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0时~24时,湖北省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4840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13332例。什么是临床诊断病例?为什么要增加临床病例的诊断?
点视频,看中央指导组专家、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如何解读
首先,数据变化是因为确诊标准发生了改变。此前,患者是否确诊,主要参考指标是核酸检测结果,还需要结合CT影像,咳嗽等症状来综合判断。
随着疫情防控深入,临床数据的不断累积,有个新情况逐渐凸显出来——由于核酸检测的时间较慢,一些患者无法确诊收治,但是病症的临床表现又高度疑似新冠肺炎。
如果不改变认定标准,这部分患者就难以得到有效救助,对整个疫情防控也造成负面影响。这次主要变化,就是将临床诊断纳入确诊范围。
其次,数据变化体现了实事求是,表明“应收尽收”在加快推进。将临床诊断病例数纳入确诊病例统计,是实事求是的转变。这种变化对救治患者和疫情防控来说是有利的,将对加快患者收治,加快疫情防控带来积极影响。
同时还要看到,数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确诊、疑似患者的新增分类上,数据总量并未快速增长。如果收治工作落实到位,相关数据也会迅速降下来。
最后,疫情防控已经到了最关键的阶段,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还是那句话,干系重大,敷衍不得、懈怠不得、退缩不得。
什么是“临床诊断病例”?
中央指导组专家、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我们在看病诊断肺炎时,能够拿得到的病原学,也就百分之二三十,剩下的百分之七八十要靠临床诊断。从临床思维和临床医生的临床路径角度来说,增加临床病例的诊断,有益于临床医生对疾病多一个判断。
前一段时间我们主要是靠核酸来进行确诊病例。实际上按照我们临床诊断的标准,是有一大部分疑似病例的。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从这几个方面综合诊断:第一,如果病人在湖北或者在武汉地区,那肯定是已经有流行病学史了;第二是发热、呼吸道咳嗽、憋气的症状,这是临床症状;第三是临床有体征,查体检查;第四个是CT影像。比如说我们常见的肺炎链球菌肺炎,实际上能拿到阳性的比例以及培养的比例也就百分之二三十,大部分是靠临床医生来对临床病例下一个临床诊断。
来源:综合自新华社、央视新闻、南宁晚报
编辑:彭海波 曹琤媛
“健康杏林”是《医药星期三》报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医药星期三》报是全国邮发的,以中医药治疗为特色的,刊发医药保健、健康养生知识为主的专业保健科普报。开设有“中华医药””中医精粹“”民族医药“”药膳食疗“等中医专版。全国邮发代号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