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交界有个钢铁巨龙,一产品全球第一,三线工业遗产群获保护

2019-07-13   独家档案

位于川滇交界的四川省攀枝花市的攀钢集团有限公司,诞生于“三线”建设时期,是中国最大的钒制品和铁路用钢生产基地,是全球第一的产钒企业,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骄傲”。2018年国庆期间,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大山里的共和国建设者》纪录片,介绍了攀钢的发展历程。

攀枝花市,是全国唯一以花名命名的地级市,位于西南川、滇交界部,是四川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该市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山脉走向近于南北,是大雪山的南延部分。

1964年6月6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强调: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

1965年春天,攀钢开工建设。

1965年,中央批复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区。当时为了便于保密,又将攀枝花特区改名为“渡口市”。直到1987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渡口市又更名为“攀枝花市”。

1970年,攀钢出铁,1971年出钢,1974年出钢材,结束了我国西部没有大型钢铁企业的历史。

截止1980年,攀钢主要产品产量和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形成了15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

1981年至2000年,攀钢二期工程上马,到1997年基本完成,新建了四号高炉、板坯连铸、板材等三大主体系统,结束了我国西部不能生产板材的历史。

在5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攀钢攻克了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这一世界性难题,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连铸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全长余热淬火钢轨工艺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在线热处理技术世界领先,获得中国和美国专利;国内首家开发的高速铁路钢轨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轨梁万能轧制和长尺化生产技术国际领先。

攀枝花是我国三线建设的“龙头、核心和成功典范”,攀钢是攀枝花三线建设的主体,在三线精神传承弘扬和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攀钢不仅有高炉、转炉、蒸汽机车、950轧机、15T坦克吊车等三线建设时期的生产设备,还有攀枝花铁矿“工业梯田”、老旧工业厂房等生产场地。

2018年底,毛泽东同志三四批示影印件、攀钢钒炼铁厂1号高炉本体、攀钢钒提钒炼钢厂1号转炉获评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

2019年2月15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宣布了首批10个省级工业遗产项目,攀钢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群入选并获得授牌。(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