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让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2020-02-23   人民出版社

他是我国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从1945年起,面对战后的满目疮痍,立志投身建筑事业,经历城市规划变迁,矢志“匠人营国”,致力“谋万家居”,思考从未停歇。他是新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投身科研,风雨70余载。他是代表改革开放杰出成就的人居环境科学的开创者,是活跃在国际舞台的建筑学家、理论家,被誉为“新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先行者和杰出的建筑教育家”。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


吴良镛近照(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供图)


吴良镛,1922年5月出生,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荣誉称号。2012年,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


对吾土吾民的热爱,

民居始终是他的关切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浓郁的老北京胡同、四合院生活,无数次地被人向往。但是当胡同残破、四合院变为大杂院时,生活远没有这般诗意。在北京的老城区,有一条名叫“菊儿”的胡同,胡同里的41号院就曾面临如此困境。20世纪80年代,41号院曾是胡同里“最破的地方”,院子里住了44户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5平方米,私建的杂乱小屋挤挤挨挨,共用一个水龙头、一条下水道和街道公厕,雨天家家漏水,整条胡同一片汪洋。


1987年,北京市房改办找到吴良镛,请他“改造”这片破败院落,吴良镛欣然“领命”。从1978年起,吴良镛即开始对北京旧城区中心地段的整治进行研究,因此,对这个只有2760平方米的改造工程,他和团队是怀着为旧城更新和危旧房改造探索新路径的志向进行设计的,倾注了大量心血。经过深入研究,他没有对菊儿胡同实施狂风暴雨式大拆大建,而是将“环境”和“人”的需要协调起来,以“有机更新”的理念,打造出一个优美宜居的人居环境。


1950 年,吴良镛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布置毕业展览


改造后,院子里保存了几株百年大树,一进套一进的小院子,既维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体系,又兼收了单元楼和四合院的特点。低矮的平房改造为二层或三层的小楼,白墙黛瓦,错落有致,室内现代化的卫生间、灶间一应俱全,增高后的建筑又与周围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充满了古都神韵。


对吴良镛先生而言,相比公共建筑,民居始终是他的关切所在,他曾说:“真正的建筑大师,不是看他是否设计出了像埃菲尔铁塔一样流传百世的经典建筑,而是看他是否能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


1993年,菊儿胡同项目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这是近代中国建筑作品首次在国际上获取的最高荣誉。“开创了在北京城中心进行城市更新的新途径”,评语这样评价吴良镛在保留传统四合院与创造宜居环境中的创举。回顾这次改造,吴良镛先生在《良镛求索》一书中写道:“菊儿胡同项目强调的是保护城市肌理,保护好古树、传统建筑等环境特色,而且要满足今日生活之需要。一处两千多平方米的住宅区能得到许多奖项,在于它创造性地综合地克服许多关键的技术原则。不能误认为这是一种建筑形式,形式的发展是要根据所在环境情况来创造的。”


正是在对人居环境的不断探索中,吴良镛意识到“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是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人居环境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人居环境科学是普通人的科学。”就此理念不断进化诞生的构筑以“人”为核心的人居环境科学,成为吴良镛工作的核心。


学术研究的同时,他不遗余力实践,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解决中国城乡建设的实际问题。他在自述集中写道:“在我实践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是问题所决定的。社会存在哪些无法回答的问题,就需要研究、需要创造。”


参与北京、北海、三亚、张家港、深圳、无锡、苏州等城市的规划设计,主持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筑环境研究......在这些至关重要的实践课题中,吴良镛倾注了自己对吾土吾民的热爱,奉献了自己的才学与思想。


创建人居环境科学,

探索明日之人居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海德格尔的理想,亦是吴良镛对人居理想的愿景。在苏州,吴良镛构建了古城居中、一体两翼、十字结构、四角山水的“山—水—城”格局,既保护苏州的古城和山水格局,又重塑城市区域空间,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矛盾。


从1999年到2006年,他历时7年完成的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构建了“一轴三带”的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格局,解决区域分割、城乡分立问题,指导京、津、冀三地统筹发展,使得三地功能相辅相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这些规划设计都得益于吴良镛先生创建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但理论的得来并非易事,吴良镛常常用“得道恨晚,生逢其时”来形容这个理论体系的建立。


吴良镛寄语


20世纪80年代初,吴良镛就开始了广义建筑学的思考,并于1989年出版专著《广义建筑学》,着眼点从单纯的“建筑”概念转向“聚居”,“从单纯的房子拓展到人、到社会,从单纯物质构成拓展到社会构成”,大大拓展了建筑学的视野。但是,他的学术探索并未停止在“广义建筑学”,而是跳出学科范围的局限,从学科群的角度整体探讨。


1993年,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人居环境科学以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聚落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并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风景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发展模式。人居环境科学也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1999年6月23日,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一致通过了由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宪章》,该宪章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提出“建设一个美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这一宪章被公认为是指导21世纪建筑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2007 年,吴良镛(右一)在南京红楼梦博物馆工地


“科学、人文、艺术的融汇就是‘人居之道’。”这是吴良镛先生对明日之人居的思考。他在自述集中认为,人居科学要走向“大科学”,更多地与能源学、环境学、生态学、信息学等相关科学技术相联系;人居科学要走向“大人文”,要将“便民生”作为基本准则,住房与社区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生态修复、人文复兴等,都与此息息相关;人居科学要走向“大艺术”,要把美学上抽象的美化为无所不在的空间的美、生活的美、融汇的美。


2012年,90岁的吴良镛先生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评审意见写道:“他建立了以人居环境建设为核心的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和实践模式,为实现有序空间和宜居环境的目标提供理论框架。他组织科学共同体,发挥各学科优势;成功开展了从区域、城市到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此后,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吴良镛星”。


吴先生对学科的发展还有着更深远的思考:“面对新的科学发展形势,我建议在我国现有的13个学科门类基础上,增设‘人居科学’为第14个学科门类,以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为核心一级学科,与相关学科交叉,形成动态、开放的学科体系。”


吴先生寄希望于学界的共同努力,他提倡在科研、实践的发展道路上,走一条融合之路,将科学、人文、艺术结合起来,追求合乎本时、本土之“范式”,探索规划改革创新之道。


韩愈《复志赋》云:“朝骋骛乎书林兮,夕翱翔乎艺苑。”吴先生以此来比喻求索生涯。“回顾几十年来我所进行的学术探索,都不能摆脱时代的深刻影响,是一个不断回应时代落在我们建筑学人身上的任务的过程,要不断‘探索新路’。”


吴先生期许着,能让自己以一种积极的精神面貌面向未来,促使自己力所能及地不断探索广阔的新天地,不断探索明日之人居。“我现在已经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剩下的十里路可能会更加艰难,但是我不希望轻易失去这最后的‘人生单元’,我要积极去完成尚未完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