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8~14岁每天至少运动1小时 没达标,不爱动?家长这样做

2019-08-02     优米MaMa

昨晚,9岁的小侄子气呼呼的打来电话:

“姑姑,为什么我作业写完了,爸爸还不让玩轮滑,你上次不是说我认真写作业,老爸就会让我玩轮滑吗?”抚额长叹,肯定是我那不争气的表哥,又让侄子看书了。

“多多,你把手机给爸爸,给姑姑5分钟,一定让你滑轮滑”。

接通表哥电话后果不其然:“那小子,这学期数学成绩下降了,假期我让他补补课,下午1小时的轮滑时间我安排了数学课,再不加油以后就只能做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大老粗了”。

于是,为了争取小侄子的轮滑时间,我这个小姑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跟表哥讨论了半小时,好在最后结果让人满意。

生活中像表哥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孩子打篮球、踢足球、玩轮滑就是浪费时间,有那时间还不如写写作业、看看书。在他们的观念里,体育搞得再好长大了也是个力气活,只能做个五大三粗的粗人。

四肢发达真的就头脑简单吗?恰好相反,四肢越发达,头脑越聪明。

其实,很多脑科学家都研究过四肢运动和大脑发育的关系,至今没有任何一个研究表明,四肢发达会导致头脑简单。而越来越多的实验发现,与此相反的是:四肢发达反而会促进大脑的发育。脑神经科学家Terrence Seinowski就曾说过:“让孩子运动和到处跑,是促进大脑发育最应该做的,它不仅能让大脑适当休息,还能促进大脑神经元生长

Terrence Seinowski带领学生,通过光敏感仪器观察了一组6~12岁孩子的大脑,他们有了如下发现:

不运动时的大脑:研究人员发现,当孩子们的身体保持一段时间静止时,仪器显示孩子们流向大脑的血流量会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神经传达物质的分泌液停滞。简单的说就是,没有运动的大脑,大脑的发育会减慢,趋于平稳。

运动时的大脑:但当孩子们开始运动时,研究人员惊喜的发现,流向大脑的血流量增加了,那些携带神经传达物质的分泌液量也提高了。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刚开始运动时,孩子大脑的细胞质灰质和白质也开始逐渐增多。而大量脑科学实验证明,通过运动能提高神经传达物质、大脑灰质和白质这三类物质含量。恰恰这三类物质与孩子的注意力、思考能力、大脑的灵敏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大脑发育越充分,这三类物质含量越丰富。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那些顶尖常春藤学府,在招收学生时往往更看中体育特长生。众所周知常春藤在挑学生时胃口很刁钻,但对“通过体育特长进入藤校”这条路却很少有阻难。

不仅在美国,英国同样看重孩子的运动能力,在我们熟悉的英国伊顿公学,学校本着“运动第一,学习第二”的宗旨,培养出了17位英国首相,36位十字勋章获得者。你看,四肢发达不一定头脑简单,结果正好相反,越运动,越聪明

家长需要改变观念:运动不仅没有坏处,还会对学习有促进作用

很多家长生怕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给孩子报各式各样的早教课。我同事老王,这个暑假花了3万给儿子报了一个全脑开发课程,据说这个课程报名很火爆。其实,老王完全没有必要报所谓的什么全脑开发课。

TED上有一集演讲题目是《运动最能改变你的大脑》,这个演讲来自纽约大学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系教授Wendy Suzuki。Wendy 教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实验,告诉听众改变大脑最好的方法就是运动,因为运动能够影响大脑结构、生理机能、功能。Wendy说:“现今你能做的所有事情当中,运动能最大程度地改变你的大脑。”

我们说了,运动会让孩子大脑的灰质增多,更确切的数字是,运动能让大脑中9个不同区域的灰质增多,而这些区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认知功能、执行功能、学业表现。斯坦福特地为此做过一项测验,发现:体能好的学生,数学胜过全体学生的67%,语言胜过全体学生的45%

不仅如此,芝加哥一所学校还实施过一个名叫“零时体育计划”的项目。这所学校要求每天在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每天7点就到校,他们并不是为了让孩子们参加早读,而是让学生跑步、做运动,并且要求学生的心跳要达到最高值或最大摄氧量的70%,才能开始上课。这项计划刚开始执行时,家长几乎都提出了反对。因为孩子本来就不愿意早起上学,还要求每天去操场跑几圈,那还上什么课?肯定一上课就在教室睡觉了。但试运行一段时间后,家长惊奇的发现,孩子不仅没有打瞌睡,反而反应更敏捷、思维更活跃,上课气氛更好了。与此同时,学生们的记忆力、专注度都有了一定的增强。不仅如此,通过这项运动家长发现,孩子最大的改变是运动后的愉悦感比运动之前有了大幅度提高。

早在2004年,由儿科医生、认知科学家等组成的一个团队就对学生健康做出过一个评估。这些专业人员发现,一周运动3到5次,每次30到45分钟,就能大大提升孩子记忆力、注意力和教室行为的正向效果。研究表明,人只要单纯的动动身体,就能对大脑产生即时、持久的保护。换句话说,哪怕短暂的运动,也能换来孩子几个小时专注力的提升,促进孩子学习效率的提高。

对那些不爱动的孩子,家长要如何引导呢?

虽然运动对孩子的大脑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不排除一些孩子性格比较安静,相对于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他们宁愿待在自己的小天地。那么这时家长就不能简单粗暴的强迫让孩子去运动了,而是要通过合理的引导,循序渐进的让孩子喜欢上运动。

首先,让孩子运动要抓住关键时期。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有几个运动发展的关键期,抓住这些时期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究人员曾对一对双胞胎做过一个运动关键期的实验,他们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一个从48周开始,一个从52周开始,并同时到54周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只练了2周的孩子,爬行速度竟然远超联系了6周的孩子。而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52周是爬行关键期。

我们知道在5~13岁有很多大运动关键期,如果家长能在这个时期适当对孩子进行引导,一定会有较好的收获。

  • 5-12岁:柔韧敏感期。这个时期孩子的骨骼弹性较好,关节伸展的幅度大,可塑性强,所以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练习一些对柔韧度有要求的运动,比如:体操、武术等等。
  • 6-13岁:灵敏敏感期。这个阶段孩子灵敏度快速发展,所以练习那些能提升孩子身体灵敏度和协调性的运动,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球类运动。
  • 8-13岁:速度敏感期。如果你发现孩子跑步比别人快,那么一定要抓住这个敏感期。世界上很多有名的跑步运动员都是在这个时期展露头角的。

其次,选择合适的运动,不要强迫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不喜欢运动,很大原因是家长没有选择一个适合孩子的运动方式。比如去年,乐嘉又因让女儿去少林寺习武上了热搜,在很早之前就有媒体报道过,乐嘉曾带仅有4岁的女儿穿越沙漠。很多家长都觉得备受鼓舞,孩子嘛就应该从小吃点苦,锻炼下意志力,但其实这样超负荷的运动并不建立各位家长尝试。

过量的运动强度,其实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因为,孩子骨骼肌肉还不强壮,心肺功能也没有发育好,超负荷的运动可能带来损伤。正确的做法是,家长根据孩子的年龄、身体状况,选择一些适合孩子的运动项目。比如:游泳、溜冰、轮滑等等。

再次,多看一些运动励志类的影片或者书籍

孩子模仿能力是最强的,如果他们有个自己的榜样,模仿能力会更进一步得到加强。所以,家长可以在平时有意无意的为孩子树立这种榜样,可以带着孩子多看一些励志类的影片、书籍。比如电影《冠军之旅:48年奥运》、《飞鹰艾迪》、《光荣之路》等等。我们会发现,这些影片、书籍中的主人公往往都是通过奋力拼搏,战胜低谷才赢来人生高峰,这对孩子也是另一种意义的教育。

最后,家长陪孩子一起运动

无论何时,家长一定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在家里就是一个热爱运动的人,孩子耳濡目染也会慢慢爱上运动。美国儿童医生建议:8~14岁的孩子每天需要至少1小时的运动。这个运动量在我国很多孩子都不达标,由于课业压力,学校也很难有这么大块的时间给孩子运动。所以,家长陪练就成了保证孩子达标的最重要方式。你可以带着孩子,每天打一个小时的羽毛球,或陪孩子绕着小区慢跑几圈。虽然陪练是个很辛苦的差事,但请相信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想知道我怎们说服古板的表哥么?哈哈,很简单,就是甩了上面那一串运动能促进孩子学习的数据。不知道,有没有说服屏幕之前的你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RCT6mwBJleJMoPMYFJ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