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和大学舍友晓岚聊天,得知她辞职了。晓岚一毕业,就在家里的安排下进了当地的一家知名企业,这些年工作顺风顺水,一路升职加薪,是我们同学当中“混得最好”的一个。
晓岚说她辞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之前的工作虽好,但非常忙,儿子洋洋今年9月份都上小学了,这些年自己都没怎么管过。前些天去开家长会,老师的话让她突然明白了,自己亏欠了儿子太多。小学是孩子成长重要起点,这几年的时光和经历,决定和影响了人生后面的大半辈子。所以,自己准备换一份时间稍微宽裕一点的工作,好好的陪伴儿子度过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
小学阶段(6岁—12岁)是为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是身心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小学阶段是儿童走向社会的起点,习得社会角色的重要时期,个性逐渐形成的阶段,也是他们的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其思维由具体形象逐步转变为抽象逻辑,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都发生着重大变化。所以,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孩子的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影响深远。
小学是孩子成长中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小学是学习生涯的起点,又是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说“小学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也不为过。我虽为晓岚辞去了那份令人羡慕的工作而可惜,但非常认同她的决定。工作可以暂时缓一缓,孩子的成长,错过了,可就补不回来了。
小学六年,对于孩子而言,是刚刚走出家庭、结束幼儿园生涯之后,正式步入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作为后天教育的开端与归属,在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那么,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人的家长,又该怎么做呢?
作为《名师E课》的授课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人民政府督学孙纳新老师指出:整个小学阶段,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老师,都把精力聚焦在学习上,说得更直接点,是聚焦在成绩或分数上。但事实上,相对于紧盯着学习成绩,对小学阶段的家长来说,有三件事要比“成绩”重要得多。
第一件重要的事:激发兴趣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像海绵般绵绵不绝地汲取知识。我们都希望无论学习环境如何变化,有人监督还是没有监督,线上学习还是线下学习,一眼瞅见孩子都是在热情高涨地认真学习。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们做了无数的尝试,苦口婆心的规劝、高压之下的威逼、赤裸裸的利诱,云云种种,但大都收效甚微。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厌学呢?其实主要就是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
调查显示,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自觉性强的学生,大都能钻心听讲,注意力集中,肯动脑筋,爱提问题,按时完成作业。而那些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学习上往往很被动,学习不专心,敷衍了事,遇到困难易产生消极畏难情绪,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究其原因,用心理学来解读,这其实是一个激发动机的问题。
动机,通俗来说就是使一个人开始行动,维持行动,并且决定着行动方向的力量。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通常是指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感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动机;而外部动机就是用一些外部奖惩手段(既包括物质的与也包括精神的)来激发行为。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让孩子学习的动力源自内心(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总是与兴趣、好奇密不可分。凡是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一般都能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的能力。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源,尤其对小学生更为重要。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只有当孩子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后,才会主动地学习,持久地学习,学习成绩才会提高。
现在很多家长从孩子一入学开始,就千方百计想孩子学得好,懂得多,所以家长把孩子的双休日、节假日都安排得满满的。殊不知,这种做法很危险。无视孩子的心理特点,任意延长学习时间的做法会使孩子把学习和游戏对立起来,厌恶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还会养成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所以,家长切莫目光短浅,舍本逐末,不能忘记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头等大事。
这个兴趣,既包括学习兴趣,也包括学习之外的兴趣。新入学的孩子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有趣,他们回到家会兴致勃勃地向父母讲述学校的学习生活,这时,家长应耐心倾听,和孩子一起讨论,并为孩子提供有关的书籍,创造机会让孩子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和比赛。
做父母的责任,并不在于强迫孩子学这一样,不学那一样,而是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喜欢的事。家长应该注意把孩子原有兴趣与知识学习联系起来,将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以培养和激发新的兴趣。
第二件重要的事:养成习惯
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
著名教育专家,全国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首批专家关鸿羽教授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这样说到:“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就像一包熔化了的铁水,它可以浇铸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但等孩子长大了,就像冷却了的铁水变成一块铁砣子,再改变就困难了。”他这种形象的方式揭示了这一时期儿童具有的特殊特性:可塑性。
幼儿阶段与儿童阶段都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但是,幼儿阶段只是让儿童有了各种习惯的意识,而真正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还应该是在小学阶段,使之真正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小学生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后续学习过程的动力,好的学习习惯是后续学习过程的基石。父母在一二年级的时候给孩子灌输的学习观念、培养学习习惯等,是孩子一生中对学习的“第一印象”,会深刻地影响孩子整个学习生涯。如果从一开始就形成良性的循环,养成好习惯,发展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反之亦然。所以,小学阶段,我们最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家长要注意跟孩子多交流学习方面的事情,在询问与指导的过程中,让孩子形成热爱学习的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独立阅读思考的习惯、自学与预习的习惯、制定学习计划并坚决执行的习惯、复习与整理的习惯... ...
小学阶段,与学习有关的一些好习惯,这里无法一一罗列。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告诉各位家长朋友们:好习惯真的太重要了!
家长要记住,在培养孩子一个新习惯、新兴趣的时候,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家长起的主要作用是“督促”和“鼓励”。家长一定要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不能偷懒。好的习惯一旦培养起来,孩子就会终身受益。
第三件重要的事:培养性格
小学教育为人的一生奠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老师或者家长)面对那些幼小的心灵,都应该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慎重心态,这越来越为世界各发达国家所认同,为越来越多的人日益达成共识。
孩子的内心和身体一样需要成长。成功的父母能够引导孩子的内在成长,也就是心智的培养和成长。
好习惯养成好性格,好性格决定好命运。良好的性格在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过程中,就好比是水泥柱子中的钢筋铁骨,而知识和学问则是浇筑的混泥土。如果没有钢筋铁骨的支 撑,再多的混泥土也建不起高楼大厦。因而,完全可以说,成就一生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人的良好性格。
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过得快乐、幸福。孩子不会天生拥有一个好性格,好性格是从小培养出来的。所以,在早期教育中,性格的培养应该放在首位。
在小学阶段,要着重培养孩子的正知正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勤劳、善良、尊师敬长、友爱同学,在做人上培养孩子真心、真诚。一旦在孩童时期养成了这些良好的品德,就如同天性一样成为自然习惯,并以此获益终身。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
孩子的性格在小学高年级时期的可塑性是最强的,帮助孩子培养更好的性格,就是送给他们一份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礼物。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ue73nQBURTf-Dn5SVZ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