里慢慢引导。

【方法】

1.找不同

可以和孩子讨论他和好朋友之间有哪些共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找情绪

可以给孩子看一些不同脸部表情的画,让孩子练习感知别人的情绪。

3.找原因

让孩子猜一猜那个人为什么开心、伤心、生气?

很多时候家长都纠结孩子为什么不愿意道歉,尤其是自己的孩子把另个孩子打了的时候。不道歉让家长觉得很没面子,但是真正的道歉来自对别人处境的感知,如果多让孩子体会别人的处境,可以让孩子的道歉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只流于形式。

同样我们希望别人能接受我们的不同,孩子怕被孤立,所以遇到一些强势的孩子的邀请时,即便不情愿,即便觉得这件事不对,有时候也会跟随。在这样的时候,坚持自己很难,尤其是到了青春期,这个年龄的孩子最在意同伴的评价。所以让孩子遵循内心的是非观来行动非常非常重要,因为青春期孩子的很多冒险行为往往都是来自同伴的怂恿。

是朋友,也不意味着三观永远一致,你做的事情违背我的价值观,即便我被众人排斥,也要说“不”;虽然你比我强势,但你侵犯了我,我也要敢说“不”。

建立是非观需要很多年,讨论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讨论一些社会热点、我们自己经历的一些事情,或者孩子身边发生的事情。

【方法】

可以给孩子些情形,让他判断是与非,思考后果、如何拒绝。例如

1.好朋友让你和他一起玩一款不适合儿童玩的游戏。

是对还是错?

后果是什么?

如何拒绝?

2.好朋友想抄你的作业

是对还是错?

后果是什么?

如何拒绝?

判断对错不难,难的是如何拒绝,在家里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练习说拒绝。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敢于说“不”的孩子是勇敢的,而且很多时候是会得到朋友的理解的,如果可以阻止朋友的行为当然就更厉害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_cv_RW0BJleJMoPMn3V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