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 治国之要。设立农民丰收节, 是新时期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 其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对中国传统农本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转型;它是对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它是对农业社会人们形成的优秀品德的传承和发扬, 有利于全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它是对乡土文化的记忆和再造, 有利于具有各地特色的充满乡音乡情乡风乡俗的新农村的建设。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将极大地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对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 早日实现农业强大、农民富裕, 农村美丽的乡村振兴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经党中央批准, 国务院批复, 自2018年起, 将每年农历秋分这一天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由国家通过行政批文发布设立一个节日, 显得非同寻常, 它将极大地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一方面是在延续传统节日历史, 另一方面突显出新时代的文化创新, 使节日形式更加丰富, 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 主题更加鲜明, 节日更具仪式感。农民以至全体人民享受节日的欢乐, 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睦、团结和发展。目前我国传统节日出现了节日氛围淡化和过分商业化的现象,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必将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蕴含的历史文化的记忆, 挖掘它的文化价值, 同时赋予它新时代的内容, 让它发挥记忆历史、娱乐性情、传承文化, 培育感情、凝聚人心的作用。为农民设立一个庆祝丰收的节日, 其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对我国古代“以农为本”的农本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国民经济的基础、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在殷墟甲骨文中, 就有占卜“受年”的卜辞, 如:“甲子卜, 来岁受年, 来岁不其受年”。“年”指粮食丰收。《说文解字》对“年”的本义注释是:“年, 谷熟也。” 占卜“受年”, 即问卜粮食是否能够获得好收成。商王室的农业区主要在华北平原, 这里干旱少雨且雨量四季不均, 是否风调雨顺直接关系到农业的丰歉, 因此祈求时雨就成为王室乃至商王所关注的大事。殷墟甲骨文中也有卜雨的卜辞, 如:“己酉年, 粟年, 有足雨。”“帝令足雨, 贞, 帝令雨弗其足年。”这些都反映了商代对农业生产的重视[1]。
约公元前五世纪成书的《尚书》, 在《洪范》篇中, 就把“食”列为古代国家施政的首位, 所谓“洪范八政, 食为首政”, 显示了古人早就认识到了农业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各代帝王对农业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汉书·文帝纪第四》记载:“二年……春正月丁亥, 诏曰:‘夫农, 天下之本也。’”“九月……诏曰:‘农, 天下之大本也, 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景帝纪五》记载:“三年春正月, 诏曰:‘农, 天下之本也。’” 《贞观政要·务农》记载:“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 人以食为命, 若禾黍不登, 则兆庶非国家所有。’”《宋会要辑稿·食货一》记载, 宋太祖说:“朕以农为政本, 食乃民天, 必务穑以劝分, 庶家给而人足”。《元史·食货·农桑》记载:“世祖即位之初, 首诏天下, 国以民为本, 民以衣食为本, 衣食以农桑为本。”《清世宗实录》 (卷五十七) 记载:“农为天下之本务。”
古代对农业的重视, 从设藉田就可看出来。古代帝王设藉田的目的, 既是为天子祭天祀地提供醴酪粢盛, 也借以宣扬天子身先天下, 倡导以农为本。《国语·周语上》记载:周宣王即位, 不设藉田, 于是虢文公就向他进谏, 讲了一番农业的重要性:“夫民之大事在农, 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 民之蕃庶于是乎生, 事之供给于是乎在, 和协辑睦于是乎兴, 财用蕃殖于是乎始, 敦厖纯固于是乎成。”可见设藉田意义的重大。古代的藉田礼, 是帝王于春耕前亲往农田示耕并祀先农、有劝农祈丰收之意。帝王耕田虽是象征性的, 但能率领诸侯, 亲执耒耜, 且有自己的亲耕之地藉田, 就显示了帝王对农业的重视。籍田之礼商代 (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已有, 汉朝以后, 逐渐形成一种国家礼仪, 其后历代延续此礼, 或置官署, 或设专员, 掌藉田事。籍田礼这种作为国家礼仪制度, 皇帝亲自参与实施的典礼, 充分说明了古代帝王对农业的重视, 是古代重视农业的重要标志[2]。
农业的重要, 在于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人类社会需要农业提供粮食。农业是一切事业的基础和保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中, 亲身感受到粮食问题对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性;抗战时期的大生产运动, 也说明了解决粮食对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性。
新中国建立后, 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农业的重要性。1957年1月27日,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 要注意, 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 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 1957年提出了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思路。1960年8月10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党动手, 大办农业, 大办粮食的指示》开头就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生产是比工业生产还要费力的事情, 粮食问题的解决, 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 而且直接影响到工业的发展。因此, 加强农业战线是全党的长期的首要任务。”在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向全国亿万农民祝贺时强调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他一再强调粮食问题的重要性:“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 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一旦发生大饥荒, 有钱也没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 要坚持立足国内。” 从1982年起, 中央连续多年发布以“三农”为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逐渐形成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现已成为中央重视农业的代名词。
今天, 我国有近14亿人口。据自然资源部2017年《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公布, 2016年年末, 全国耕地面积为20.24亿亩, 人均仅1.4亩左右, 且呈逐年减少趋势。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问题。解决和保障近14亿人的吃饭问题, 尤显重要。由此可见,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有着牢固的实践基础, 更有着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对我国有史以来农本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彰显出新时代农业在我国政治、经济、民生上的重要地位, 以便唤起全国各族人民、各行各业对农业的重视, 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
二、 对中华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国是农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有着上万年的历史, 从未中断。农业不但养育了中华民族, 在长期农业生产中, 先民们还形成了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农业制度法令、农事节日礼俗等, 创造了灿烂的中华农耕文化, 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从全人类和长时段的角度看, 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还是农耕文化时代产生的基本思想[3]。所以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是对中华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1. 对节令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先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 与天地互动并对气温的变化、物种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认知到在一年之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 从而形成了一套关于节气文化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它深刻地揭示了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 显示出中国人认识自然的独特的能力,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创造性智慧。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 与古代农业活动密切相关, 这从它的名称如谷雨、小满、芒种等中就可以看出来。在农耕社会, 农业生产的节奏与大自然节律有着同步性, 就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时代的产物, 指导着农耕生产, 当今仍发挥着它的作用。如农谚:“不懂二十四节气, 白把种子撒下地。”“立春要晴, 雨水要淋。”“寒露到霜降, 种麦不慌张。”“雨水有雨庄稼好, 大麦小麦粒粒饱。”这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有些农谚对人还具有启迪教育的作用, 如:“季节不等人, 一刻值三金。”“人误地一时, 地误人一年。”“人勤地不懒。”教人要珍惜时间, 勤勉努力。
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着农事活动, 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使人们认识到人应敬畏自然, 亲近自然、尊重自然, 形成了一种顺天应时,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具有无法磨灭的文化价值。
2. 对“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与发扬。
农业的出现, 使人类摆脱采集渔猎的游荡生活, 转入定居农耕畜牧生活。在整个驯化动植物过程中, 人们必须依赖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动植物资源, 这样才能生存发展。人与天地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也为 “天人合一”思想的逐渐形成提供了实际的物象。在实践中人们也认识到, 自然环境以及人对自然的态度, 都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从而影响到人的生存, 这从农谚中就反映出来, 如“寒露到霜降, 种麦不慌张。”“清明前后, 种瓜种豆。” 《孟子·梁惠王上》曰:“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虽讲的是王道, 但它讲了农业生产与时节相关的事实。
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进, 社会不断变化, 人的认识不断提高, 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大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涌现了不同的学派, 形成了天下学术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老子的“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 “天与人不相胜” (《大宗师》) 的思想, 使人与自然不可分割且应和谐相处的理念, 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观念通过人们参与的农业活动, 得到具体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 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这其中农业生产实践功莫大焉:“夫稼, 为之者人也, 生之者地也, 养之者天也。”[5]“天人合一”观念展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终极归宿和最高境界。在当今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 它可以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它也会对西方征服自然的理念起到补正的作用, 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 取长补断, 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 对“合和共生”理念的传承与发扬。
任何文化的形成, 最初都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 主要是农业劳动。农业生产在辛勤劳作之外, 还要顺应天时, 需要老天帮忙、风调雨顺与一个和顺的环境。农业需要人与天地合作, 与自然和谐相处, 慢慢地形成了人们追求平和、和谐, 避免极端的处世态度。在《说文解字》中对“和”的解释能使我们联想到农业生产和生活对文化形成的作用。“和”在口部书作“和”, 解为“相应也”;“口”解为“人所以言、食也”;“禾”解为“嘉谷也”。“和”在形态上可看作是“口”“禾”的结合, 那么, “和”似可理解为“谷物入口, 口物相应”。这就是互相适应, 就是和谐。“和”的概念在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 逐渐从形而下的感官经验抽象而为形而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 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 形成了称作“合和”的文化理念。而“合”字, 《说文解字》解为“合, 口也。”人不论言或食, 都需要上下颚的张合配合, 协调一致。中华文化无不包含着和合思想, 蕴含着和合文化的因素, 影响到社会的许多领域的相互关系, 有着深远的影响。《墨子·尚同中》曰:“方今之时, 复古之民始生, 未有正长之时……百人百义……是以人是其义, 而非人之义, 故相交非也。内之父子兄弟作怨雠, 皆有离散之心, 不能相和合。至乎舍余力, 不以相劳;隐匿良道, 不以相教;腐臭余财, 不以相分。天下之乱也, 至如禽兽然。”《史记·循吏列传》曰 :“孙叔敖者……三月为楚相, 施教导民, 上下和合, 世俗盛美……民皆乐其生。”《吕氏春秋·有始》曰:“天地合和, 生之大经也。”《后汉书·杜诗传》曰:“海内合和, 万世蒙福, 天下幸甚。”和合就是和睦同心, 就是相合, 配合, 以至混合, 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 产生一种人与人, 人与社会, 国与国, 不同文化, 不同社会制度, 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生共处。
可以看出, “和合” 就是先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观察, 思考, 提炼, 总结出来用以指导生产和生活的原则, 充分显示出他们的智慧和思维的创造能力。“合和”理念首先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 发现它们的对立、矛盾、差异的性质, 但又认识到它们的互相依存, 是一个合体的事实。所以, 在思想文化方面, “合和”理念成为中国特色的文化观。孔子的“礼之用, 和为贵” (《学而篇》)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篇》) 。《中庸》的“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第一章》) 。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公孙丑章句下》) 。这种理念一直指导着中国人思想和行为。“合和”并不是否定必要的斗争, 而是要考虑到彼此的不同, 认识到彼此的优劣, 将其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不强加于人, 通过互利互惠, 互赏互鉴, 努力达成合作互赢。在《之江新语》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 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他在G20杭州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又说:“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 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这就是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基础, 它必将显示出强大的文化力量。
4. 对“与时偕行”观念的传承和发扬。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 农耕文化是基础, 而农耕文化是在农人们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农业生产的特点, 就在于它与自然的关系,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这是一年中耕作的基本规律, 不可违抗。“清明早, 小满迟, 谷雨种棉正适时。”“芒种不种, 过后落空。”这些农谚就反映了耕作与节气的关系, 而这种关系是人力不可改变的。先民们通过长期对时序的观察, 逐渐形成了“与时偕行”的观念, 既不失时也不逾时, 后随着思想认识的提高, 这一观念逐渐上升到文化的层次, 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周易·益卦》云:“凡益之道, 与时偕行”, 益卦的卦象, 上风下雷, 喻示风雷激荡, 相助互长, 雷风呼应, 交相助力, 相得益彰。从“益”的维度看, 它既含利益的共享与互生, 又含增益的创新与发展, 也含效益的增进和境界[6]。就是告诉人们, 要取得有益结果, 就要应时而动, 适时而谋, 把握时机, 与时俱进, 做出适于时代需要的判断和选择。
农业最懂得因时而动。我国农业在其发展进程中始终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很早就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有着交流。原始时代末期, 我们的祖先就把水稻这样一个高产作物奉献给了全人类, 传到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隋唐丝绸之路开通后, 西域的优良畜牧品种、瓜果蔬菜传了进来, 我们也把农业里边具有商品特性的丝绸和茶叶传到西方。著名农学家石声汉先生对植物名称中冠有“胡”“海”“番”“洋”等字的来龙去脉进行分析, 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最能说明我国农耕文化的开放包容, 与时俱进的观念: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 如胡桃, 是由丝绸之路引进的;凡冠以“海”字的植物, 如海枣, 是魏晋南北朝以后从海路进来的;凡冠以“番”字的植物, 如番茄, 是宋明开番司以后从泉州、广州进来的;凡冠以“洋”的植物, 为1840年前后传进来的[7]。在这些交流中, 不仅丰富了作物品种, 也提高了栽培技术, 并促进了各文化之间的互学互鉴、互相受益。这就是中华农耕文化与时偕行观念的具体体现。
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农业也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农业现代化时代。这一方面要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 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同时也要传承和发扬农耕文化的与时偕行的观念。在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的同时, 一定要认识到农业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认识到土地和作物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现代化应当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积极高效的作用, 因时、顺时、随时, 遵守自然规律, 保护生态环境, 造福子孙后代。与时偕行的观念更启示我们, 要紧紧抓住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审时度势, 与时俱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 对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中国节日中的“节”, 是指传统习俗中具有特殊寓意和功能的日子, 是人们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 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 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和祈愿, 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它深深地根植于农耕文化。
五谷丰登, 国泰民安, 是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祈求。民以食为天, 粮食就是人的命根子。所以期盼丰收, 庆祝丰收, 感恩大地和上苍, 是人们的朴素感情和虔诚心愿, 从而演化出各种表达活动和仪式, 形成了祈丰收、庆丰收的节日。当今最为重要的节日是春节, 也叫“过年”。《春秋谷梁传·桓公三年》曰:“有年。五谷皆熟, 为有年也。”“过年”就是古人以谷物一年一熟计时, 庆贺丰收, 喜迎岁首的习俗。对中秋节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 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 各家都拜土地神, 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秋报就是报答秋季得到的收获, 就是庆丰收。历代文献中, 都有对古人庆丰收场面的反映。《诗经·周颂·丰年》诗曰:“多黍多稌, 亦有高廪, 万亿及秭。为酒为醴, 烝畀祖妣。以洽百礼, 降福孔皆。”其意是:那么多的谷物, 那么高大的粮仓, 真是数也数不清。捧上甜酒, 祭献祖先。用虔诚的礼仪, 感谢上苍赐福, 祈求多降福祥。写的是周人丰收之后, 为报鬼神的庇佑, 举行祭奠, 借以娱神, 并喜庆丰收的活动。
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在古代人们认识有限的情况下, 看到土地上能长出五谷, 具有神秘的力量, 对土地深怀崇拜, 并用一定的形式表达对土地的感谢, 于是就有了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就是“社日”。对土地的尊崇, 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信仰, 是中国人最朴素的知恩图报之心的反映, 是流淌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最深沉的文化血脉。《说文解字》对“社”的解释是“地主也”。在社日到来时, 人们集会竞技, 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 并集体欢宴, 来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 也借以开展娱乐。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八月》云:“秋社日, 朝廷及州县差官祭社稷于坛, 盖春祈而秋报也。”明邱浚《大学衍义补·卷六》云:“春祭社以祈膏雨, 望五谷丰熟;秋祭社者, 以百谷丰稔, 所以报功。”在社日诗中, 可以看到社日的热闹喜庆景象。唐人王驾的《社日》诗写到:“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虽无正面描写, 而“醉人”的细节仍可以想象到农人们兴高采烈, 开怀大饮的欣喜之情, 而这与“稻粱肥”的丰收景象是分不开的。宋陆游的《春社》诗曰:“社肉如林社酒浓, 相邻罗拜祝年丰。太平气象吾能说, 尽在咚咚社鼓中。”诗人称颂的太平气象虽不一定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但描写的社日祝丰年的心情和场景应是可信的。宋杨万里的《观社》诗曰:“作社朝祠有足观, 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 走杀儿童最可怜。虎面豹头时自顾, 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 不慱渠侬一饷癫。”虽无作社的具体描写, 但仍描绘出了一派人潮涌动, 擂鼓吹箫, 登台竞相, 忘却艰辛, 祈福迎年的欢乐场景。
我国地理环境复杂, 气候多样, 民族众多, 形成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各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目前我国有十几个少数民族有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 畲族的丰收节, 藏族的望果节, 彝族的火把节, 佤族的新米节, 壮族的十成节, 黎族苗族的收获节等。盼望丰收, 是各族人民的美好愿望, 庆祝丰收, 是各族人民喜悦心情的表达, 是对大自然馈赠的恩谢, 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礼赞。
由此可见,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是对传统庆丰收节日的重视和延续, 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节日不仅仅是个仪式, 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文化, 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提高人们的民族意识, 培育民族精神有着独特的作用。
三、对农民优秀品德的传承和发扬
自从先民们在万年前创始了农业, 他们就一步一步地探索前进, 耕作由粗放到精耕, 作物由单一到多样, 农具由石器到铁器, 动力由人力到畜力。由靠天吃饭到利用自然、兴修水利, 保产保收提高了作物产量, 发展了生产力。他们的耕作体系逐渐成熟, 各种农书问世, 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
农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优秀品德。但由于历史的偏见, 社会的不公, 他们的一些可贵品德甚或成了愚昧落后的代名词。对此我们应抱着“了解之同情” (陈寅恪语) , 从历史时代和生活境遇出发来看待, 做出历史的合理的评价。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这老少皆知、出口能诵的诗句, 真实地反映了农人的辛劳, 也告诉人们农人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要予以珍惜。农人的亲身体验, 使他们深知收获来自辛劳, 粮食来之不易, 自然就养成了任劳任怨, 勤俭节约的品德;他们常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 辛勤耕作在厚实的土地上, 养成了默默奉献, 踏实苦干的品德;他们从耕作实践知道, 人欺天一时, 天欺人一料, 收获要人为, 丰收赖天时, 从而培育了他们忠厚善良, 知恩报恩的品德;他们深知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养成了朴实无华, 勤劳忍耐的品德;他们世代聚族而居, 相邻守望, 追求安定, 养成了睦邻相助, 诚实守信的品德, 等等。这些品德具有普适性, 永恒性;是任何民族, 任何信仰, 任何时代, 任何文化都应该坚守和培养的。尤其是在社会生活充满商品化味道的当下, 这些品德尤显可贵。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使农民受到全社会的瞩目, 提升了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自豪感, 是对农民的尊重, 是对农民历史贡献的肯定, 是对农民劳动价值的认可。
四、 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十九大报告提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美丽中国,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农村美是中国美的有机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是要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这种需要既有物质的, 又有精神的;既要提升村容村貌, 更要提升村民的精神面貌;既要生活富裕, 也要心情愉悦。而要实现后者, 乡土文化建设就是关键一环。然而现实情况是:较长时期以来具有中华文明特征的传统乡土文化如集体主义情感、群体认同、归属感等, 不断式微或正在湮灭, 而认同感、归属感是乡村之为乡村的根本所在。所以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乡音、乡情、乡风、乡俗的建设, 就是乡土文化的建设。
乡土, 指的就是家乡和故土。乡土文化是基于乡村的自然环境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精神契合, 这种精神上的结合是扎根于乡土这个特定的区域环境, 是乡土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共同孕育出来的产物, 是一种纯原生态的文化。乡土文化指导和规范着人们的社会实践, 是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其根源是对祖先文化的崇拜, 是对乡土深深的眷恋而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就是乡土情怀和同根意识[8]。乡土文化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自然景观、古建遗存、民俗风情、乡贤乡约、道德观念、传统技艺、乡村氛围等均属其列。如乡贤文化。它是扎根于中国乡村的母土文化, 是对德行和才能的尊重, 是对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做出贡献的贤能之人的赞誉。传承和发扬乡贤文化, 呼唤新时代的乡贤, 发挥其道德教化的力量, 对凝聚人心, 促进和谐, 崇德向善、尊法守礼, 培育文明乡风具有重要意义。如乡村氛围。它是乡村具有自身独特的气氛、情调、特色的展现。创建乡村氛围, 就是要做到干净的院落, 整洁的村容;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 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 安定有序的生活环境, 友爱互助的文明风尚, 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 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田地种植有序, 山坡林茂草密, 河湖水清岸绿, 使人身处其中有一种神清气爽、生活舒心的感觉。
乡土文化的意义在于它是乡村的“根”, 是乡村的“魂”。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就是要保护其原始形态, 挖掘其历史渊源, 解读其文化内涵, 赋予其时代内容, 发挥其精神寄托、亲和凝聚的力量, 把乡村建设成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环境优美、根系于斯的美丽家园。
五、结 语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 是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它是对中国传统农本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转型;它是对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它是对农耕社会人们形成的优秀品德的传承和发扬, 有利于全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它是对乡土文化的记忆和再造, 有利于具有各地特色的充满乡音乡情乡风乡俗的乡村文明建设。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对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 早日实现农业强大、农民富裕, 农村美丽的乡村振兴战略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陈西 (1982-) , 男,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文化史。;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