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区女护士抗疫日记:我被隔离过有经验,我一定要在隔离区工作

2020-02-21   大河报洛阳新闻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曼 通讯员 李晓燕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偃师市人民医院自上而下紧急行动起来。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团结一心,带着必胜的决心,支援这场无硝烟的战“疫”。身赴前线,护理人员利用空余时间写下了自己的“抗疫日记”,轻描淡写的文字背后,却是振奋人心的力量。


杨璐:“比起其他的护理姐妹,我有被隔离的经验”

作为一名经历过SRAS、H7N9的老护士,杨璐感受到这次病毒的不同凡响。疫情当前,她主动要求护士长吴梅峰将自己分配到隔离病区,因为比起其他的护理姐妹,杨璐有被隔离的经验。


大年二十九凌晨三点,该院收治了第一例疑似病人,一位从武汉回来的务工人员,大家的情绪都很紧张。大年初二的晚上,杨璐值夜班,开始例行巡视病房。走进这位病人房间时,长期在武汉工作,30岁左右的男性工程师盘着腿蜷在被子里,眼神充满绝望,杨璐意识到这个病人的心理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在帮他整理完房间后,他突然说:医生,我会不会死?杨璐判断他正处在创伤后应激状态,她坐在病人对面,让他看着自己,问:为什么会这样想呢?病人告诉杨璐自己在武汉就医见闻的时候,泣不成声。那一刻,杨璐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才能安慰他,只能述让他继续发泄不安和恐惧。看着他慢慢恢复平静,慢慢平复情绪,杨璐说:既然回来了,就不要想那么多,放松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积极面对生活,家人还在等你回家。

那一晚,病人睡的很沉。之后的几天中,他都无比配合,直到最后办理出院,他的心态都相当积极。在他之后,杨璐每接触到一个病人,都密切关注他们的情绪,因为巨大影响之后,生理上的创伤可以医治,心理的创伤却有可能会是永远的阴影,尤其在面对疫情的特殊时期。


鲍梦凡:“来不及与家人告别,我便走向战场”

大年三十,鲍梦凡正在家陪父母吃饺子,一阵电话铃声打断了原有的喜乐,自己被抽调到感染科报到。疫情就是命令,来不及与家人告别,鲍梦凡便走向“战场“”。

初到感染科,鲍梦凡就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更让她对平常普通的工作多了一份谨慎,既要对患者做出专业的护理,又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身在隔离病区,不仅要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态,更要给病人加油打气。

随着该院新冠肺炎救治点的成立,鲍梦凡主动要求作为第一梯队进入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在救治点,她最长13个小时不吃不喝,有时在上班前一天便开始不喝一口水。因为不舍得浪费一套隔离服,鲍梦凡早就习惯了穿纸尿裤。

轮到换班,来不及说话,直接冲进厕所。卸掉脸上的口罩,才发现鼻子被压的脱了一层皮,来不及矫情,赶忙回宿舍休息,随时待命。父母打来电话,鲍梦凡不自觉的流下眼泪。怕父母担心,便强颜欢笑说:爸,我很好,你和妈照顾好身体,等我回家给你补个年。挂了电话,对父母的愧疚又涌上心头。


王欢欢:“疫情当下,我不能倒下,我要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面对疫情,王欢欢同样主动要求加入一线战斗。在隔离区内,每个医护人员仅仅是穿戴就已经浪费不少体力了。在进入隔离区前,需要穿戴防护服、隔离衣、帽子、口罩、护目镜、面屏、手套和胶鞋等。

为了减少防护物资的浪费,一个班次下来,捂的严实的口罩常常让王欢欢感到胸闷,气短,而防护面罩紧紧扣在头上,压着眼眶,更加头晕,恶心。每当面对来自身体的不适,王欢欢都告诉自己:疫情当下,我不能倒下,我要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将心比心,才能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进入隔离区前,王欢欢都先了解他们的病情发展情况,进入隔离区之后逐一细心询问,哪怕一个小小的需求都全力满足,如打水、测体温、盖被子等等。近日成功治愈出院的患者韩某,在治疗期间也与王欢欢也相处的十分融洽。除了日常的治疗和护理,还常常微信沟通,询问她有没有好点,需不需要什么东西,鼓励她加油,要相信医护工作者,早日战胜病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