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1日,侵华日军纠集日伪军五万余人,在空军的配合下,出动坦克、汽车几百辆,对我冀中军民发动了空前残酷、空前野蛮的“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这次扫荡使我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无村不戴孝,户户闻哭声”。
在这样的情况下,六分区三十一地区队区队长干云清和政委石以铭各带一个大队,白天封锁驻地,隐伏备战,夜晚,筹集口粮,转移行军。敌人的气焰更加嚣张,以为“八路军连一根毛儿也没有了”,驻扎在不同地方的鬼子经常凑在一起“,联络感情,强化治安”。
一日,侦察员报告:前磨头和护驾池两个据点之间的鬼子,有个定期交往的规律:每逢护驾池大集,前磨头的一小队鬼子. 必然全副武装,两路纵队,沿新修的公路去护驾池“护驾”,清晨去, 下午回,毫无预防意识,多日一直如此。 干云清一边听着,一边喃喃地说: “让他凶吧!让他凶吧!”接着,忽出个新情况,刚过的一个集日,该去护驾池的鬼子没有动。咦?干云清想了一想,部队没有暴露,他不去,该是鬼子内部的原因,这样,到下一个集日,他就必去护驾池无疑了。好啊,那就让他再来凶一凶吧!
干云清由侦察员带着,大白天出动,把敌人的巡行路线往来细“踩”一遍,选好了战场。在集日的那个拂晓,带部队悄悄进人阵地。据他计算:我们一开枪,敌人无建筑凭借,只能窜入公路两侧的道沟。而公路是临时仓促修成,道沟的深宽各只尺半左右,一个人爬进去恰好挤满。干云清把两挺机枪,直直地安置在顺道沟的对准线上。其他战士,逼近公路五十步,伏在密密的青纱帐中。
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上午八点半左右,前磨头的敌人按时而至,他们三十多人,清一色全是鬼子,排着两路纵队,钢盔闪闪,齐步前进,骄横跋扈,旁若无人,居然连个尖兵都不派。干云清笑吟吟地看他们进了“口袋”,举手鸣枪。
于是平地炸起一阵沉雷,步枪手榴弹齐放。蒙了头的鬼子,想也不及想,一齐趴入道沟,给我们两挺机枪提供了最可意的机会,“哗哗哗哗” 顺道沟一阵扫,立见股股浓黑的血冒出沟来,机枪的每一颗子弹都没有落空。大“扫荡”以来,时至今日,我们的战士才真的吐了一口恶气!
至多一刻钟,三十多个鬼子无一漏网。我方缴获轻机枪一挺,掷弹筒一个,“三八大盖” 二十多支。就伏击战术说,这实在是干云清的一个漂亮仗。而我们只一人不幸牺牲,这便是特派员刘汉昆。他见鬼子被压进道沟,已十足进人绝地,兴奋得跳起来大叫:“敌人垮了!同志们冲啊!”喊完就直身向敌人冲去。必是有个训练有素的鬼子,在被击倒之前,给了他瞄准的一枪,洒尽了他一腔热血。
小编说:这些文字,摘自著名作家徐光耀抗战时期的记录本,是当时他目击或者听说的真事,也有稍后时期进行采访的实录。
徐光耀,电影剧本《小兵张嘎》作者
徐光耀,笔名越风,河北雄县人,中共党员、作家。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平原烈火》,电影文学剧本《小兵张嘎》等。
文/改编自《大道低回》(徐光耀 著 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编辑/贾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