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的《切尔诺贝利》在腾讯上线了,虽然删减了几个镜头,但仍很完整,沉重冷峻的风格依然浓重~
切尔诺贝利,很多人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为那次核事故,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爆炸。
但很少有人了解那次爆炸,直到看到这部HBO的《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今年5月在美国HBO电视网播出,在国内也迅速火爆,豆瓣评分9.6,17万多人打分。
来自豆瓣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多,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爆炸,冲出的蓝色光柱直入云霄,天空因为电离辐射变为红色。
剧中专门用一个镜头展示了爆炸时刻的景象。
用一户平民家中的玻璃窗呈现。
彼时,深夜,万籁俱寂,画面上的爆炸并没有配上声音。
我们却能够从几秒后女主人的踉跄中,感受到冲击波的威力。
踉跄
核反应堆爆炸,本质上和核弹是一样的。
切尔诺贝利的这次爆炸,威力是广岛原子弹的两倍。
4号反应堆刚爆炸的时候,测出来的辐射值高达1.5万伦琴(核辐射的计量单位)。
为了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1.5万伦琴是什么概念,剧中用一架直升机说明了一切——
这架携带硼和沙子的直升机不幸飞到了爆炸烟雾上空,结果......
当场没有信号,紧接着,螺旋桨被辐射粒子切断,整架飞机坠落进熊熊燃烧的反应堆里。
(有网友提出,机翼折断是因为驾驶员意识不清发生了碰撞。)
核辐射之所以致命,是因为,那些粒子会直接穿透人的身体,导致细胞解构。
直升机螺旋桨肉眼可见被切断,而人体则初期皮肤发红,变黑,紧接着由内向外全面崩溃......
图片过于骇人,做了马赛克处理,想看的可以去下载未删版
还记得今年国庆爆款《我和我的祖国》里张译饰演的原子弹科研工作者么?
他只被急性辐射了一小会儿,便血流不止。
身体急速衰弱,最后只剩下一口气吊着。
而这部HBO的《切尔诺贝利》无疑更大胆,也更写实。
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爆炸,其实距离我们只有33年,并不算久远。
加之它本身的骇人听闻,根本不需要任何戏剧性的处理,或诗意化的解读。
呈现它最好的方式,就是写实。
尽可能的写实。
大到整部剧的基调,小到一件衣服,一个摆设。
比如,剧中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取景自立陶宛的伊格纳利纳核电站,它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建于同一时期。
伊格纳利纳核电站
剧中的切尔诺贝利
又比如,对“死亡之桥”的还原。
切尔诺贝利爆炸当晚,很多平民聚集到附近的铁路桥上观看,带有大量辐射的石墨灰尘落到他们身上。
后来这些人一个都没有活下来。
死亡之桥
不知真相的平民欣赏如烟花壮丽的燃烧场景
最恐怖的地方来了。
这部剧之所以沉重压抑,甚至让人感到毛骨悚然,是因为,剧中有大量这种第三视角的场面。
比如无知的平民在死亡之桥上欣赏这场“死亡烟花”,镜头着意刻画了悄无声息飘落的烟尘。
33年后的我们知道,这是致命的石墨灰。
这种冷静到冷酷,甚至残忍的叙述语言,最揪人心。
同样,还有消防员们的“赴死”。
不明真相的消防员,无知无觉地拿起地上的石墨碎块......
手立即被灼伤。
同样打了马赛克......
近距离接触爆炸物,让每一个消防员的脸都红透了。
消防员
然而他们即便意识到现场的不对劲,有所怀疑,但还是冲向了屋顶......
据说,上了屋顶的那几个都没能回来。
令他们恐惧,也令我们恐惧的,到底是什么?
就是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未知。
未知,却又无处不在。
无处不在,却又真实存在。
编剧和导演简直把人类的心理摸了个底透。
这部剧全程没有一个恐怖镜头,却全程恐怖。
包括这种低沉音乐下的城市镜头,居民已被撤离,战士们在清洁一座空城。
亦或是这种直升机上俯瞰的树林镜头,石墨灰笼罩下,这只不过是一片将死之林。
更不用说一开始被人们忽略的,从天上掉下来的鸟,倒在树林里的鹿。
它们预示着死神脚步的临近。
虽然《切尔诺贝利》花了大篇幅呈现了当时苏联当局的反应,呈现了极端体制是如何一步步导致悲剧发生的。
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剧中的场面调度和精准刻画。
配乐的力量也很强大。
犹记得一高潮段落,士兵们清理屋顶的石墨碎块。
画面是灰白的,耳畔充斥着粒子碰撞的“嗞嗞”声。
摇晃的镜头,既显示了高强度辐射下,人的极度不舒服,作业之艰难,又营造了混乱紧张的氛围,投射到我们心理上,是逐渐加快的心跳。
到后面,“嗞嗞”声越来越密,越来越响,也越来越急......
镜头始终追随着人物运动,特别是士兵们赶回室内时。
有一名士兵摔跤了,破了鞋面,接触到了地上的污水。
剧中并未揭示这名士兵的结局,但给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
终于回到室内的他,大口喘着粗气,盯着自己破了洞的鞋面。
领导的队长只是静静地看着他,说:“士兵同志,你完事了。”
“士兵同志,你完事了。”
留下大量空白让观众去猜想。
这一段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场面调度的精彩。
所以,写实也有很多小九九啊~
高级的写实,从来不是原样呈现这么简单,而是要还原那个时刻的气质。
涉及到剧中的人物,亦是如此。
苏联官员
开篇在切尔诺贝利核爆炸两周年之际自杀的物理学家,列加索夫(杰瑞德·哈里斯 饰),奔走的研究员霍缪克(艾米丽·沃森 饰),让很多人路转粉的苏联能源局局长,身上都散发着重重掣肘下的压抑气息......
能源局局长
以及苏联官员们身上的沉沉死气。
没有人敢说真话,没有人敢于反抗,因为前两者都会死。
或生不如死。
就像列加索夫,因说出了切尔诺贝利爆炸真相而遭到囚禁。
“你将不再有职权和朋友,没人会跟你说话,没人会听你的,那些不如你的人将占有你的工作成果和功劳......你对周围的世界是无形的,你将活着,亲眼看到这一切。”
列加索夫最后的自杀,源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
写到此,我的后背已经阵阵发凉,这部剧真的好可怕~
而这样可怕的剧,这样可怕的事,真的不要再来第二遍了啊。
(作者:天涯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