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扬州社区民警戴华编织一张温暖群众的“心网”

2019-09-10   仪征检察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通讯员 江公宣 记者 韩秋 顾潇

在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东苑社区,只要提到社区民警戴华,居民们总会竖起大拇指夸赞一番。在他们眼里,戴华一年四季总散发着为人民服务的芳香。46岁的戴华1997年从江苏警官学院毕业参加公安工作,扎根基层22年,在社区民警的岗位上干出了大名堂。因工作出色,她先后被评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巾帼标兵”等称号。同时被评为“江苏省十佳巾帼好网民”、江苏“十佳网络公益达人”。“中国好网民·江苏榜样”的她还是一位“网红级警花”。9月9日,中央、省市多家媒体来到当地聚焦了这位全国“寻找最美基层警察”江苏候选人之一的戴华。


用脚底板走出社区的安宁

东苑社区,江都城区的城中村,杂乱的建筑、逼仄的巷子里有1100多户人家,6100多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上千人,社区治安状况复杂。“过去日子过得乱糟糟的,可自从来了戴华,心里敞亮了。”90岁的董福兰动情地告诉记者。老小区里老人多,戴华一有空就陪他们聊天。先是一声“大爷”“大妈”亲切又自然,聊上一会,不觉中她的手已和老人牵在一起。

但真正让群众心里顺畅,要能为他们解难题。高修华老人说:“以前社区贼多,谁不怕啊!”现在大变样了,戴华的处警记录显示,辖区发案数从过去每年的30多起下降到每年4起左右。居民们说,戴华这些年没少吃苦。自从她来到东苑社区后,就扎下了根,她花了半年时间把辖区1000多户家访了3遍,手机上存了4000多个居民的手机号码。她的脑子里似乎装了“人脸识别系统”,看一眼就知是不是新来的暂住者,犯罪分子自然望风而逃。


以网为媒首创新型警务模式

戴华深知,让服务执法更加贴民心、近民意,必须创新完善“互联网+服务”平台,她积极发挥专业特长,在网上警务室上建立社区QQ群、微信、网上警务和公安微博,首创了警务微博、空中巡逻网、空中警务室信息化等新型警务模式,进行普法宣传教育、获取案件线索、化解矛盾,还推出失物招领、预约服务、在线交流等功能。

暑假,她最担心孩子溺水,防溺水的安全提示短信连续发;高温,怕老小区电线走火,用电安全的提示信息必不可少;诈骗多发,居民们会收到防骗知识;逢年过节,诚意满满的祝福送到各家各户。这些年来,戴华发布微博37000多条,发布短信200多万条,在网上接受咨询17000多人次,接受报警求助近500人次,极大方便了辖区群众。她的微博拥有10多万粉丝,阅读量达2.1亿人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十大政务微博,还受到国家网信办和公安部联合表彰。

热心公益做百姓的贴心人

社区重残退役军人丁增明常念叨:“戴华比我的亲闺女还亲!遇到她,真是天上掉下来的幸福啊!”在东苑社区,只要提到戴华,居民总会竖起大拇指夸赞一番。这是因为戴华一片丹心,她是群众的贴心人、暖心人。

这些年来,戴华坚持以“互联网+服务”为平台,参加江都好人联合会、“龙川情”优抚事务所,重点关爱辖区生活困难的下岗、失业、无业等弱势群体,主动帮助照顾养老院、敬老院及辖区的孤寡老人,每年筹集5万余元资金帮扶贫困学生11名和55户困难家庭。积极充当献爱心使者、巾帼志愿者、无偿献血志愿者,从事志愿活动2300余个小时。

这些年来,戴华还通过现实与网络的志愿团队,免费提供寻亲服务,她让分别34年的浙江战友聚首;使离散39年的兄妹重逢;帮助离开家乡60多年的上海老太完成落叶归根的夙愿;让失联51年的好同学、好姐妹相拥……如今戴华成功使23名退役军人实现了重逢梦,为198对失散已久的亲人圆了“团圆梦”。

(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