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吕梁山里激情燃烧的三线厂

2019-11-26   宜丰会长大叔

受中阳几位朋友的邀请,我来到了位于吕梁山中阳县,在距离县城30多里的一个山沟里,有一座神秘的三线建设的兵工厂——山西新建机器厂。

什么是三线建设呢?指的是我们国家在1964年到1980年期间,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国防科技和工业交通为主的大规模基础建设。“三线”地区指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地区。

上世纪6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我国周边形势异常严峻。由于当时我国的工业、铁路等过于集中在沿海城市,一旦发生战争,我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工业布局非常脆弱。为加强战备,1964年,中央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从1964年到1980年,三线建设历时15年之久,实现了国家建设的重点由东部向西部的迁移,建成了巩固的战略后方。

据门前的解说牌介绍,这座厂子叫山西新建机器厂,代号9141。1965年经国务院周总理批示由沈阳53厂分迁来支援三线建设,主要生产7.62毫米步枪子弹,是当时重要的枪弹供给基地之一。

据称,车鸣峪兵工洞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选址,于1966年5月12日开工建设,总投资1344万元,职工总数1884人,连同家属5000余人。当时有革命战争中出生入死的老红军、老八路、黄岩洞的老军工,有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他们抛亲舍友,远离故土参与建设,1969年8月全面投入生产,每年生产子弹一亿发。

1991年,车鸣峪兵工厂搬迁到晋中市榆次区,重新组建领导班子,开始军转民,由子弹制造转为民爆器材的生产,而昔日辉煌的车鸣峪开始冷清下来。近年来,中阳县在车鸣峪兵工厂旧址着手搞红色旅游项目。我们到来后发现,整个旅游项目尚在完善阶段,因此整个厂区空荡寂静,没有几个游人。

进入厂区,就可以看到一些曾经的标语,估计是为了旅游特意而为,站在标语前确实可以想到曾经车水马龙、热火朝天的曾经。

由于厂内还未完全开放,我们在朋友的带领下,计划从半山上原先的紧急出口进入。出口在半山腰上,近60°的斜坡,四肢着地的爬了二十多米高后,我们进入了一间像瞭望台的房子,里面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洞,里面不停的往外冒着寒气。朋友招呼大家打开手机手电,沿着台阶往下走。台阶只有6、70厘米长,15厘米左右宽,百余个台阶走了近七八分钟,大家都是满头大汗。不是累,而是确实惊险,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失足掉下去的。

到了洞底,转过一间小房子,眼前豁然开朗,原来是石头山中开挖的巷道式车间。车间高度有6、7米,10米宽,虽说多年不使用,但还是显得很整洁,估计是开发者精心打扫过的。墙上的标语是六七十年代写的,虽显的斑驳,但依旧可以看出当年书者笔锋的苍劲有力。

在车间的中间,呈放着很多制作子弹的机械。朋友说这些机械并不是原先的,而是专门从外面购得。

在车间的边上有各种检测、存放产品的房子,从这点可以看出,当时候对产品的精工细作和严格要求。

在整个参观的过程中,最打动我的还是墙上的标语。

“三线建设要抓紧,就是同帝国主义争时间”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全党抓军事、实行全民皆兵”

很多的口号让我感到很兴奋,因为在我小时候也曾经不止一次的背诵过这口号。虽说过时了,但是确实反映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不易,反映了老一辈革命者的高瞻远瞩!

由于开发还处于开始阶段,还有好几个车间未开放,我们的参观也不过是偷偷进去看了看。但对我这个七零后来说,能偷窥一下曾经神秘的兵工厂也是一件幸事。

在返程的途中,我想,介休也有不少迁移了的军事基地,目前也在空闲之中,如果也搞几个这样的红色旅游区,不仅可增加介休旅游的项目,又能提高大家爱国主义的意识,何乐不为呢?!

作者:陈全

来源: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