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里,藏着你想不到的童年

2019-11-30   三联生活周刊

当车子驶入四川省乐至县佛星镇时,柏油马路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下过雨后泥泞的土路。斑驳的土墙、已经褪色的标语、用竹筐背菜的农妇和在田地中随意觅食的土鸡渐次从车窗外掠过。

尽管距县城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但这里已然是一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与城市中截然不同的世界了。虽然谈不上凋敝,但多少有些清苦。

······

受到雪佛兰•红粉笔教育计划(以下简称红粉笔)的邀请,在明德小学开始了我为期两周的第一次支教生活。

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乡村有697万名留守儿童,其中四川留守儿童规模最大,有76.5万名。

据接待我们的当地老师介绍,镇上但凡经济条件好些的家庭,都举家迁往县城生活,因此在明德小学就读的孩子,大多是受家庭条件所限,父母外出打工,自己与祖辈一起生活在老家的留守儿童。

补上欠缺的那一课

开课前一天,校长带我们一行十名志愿者老师参观学校。

明德小学的红砖教学楼在四周土黄色村宅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气派”,而校园内器材室、美术、音乐多媒体教室也是应有尽有。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人感到有些错愕。

首先,经过从校长到教导主任,再到分管教师层层借到钥匙,才得以进入这些现代化教室一探究竟,尽管教室中诸如试管、酒精灯、滑轮组等教学器材一应俱全,但它们都在玻璃展示柜里积满了灰尘。

“所有的器材都可以用,看看你们有没有会用的,”校长罗勇热情地招呼着大家。教导主任雷小琴正帮我们打开隔壁教室的门,“全是全,但我们都不会用,”她笑着对我们说。

“不会用”这三个字让我有些半信半疑,毕竟这些都是最基础的教学器材。直到参观至音乐教室,当地的老师兴致勃勃地打开玻璃展示柜,掏出一个倒置的三角铁问:“你们知道这是啥不?”,我才真的明白为什么这些教具上积了那么厚的一层灰。

校长接下来的介绍也印证了我的想法,全校20名教职工,要承担起159名学生的教学任务,尽管勉强达到国家小学教职工比例标准,但教师都是数学、语文专业出身,负责的科技、文体、英语等学科的教员极度紧缺。

老师们的专业限制加之本身的教学压力,素质教育开展起来举步维艰,那些崭新、齐全的器材也只能静静地躺在器材室里蒙尘、生锈。

这样的情况在当下的村级学校中并不稀奇。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帮扶,乡村孩子的入学率几乎达到了100%,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也逐渐在向城里看齐。然而硬件设施虽然“上去了”,但如何能让乡村的孩子们享受到与硬件相匹配的教学质量,却依然需要一个过程。

为孩子们补上欠缺的“那一课”,恐怕就是我们此行最大的目的。

孩子们的向往

开课第一天早晨,孩子们在自家土狗的陪伴下欢快地跑进校园,见到我们这些“生面孔”或是上前鞠躬甜甜地叫一声“老师好”,或是有些害羞,抬头微笑又迅速跑走。

铃声一响,升旗仪式准备开始,159个孩子把学校的前院填的满满当当。当志愿者团队被邀请到国旗旁介绍带来的课程时,每一个孩子的眼中,都闪烁出了纯真的好奇与向往。

而站在前台的我,除了看到整齐划一的校服,很难不去注意孩子脚上颜色不再鲜艳,并且布满泥点的运动鞋,这让我想到一部伊朗老电影《小鞋子》,在贫寒的家境面前,一双布满补丁的鞋子在兄妹两个人的脚上交换着,找回丢失的鞋子,再拥有一双鞋子都成了两个孩子稚嫩心中的渴望。

随后,我们这些“粉笔头”便分头开始了自己的工作。我负责的课程是思维拓展,希望通过搭建棉花糖塔的方式,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起初,课程进展得颇为顺利,搭塔的阶段十分热烈,可一到讨论环节,气氛竟瞬间凝固了。

面对“说说活动感受”的要求,孩子们默默低下了头,当我试图引发关于团队协作等话题的讨论时,他们大多是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反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相比城里孩子,所谓的“素质教育”对他们来说显得过于遥远了。

我的室友王韵芳老师是个面目清秀的姑娘,教水彩的她也遇到了与我类似的情况。有次她在教四年级的孩子们如何画出一个立体的球面时,孩子们对光、影、明暗分界等词汇完全陌生,甚至孩子们还会出于好奇试图舔舔沾满颜料的笔刷。这样的水彩课变成了一个复杂而劳累的“体力活”,整节课如同打仗一样鸡飞狗跳。

回到宿舍,王老师瘫坐在床上嘟囔“为什么要教水彩?”,又突然想起在课上收到的纸条,红纸的层层包裹掀开,里面有一张好看的蓝纸,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王老师,我最喜欢你的水彩课”。那一刻,所有疲累烟消云散,因为孩子们的喜欢,课程总要上下去。

据王老师说,尽管对美术毫无概念,但即便是班里最调皮的小男孩儿,也会坐的稳稳当当,按着步骤,沾水,上颜料,再沾水,又一圈一圈地晕染着水彩纸上的颜料。

其实,我们能感受到孩子们内心对思维、美术、音乐的好奇,那是他们与生俱来对美的渴望,对生活的向往。尽管他们此前并没有条件接触这些内容,尽管他们其中不少人会唱的歌只有一首课间操上放的《小苹果》,甚至有些人都分不清篮球和足球的区别……

这是孩子们此前那段漫长童年的遗憾,更是让我们使出浑身解数,让他们感知更旷阔世界的动力。

孩子们的思念

宋国胜老师是此次活动中最有经验的“老粉笔头”,他已经参加了四次红粉笔,日常生活中也在进行远程支教。

绘本阅读课是宋老师的“王牌”。这次宋老师带来了亲情故事绘本《狐狸电话亭》,是一个关于亲情与爱的故事,狐狸宝宝去世后,伤心的狐狸妈妈在村子里发现了一个小男孩。小男孩经常来电话亭和远方的妈妈通话,可后来电话亭被意外拆除,小男孩和妈妈断绝了联系。

为了能让小男孩与妈妈团圆,狐狸妈妈使用爱的魔法变成了电话亭,让男孩儿和妈妈能够再次通话。在电话结束前的最后一秒,狐狸妈妈仿佛也和自己的宝宝团聚了。

伴随着讲述,孩子们的心也被拉进了狐狸妈妈和狐狸宝宝的故事世界里,看着狐狸妈妈与宝宝相拥玩耍的幸福时刻,又陪着狐狸妈妈一同经历了丧子之痛,也见证了狐狸妈妈在另一个与母亲分离小男孩儿身上重新找到生活的动力与希望。

据《中国城乡少年阅读现状白皮书》调查显示,高达91.8%的受访乡村儿童明确表示对课外阅读感兴趣,与城市孩子的比例相差无几。然而有一半的乡村少年儿童每年阅读量不足4本,远低于城市数据的16本。

而听到小男孩儿将要离开与妈妈团聚,狐狸妈妈为了小男孩儿能和妈妈联系上,即使心痛但不惜将自己变成电话亭的时候,班里有了小小的抽泣声,孩子们偷偷用袖子擦去眼泪,即使被四周的孩子发现,也赶忙摇摇头。

全校159名学生中有82个孩子的父母都外出务工。不少人都去往经济发达却离孩子更远的浙江、厦门、上海等地打工,一年甚至没法回一趟家,跟着祖辈生活成了孩子们的普遍状态。

因为父母长期不再身边,家庭条件也不允许他们拥有手机,所以平时很少跟父母联系,缺少父母的陪伴让他们对于这类亲情故事是最想听又不敢听。

不过听完故事,孩子们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便父母不在自己身边,但他们之间的爱未曾减少。只要将爱传递出去,人生中的苦闷与委屈,都可以被化解。这个故事也让我对此次活动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缺少关心与爱护的孩子们,更是需要我们将爱传递给他们。

带去温暖的“红粉笔”

两周的时间不长,但只争朝夕,也让我五味杂陈。经过与孩子们的接触,我能深深感到他们内心渴望美、渴望被爱、渴望被关怀。可基层的乡村教育充满无奈,无法满足孩子们对更美好世界的好奇。留守儿童的父母也充满无奈,为了整个家庭更好的生活,他们只能放弃陪伴孩子的时间……

不过,这正凸显出了此次雪佛兰•红粉笔教育计划的意义,如今村级小学基础设施已经相对完善,但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拥有更多。红粉笔希望通过他们的积极介入,将志愿平台的力量发挥到最大。并且与传统教授文化课、辅导作业的“旧支教”不同,红粉笔只为孩子们教授体音美等课程,在不打乱乡村学校的教学秩序和计划的基础上,为乡村教师的日常授课进行补充。

也正像红粉笔的口号一样“用你的眼界,改变他们的视界”,我们或许没有过多的金钱去帮助这些孩子,改变他们的生活,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力所能及地拿出一些时间,为孩子们推开一扇能让阳光照进来的小小窗口,让他们能够望向远方,望向这个更大的世界,而最终成为和成就这个世界。

自2006年起,由雪佛兰和《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主办的雪佛兰•红粉笔教育计划已走过了14年,走进102所村级小学,遍布29个省,共有1000多名志愿者参与,支教了33000多名乡村学生。在这每一串数字背后,都是像四川站的老师和孩子们一样,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美好的故事。

离开校园,让很多拥有支教梦想的人们,将梦想束之高阁。而以红粉笔为代表的社会公益项目要做的“其实就是在最合适的时候,在某个最合适的地方,给某个最合适的人一块黑板,一支粉笔。”

历时14年,雪佛兰•红粉笔教育计划走过的“爱的足迹”。

除了雪佛兰•红粉笔教育计划,雪佛兰和《21世纪经济报道》还增加了乡村教师培训和“启梦之旅”夏令营活动,不仅带给了山村的孩子们新知,还为乡村教师带来了更多教学活力,促进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童年,是一个人最美好,也是最重要的阶段,童年的经历会深远地影响每个人此后的人生。对于红粉笔和乡村教育来说,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哪怕只是让孩子们对未来多一份向往,哪怕是在这两周的时间中给孩子们带去多一份快乐。

支教的时间很短暂,孩子总是记不清每个老师的名字,在小小的校园里经常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当你假装生气追问孩子们“我到底姓什么”的时候,同学们总会会心一笑说“红粉笔”。

(图片来自雪佛兰)

策划:三联.CREATIVE

监制:路瑞海、李雨旋

作者:淑萍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赵姝萌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