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颜惠云
方言土语是我国汉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之标准的汉语言文字,方言土语更鲜活生动、更受人们喜爱。有方言土语才有全国各地异彩纷呈的地方戏和其它艺术形式。方言土语(家乡人叫土话)体现一定区域内人们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交流方式,其中蕴含了不少普通百姓的生存智慧。用方言土语,言简意赅,一言中的,一针见血,叫人一听就懂。
找寻撒落的方言土语,弘扬其精华,对于丰富语言艺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无疑是有补益的。前些年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籍艺人在小品、相声、电视剧等文艺作品中大量运用东北方言,使其作品大为增色,广受观众喜爱。其中"忽悠"、"得瑟"等东北话远播海内外。我觉得家乡巢湖方言也颇有特色。
我记忆中的方言土语大都耒自我的奶奶。奶奶是一九oo年生人,虽不认字但其一生饱经苍桑,阅历丰富,性格坚强、明事理、通世故。在我童年、少年时,村里时有小夫妻吵架、婆媳不和的,常来找奶奶评理。奶奶作为长辈,不偏不倚、义正词严,一番说道,来人怨消气散,称谢而去。奶奶说话中常有土语,渐渐的我便记住了。奶奶也用一些土语告诫我们孙辈们。奶奶还是一位乡村接生员,一生义务为村里和邻村的妇女接生,直到八十多岁还继续这一善事。奶奶早巳逝去,但她常说的话至今言犹在耳。
多年来,我在外地工作生活,没有说家乡话的语言环境。但时而也有一些家乡方言土语不自禁地从脑子里冒出来,默默地为我观察思考周围的人和事作参照。一些家乡话则成为我为人做事之准则。今天静静回想,少儿时记取的一些方言土语并没有忘却,而是印在心底。这大概就是乡音难改、乡愁难忘吧!方言土语是一种根植普通百姓心中的文化,是很有生命力的。一些土话可谓话粗理不粗,大土近雅。方言土语也是可以永流传的。
在家乡的方言土语中,记忆深刻的、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几个评判人的方言。例如"不清头"、(指思路不清、或水平较低、但不是呆)″不顶龙"(不够聪明能干、不堪大用、但也不全傻)、"不一当"(或好或坏)、"不弄"(思维混乱、好比纺纱织布时纱线绞结理不清)、"夹石"(不明事理或强词夺理)。这几个方言有贬人之意、但与普通汉语中的同类词如"呆"、"傻"、"笨、"糊涂蛋"等比较,后者显得生硬直白,前者则要柔和含蓄些,说话留有余地,给人留点面子。如若熟悉朋友之间互相戏言开玩笑,运用这几个方言不仅不觉得很伤人贬人,反而凭添几分亲切感。
在我回忆家乡方言过程中,隐约地感觉到,在家乡诸多方言中,以评价判断人物、描画人物的方言为多,且语意丰富,形象逼真。这可能是其特色所在。为此我建议家乡的方言学者、语言爱好者们,在搜集整理方言中注意这一现象,让这一特色更彰显出耒。如若能在文艺作品中和其它适当场合多加运用,那是更好了。
方言土语是家乡人共有的一种文化资源,我们应把它传承下去,运用好。现面将我忆起的方言土语罗列如下,与家乡人交流。错误不妥之处望老乡们指正,也希望抛砖引玉,引发出更多、更精美的方言土语。
一、评判人物、描画人物:
" 不清头"、"不顶龙"、"不一当"、"不弄"、"不弄打球"、"夹石(舌)"、"夹石呆乖"、"没烧熟"" "夹生饭""、"缺心眼"。
"厚道人",善良、实在人;"过劲",能干、有过人之处。
"停当人":会做事;"一当人":会做人。
清清秀秀的女人,五大三粗的男人。
"尖头巴西":滑头;"肿头巴西":鲁莽。
"胧现样子"、"鬼花孑"、"神头鬼脸"、"小气巴拉"、“滑得象泥鳅一样"、"三花脸当皇帝一一没正相"。
"睡着了比人醒着都聪明":有时隐喻人过于算计、聪明过头。
"有横无直的人"、"你这整心果子的人";"吃鱼要吃鲲子、交人要交棍子(汉子)"。
"来、我俩刮刮","刮什么”、"刮闲淡"。
" 打肿脸冲胖子、 "吃柿子先捏软的"、 "上梁不正下梁歪"。
"扶不起来的猪大肠"、 "墙头草风吹两边倒"。
穿戴漂亮叫"摆"(找不到准音字且用其代替)。
二、其它:
"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吃上顿、没下顿"、"揭不开锅"。
" 瘦田、丑妻、破棉袄、穷人的三件宝"。
"东家戏楼子,西家玩猴子”(闲扯)。
"从前三百年说到后五百年”(啰嗦)。
"白天周游走四方,半夜点灯补裤裆"(做事不着要领)。
"说了一大簸箕,昌昌可有一小撮子"(废话多)。
"不听人话听鬼话"、"鬼话连篇"。
三代不念书、好比一圈猪。
惯子不孝、肥田收瘪稻。
满坛子稳当、半坛子乱晃。
有力无谋、累的精怂。
人能瞎吃,不能瞎讲。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主雅客来勤;饭菜好备、主人难当;衣服新的好、朋友旧的好。
外行不买、内行不卖;外行不干、内行不丢。
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只有错买的、没有错卖的。
有吃有喝是夫妻,没吃没喝是怨家。家有百口、主事一人。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东家长、西家短。
是人就把他当人待、是猪就把他当猪待。
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转河西。
不听老人言、吃亏 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