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的“九厅十八井”
“九厅十八井”是客家民居的三种典型代表(土楼、九厅十八井、围龙屋)之一,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客家地区,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建的大型民居建筑。
九厅即指门楼、下、中、上、楼上、楼下、左花、右花、天厅等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包括五进厅的五井、横屋两直各五井、楼背厅三井。九和十八,只是一个表多数的词,不一定就只是九个厅十八个天井,往往很多民居都有超过九厅十八井的格局。其厅、井布局科学合理,各厅各有功用。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接客会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炊沐,家族聚居,集政、经、居、教于一体。“九厅十八井”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光、排水、卫生,连同子孙的发展都纳入规划之中。另外,它能够使各种人才施展在建筑技术方面的艺术才能,造出飞檐翘角、雕梁刻柱。它继承了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筑风格,沿中轴线两边展开,层层递进,左右对称,布局严谨,这种民居规模大的可以容纳一个家族上百户人家居住。 客家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九厅十八井”的古民居主要有:福建长汀县馆前镇马坪村的沈宅;广东兴宁市宁新镇东风的罗氏九厅楼,陆河县河田镇桐树下的彭氏大屋;江西赣州市上犹县营前镇下湾村九厅自然村的黄氏祖屋;广西柳州市柳江县进德三千村隆盛屯的曾氏“龙胜庄”。
兴宁市的客家围龙屋规模较大,造型独特,被中外建筑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一大奇观。
兴宁围龙屋有大有小,一般是三栋两横一围屋,正中一大门,两旁一小门。大的也有多横层、多围层的,其小门也跟着层数增多而增多。如宁新东兴围(九厅十八井)为三层围龙,宁新花螺墩长兴围罗屋计有六层,都是兴宁市内围数最多最典型的围龙屋。
围龙屋大门前必有一广场和一个半月形池塘,广场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及调整风水等作用。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龙。
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是一座6围的围龙屋。在建筑上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的“太极圈”,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围龙屋曾被人错误解读为自给自足的封闭之源。这其实是望文生义,以讹传讹。走进兴宁围龙屋,里面的每一个元素都很开放,几乎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你可以端着饭碗走家串户,但所有的言行举止都尽收众人眼底,完全是一种全天侯的阳光生活。这种环境对成年人行为习惯形成了有力的约束和全方位的监督,对孩童们的学习成长则提供了全面的濡养和明亮的天空。因此我们才发现,走出围屋的客家人特有的自信与坚强、热情与谦逊、质朴与包容。而这恰恰是生活在钢筋水泥鸟巢中的当代人所最为缺乏的。
(来源:鹤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