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磨蹭别光知道催!3个实用技巧,帮幼儿快速建立时间观念

2020-09-29     若兰妈咪的育儿日志

原标题:孩子做事磨蹭别光知道催!3个实用技巧,帮幼儿快速建立时间观念

早上,若兰起床洗漱整整花了半个多小时!遇到这种情况的,绝对不止我一个人。家长们按捺住分分钟想要炸毛的怒火,一遍又一遍的提醒着孩子“快点儿”,可孩子似乎在这样一声声的催促中更加磨蹭。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家长在诉苦:我家孩子每次上学都要不停地催他起床、穿衣服、吃饭,动作慢吞吞的,都跟他说还有几分钟就要迟到了,结果他还是那样。

常言道:“十个孩子九个磨!”提起孩子的磨蹭,每位父母都有诉不完的苦。其实,孩子3岁之前的“磨蹭”,并不是真的磨蹭,只是他们的时间概念比较模糊,更不会有成人那种“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紧迫感。在孩子还不能准确感知时间的时候,去要求他在特定的时间里一定要完成什么事,其实是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

磨蹭是孩子成长必经的一个阶段,允许孩子慢慢长大是我们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课。只有在心里认同孩子的磨蹭,放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感受时间,耐心引导,逐步纠正,孩子才会真正的成长。

如何解决孩子做事磨蹭、没有时间观念的问题呢?今天,若兰妈咪就为大家分享3个简单实用的小妙招,帮幼儿快速建立时间观念。

No.1:从生活环境中让孩子感受时间的存在

在生活环境中让孩子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是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的基础。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很难感知的,我们需要借助钟表、沙漏、计时器等能够体现时间的工具,让孩子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家长最好把这些东西摆在比较显眼的位置,比如在客厅的显眼位置摆放钟表,在床头放置闹钟,让孩子看到这个物品就能直接联想到“时间”。当我们外出时,可以把跟时间相关的事物进行关联,比如:根据太阳的位置、月亮和星星的出现、早中晚吃饭等推测时间的变化。

3岁之前的孩子,对时间的认知基本还局限在与事件的联系上。宝宝眼中,“早晨”就是起床的时候或天亮的时候,“白天”就是游戏的时间,“下午”就是午睡起来之后,只有到3~4岁时,宝宝才干知道白天、黑夜、早上、晚上,甚至今天、明天等时间概念。所以,家长需要借助于大自然与周围环境的变化、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为指标,尽量用宝宝理解、熟悉或亲身经历过的事物来教他认识时间。将吃饭、睡觉、看电视、做游戏等视为时间概念的指针,特别是生活作息,对时间的理解上起着决定性作用。比如:你告诉宝宝“下午三点钟我们去动物园”,宝宝可能无法理解,但换成“睡完午觉后我们去动物园”,宝宝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No.2: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体会时间的长短和变化

3岁以前的孩子对于时间的概念都是很模糊的,所以当你火急火燎地冲孩子喊:“快点,还有五分钟就迟到了。”结果孩子还是慢慢悠悠的做着自己的事。因为他们并不清楚五分钟是多长,所以自然不会着急,在他们的心里,可能感觉五分钟还有很长。

如果我们把时间和生活经常联系起来,并有意识地告诉孩子,他们就能逐渐在生活中增强对时间的感觉。我们可以通过把孩子的一个行动与具体的时间进行对应,让孩子体会和感受时间的长短。

1、指令式的提醒。

针对一些简单短小的任务,家长可以采用时间线索或者“倒数”等指令来提醒孩子的行为。家长可以在给孩子下达任务指令之前,先提出明确的要求,例如:这个沙漏漏完或者等我数到0,你就应该洗漱完毕了,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给孩子一种时间的紧迫感,让他能快速地、专心的去做这件事,在听着”倒数“或者沙漏的滴答声做事的同时,孩子也能很好的感受到时间在一点一滴的流逝。

2、时间段的提醒。

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稍微长的一段时间来完成的事情。首先准备好计时器或者闹钟,最好是图像化的挂钟,比如以十二生肖代表数字的钟。因为这个时候的宝宝思维还停留在具体形象化阶段,将抽象的时间具体为的图像,更容易理解,教育效果也会更好;然后规定好做某件事需要的时间,比如:上厕所、喝水、整理游戏材料等需要在10分钟内完成,要在半个小时之内吃完饭;最后尝试让孩子看钟表完成任务。

比如:告诉孩子,你需要在10分钟之内,把你的玩具都摆放整齐。然后拿着钟表指给孩子看,现在这个长的指针(给小宝宝用的钟表,有时针和分针即可)指在”老虎“的位置,当它指向”龙“的位置的时候,10分钟时间就到了。你现在开始整理玩具,务必在这个长的指针指向”龙“的位置之前完成。这样的过程,就可以培养孩子形成“10分钟、半小时有多长”的时间概念。

No.3:在语言表达上让孩子准确地理解时间

虽然宝宝的时间概念发展大都跟不上他对时间词汇的掌握速度,但学习使用时间词汇能增进他对时间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使用时间词汇。如果家长能够用准确的时间语言跟孩子沟通,那么就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时间和自身的真实关系,感知时间的真实存在,从而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为了增强孩子对时间的感知,让孩子把生活与时间相联系,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周末或节假日,跟孩子一起玩一个简单的亲子游戏——“记录我的一天”。

从早上起床开始,先让孩子回忆一下,过去一天里自己都做了哪些事情,然后由家长帮忙把起床后一直持续到晚上睡觉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记录在一张空白纸张上,然后家长可以并告诉孩子大概什么时间做的什么事情,如:早上7点起床、7点半吃早餐、8点自由活动,中午12点吃午饭、午睡1~2个小时、自由活动,下午6点或6点半吃晚饭,晚上8点半上床睡觉。当把全天做过的所有事情记录完毕后,父母再打开电脑,将这些事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一一制作成一张漂亮的表格(如上图所示)。最后,再把这张“我的一天 ”打印出来,贴在家里醒目的位置。当今后到时间需要做某件事情时,可以提醒孩子看看这张一日行程表,督促宝宝严格遵守时间。

家长可以通过跟孩子一起完成时间轴的制作,帮助孩子更加清楚地理解自己每天的生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在制作这张图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明白,他每天要做的事情都是有规律地分布在各个时间点上的,这是帮助孩子认识时间和时间之间关系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家长都有催孩子做事的经历,通常都是说“快点,马上迟到了”。家长不能够给孩子准确的时间信息,孩子接受到这种模棱两可的信息,自然也就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去做。那么,我们不妨对照和孩子一起制作好的作息时间表,把催促的词语都换成准确的时间语言,比如:明天早上7:00准时起床,8:00出发去游乐园;现在距离上课时间还有30分钟,如果在3分钟之内没有出门,你就会迟到。

通过准确的时间语言,督促孩子无论日常作息还是玩玩具、做游戏,都要按时开始,按时结束,从小养成守时、惜时、对时间有紧迫感的习惯,防止日后做事慢慢吞吞、拖拖拉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uUR2HQBURTf-Dn5wet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