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远见的父母,对孩子都有点‘狠’”!这句话是很多公号制造爆款的核武器,乍听起来有几分道理,
如果在“狠”上再解释一句:在教育孩子上,有自己的原则,从不心软不退让。就更让人心服口服了。
事实上,这句话不知误了多少父母!
元旦刚过,知名育儿大V粥悦悦就因为对待孩子“狠”且“讲原则”上了热搜。但帖子一发出,就遭到了一大波质疑,有网友说:“你这不是教育,是欺负孩子!”
著名育儿专家张思莱教授更留言:你违法了!
究竟是怎么回事?
事件经过
事情是这样,这位大V一家计划周末去珠海长隆玩,出发前,她对孩子们提出要求:出发前必须完成当日学习任务,否则留在家里。结果,她家6岁的二女儿没有完成。
不细想,这个规则很寻常,“吓唬”一下孩子而已,哪个父母真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但她真的这么做了……
孩子吓得抓狂,妈妈却不慌,教给一个6岁的孩子怎么烧开水,别饿着。
孩子一个人在家,妈妈采取的“保护措施”是:
期间,钟点阿姨和邻居都表示很担心,甚至主动提出帮忙,两次被这位博主谢绝。
为了表明自己“奖罚分明”,这位妈妈“说到做到”,孩子被一个人留在家里直到深夜12点半。
事后妈妈说出了自己的“故意”:这次给老二的教训算是“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看到这篇帖子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位妈妈真“狠”,很多网友跟我的感受一样,并没有盲目同意她的“自我欣赏”,但说实话,真心替这篇帖子点赞的6.2万个网友捏把汗。
全家外出,把自己一个人留在家,这个孩子心里怎么想?
帖子发布后,很多网友留言:“惩罚”孩子,可以要求孩子在高铁上把作业完成;或是别的孩子去外面玩,但她必须在酒店完成作业再去玩;即便取消了孩子的出行计划,也要留个人在家照顾她。
最怕的,就是把她一个人留在家——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要我说这已经不是惩罚了,是用父母的强势“驯服孩子”。“驯服”是出于控制,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怕、让孩子产生恐惧。
在恐惧与压迫下,可能会逼出天才,但更有可能让孩子的内心失色,离幸福越来越远。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严苛的教育制度的结果,就是给心理咨询行为源源不断的提供了病人”。
网友也评论:你亲手给女儿编织了一个噩梦,还沾沾自喜。
我不知道孩子会不会有心理阴影,产生心理创伤,但孩子一定会觉得难过、“心里不舒服”,她的情绪会影响她的感受,而感受会让她产生某种认知,也许这个认知是:我必须做得很好,妈妈才会爱我;也许这个认知是:我不值得被爱……
最后,认知会变成她的意识、潜意识,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
把6岁孩子单独放在家,合法吗?
我的一位同事,小时候有次爸爸妈妈不在家,自己划光了两盒火柴,万幸的是,没有引起火灾;这篇帖子勾出了许多人童年不好的记忆:
6岁的孩子一个人在家,妈妈先后谢绝了阿姨和邻居的照顾,仅仅通过视频监控关注孩子的情况。讲真,万一发生意外,远在异地的父母,除了眼睁睁地看着事情发生,什么事也做不了!
张思莱教授说的没错,我国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草案明确规定8岁以下孩子不能无人看护。
同样的事,发生在美国,如果父母必须出门,把孩子单独留在家里就得请“babysit”,直译的话就是陪孩子坐着,其原因就是:在美国很多州,让12岁以下儿童单独留在家里是违法行为。如果这种情况被发现或者邻居举报,孩子就有可能被警察带走,父母可能面临的起诉是“危害孩子安全罪”。
对于危险,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0,要么是100%。
家里并不代表就没有危险,用开水冲泡粉丝可能发生烫伤,电插头,可能让孩子触电;如果居住在高层住宅可能造成孩子失足等等。
所谓监护人,就是要保护孩子、远离危险,多少家长因为麻痹大意、缺乏安全意识,导致孩子受到健康生命威胁,自己痛苦一生,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即便犯了错,也要跟孩子站在一起
最后我们来说说规则。
每个家庭都会设立一定的规则,让孩子具有规则意识,是避免孩子犯错或者规范孩子行为的好方法,也是让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锻炼。但家庭的规则不是针对孩子的,而是家庭中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才叫规则,这是规则的第一个特征。例如规定孩子每次看电视只能30分钟,那么对于父母而言,也应该遵守30分钟的时间,否则孩子就会觉得规则不公平。
这件事中,只有孩子不完成作业会受到惩罚,而父母无论做任何事,都不负担后果。如果是家长耽误了行程,该如何解决呢?
规则的第二个特征是:如果违反规则,就要承担后果。请注意,是后果,而不是惩罚。很明显,这位博主的措施属于惩罚,而且是孩子难以承受的惩罚。
后果和惩罚有什么区别呢?如果现在外面在下雨,孩子不愿意撑伞非得淋雨,感冒了就是后果。对孩子吼“不撑伞晚上不许吃饭”就是惩罚。后果和事件一般有直接的逻辑联系,叫做“自然后果”。而惩罚没有,惩罚是权威的,家长说了算的。
如果爱孩子,希望孩子具有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应该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而不是用惩罚的方式。
以爱之名的惩罚,就是单方面的“我是为你好”,就像糖衣炮弹,包多厚的糖衣,它都是杀伤性武器!
如果你希望家是孩子的避风港,不要粗暴地对待孩子。记住:永远跟你的孩子站在一起!永远跟他一起面对问题,一起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在旁边说着风凉话:,担任着审判者的角色:“看吧,你错了,错了就要被惩罚,我可都是为你好啊。”
点击了解更多,你想要的全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