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老兵回忆:我们在越南,只要是男性青壮年,就统统抓起来

2020-08-07   这才是战争

原标题:解放军老兵回忆:我们在越南,只要是男性青壮年,就统统抓起来

本文是《越战往事》系列的第六篇,作者:古槐(笔名),解放军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老兵。未经允许,任何媒体、自媒体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读者随意转发。

1979年2月21日,我团攻占了越南215、谷珊西山等高地后,奉命转为师预备队在215、282、387、369等高地区域休整待命。待命期间,同年2月22日到3月7日,我连随团奉命在越369高地团前指旁无名高地上防守。其间2日和3日,分别两次由我带领特务连小分队配属步兵连队到周登和龙金村寨进行搜山、清剿。在我的战地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3月2日,上山搜山抓了20多人。3月3日,到龙金清剿抓了5人。”

俘虏数十人

这两次战斗任务虽然时间已久远,每次怎么下山和怎么返回的高地已记不清楚了。但是,有的过程至今我仍然记得清清楚楚。当时,虽然我们跟着步兵连队展开战斗队形、利用地形地物、互相掩护、交叉行进,未发一枪一弹就很顺利地进了村寨。但对自己内心来说,战前在13军军直工兵营从连队文书到营部书记的经历,对基本的公文写作,以及地雷、舟桥、机械一些常识可能还了解一点,而对步兵战术却是一窍不通的。好在战前分到特务连以前,我在什邡成都军区步兵学校学习期间刚学过步兵单兵战术,班、排、连、营攻防战术。当时,在行进中我就在心里暗暗庆幸:真是雪中送炭、热炒热卖啊!要不然自己对步兵战术一点也不懂,也没有底气带咱连的小分队去配属什么步兵连队战斗了……

搜山清剿

现在回忆起来,当时带队配属参战的底气虽比较足,但高度警惕、持枪小心接近、进入村寨及每户农家的战斗实景,还真有点像我国抗日神剧中“鬼子进村”那样的情景。对这个问题,我后来才得知,以前电影中这一经典的“鬼子进村”音乐旋律,原来是俄罗斯伟大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是歌颂二战期间苏军奋力抗击德寇的经典之作。我国电影里却常把它作为“鬼子进村”的前奏曲。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好好的世界名曲竟成了这样,骗了我们这么多年。关键是怎么听都是“鬼子进村”的感觉,改也改不过来了。也许是太深入人心的这一缘故,至今只要一听到这个音乐,头脑里自然就跟着这旋律闪现出鬼子端枪进村的画面……我做这种类比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就步兵战术的基本要求和实战应有的心态和形体动作而言是有一定共性的,而并非像艺术作品的抗日神剧电影那样,只是“鬼子进村,打枪的不要……”

活捉越军残兵

记得进村后,我们分别挨家挨户的搜查。对每户人家不管男女老少一般都要带到村子场坝中,由翻译进行盘问,在初步甄别其身份后男性青壮年一般都要带走送后方进行再审查确认。这是因为,当时在战场区域内一般出现的男性青壮年要么是越军特工、要么是越军残兵或者是民兵。

至今还是我印象很深:越南农村的房屋跟我国的农房差不多,土木结构,空间比较高。进门正中是堂屋,围着堂屋三方的是卧室。在左侧一般有一个大大的厨房,厨房内有饭桌,盛水的大水缸,支一口大铁锅的烧柴灶台等。

有一户人家,我们进去后空无一人,经过搜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但就在我们准备离开时,突然发现有一间卧室的有点像我国农村那种老式架子床的蚊帐动了一下,我们立即抵近用枪把蚊帐挑开。好家伙,只见蚊帐后居然贴着墙蜷曲站着一个男青年。但见他穿着当地越南边民普遍爱穿的黑色圆领布衫。把他从床后抓出来后,他哆哆嗦嗦、不断比划摆手,嘴里还咿哩哇啦说着话,好像是说他自己不是军人的样子。我上前一把把他的上衣拉开,只见肩膀上明显的印有军人背枪、扛枪所留下的特有痕迹,这些是我们甄别其身份的最好说明,我一挥手,厉声喝道:“抓起来!”战士们一拥而上把他押到场坝中去了。后来经过审查,这个越南男青年果然是越军残兵。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