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竹板,进街来,大小铺户两边排,也有买,也有卖,也有幌子和招牌”,每次听到这段快板,就想起儿时的果子巷。
果子巷,我生于斯,长于斯,虽然时光越来越久远,但这条胡同公私合营前的老样子总是使我魂牵梦绕。写一些记忆,分享大家。
果子巷位于宣南的骡马市大街路南,南北走向,位置在虎坊桥与菜市口中间,胡同不足200米,门牌有60几户,由于在它南面曾经是多如牛毛的小街巷,使人来车往的果子巷形成了一条买卖街,几乎无一不是前铺后宅的连家铺。
谭家菜
谭家菜在北京无人不晓,但曾经落户在果子巷恐怕鲜有人知。谭家菜起源是同治年间的官员谭宗浚,广东人,一生酷爱珍馐美味,亦好客酬友,所创家宴闻名于世。至解放前夕,只留后人谭令柔女士在宣南米市胡同主持经营,据说建国前夕朱德委员长曾来此宴请宾朋。解放后三位大伙计彭长海、崔鸣鹤、吴金秀,在果子巷购置13号周姓房产,继续经营“谭家菜”。要吃谭家菜要提前多日预约,需要长时间准备,有两间餐厅,花砖铺地,各有一张硬木圆桌,不雇佣伙计,自己操作。只记得后院的房檐下常年晾晒不少燕窝、鱼翅等,印象深的就是他家总有浓浓的发泡海鲜干货的味道。儿时曾与他家的孩子崔红云(后在酒仙桥电子管厂工作)、彭子义(师承马季,是二炮文工团相声演员)交好,常到谭家菜去玩。我们称呼彭子义的母亲吴金秀为于大妈(夫家姓于),随着孩子称呼彭长海为彭舅、称崔鸣鹤为干爹,每到年节必有红包,记得有一次于大妈给的过节红包达五元,当时对于我们存一分钱看本小人书的孩子,简直是天文数字。公私合营后,“谭家菜”自果子巷迁往西单“恩承居”,后并入北京饭店。家人一直在此居住,直到拆迁。
谭家菜搬来前,房产是周家的,东北人,父亲叫他小周,他的男孩子叫大平,也是我的发小。小周做的是杂货买卖,脑子灵的过了火,父亲讲他曾经把白糖和精盐混在一起卖,被举报。这种糖盐从墙头扔进我家,我们吃了很长时间的糖饼。把房子出手的原因恐怕也是买卖做不下去了,搬到了棉花二条的房子里,家业小多了,我还常去他家找大平玩。后来见过小周骑车送羊奶,自行车大梁上有个可插放奶瓶的兰布袋,这是北京较早的订奶、送奶业务吧。
成衣铺
果子巷内有三家成衣铺,当初老百姓的衣服大多靠自己家里做,不求人,当家的主妇很少有不做针线活的。但是讲究一些的,比如旗袍、皮敞就要买了料子去找成衣铺,故此成衣铺也是当年百姓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营生。
果子巷北口路东第一家是马姓的成衣铺,两间门脸,比较敞亮,店内有一个很大的台子,作为操作的案子,还有缝纫机、衣服架子等。他家的公子比我们大七八岁,名曰“老黑”,在胡同的孩子中很有名望,是个玩主,养蛐蛐儿,有成套的蛐蛐儿罐,大量澄浆罐,让远近的孩子羡慕不已,到了冬天在家里自己份蛐蛐儿。过去的成衣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论冬夏屋里要放煤火炉,要长年烧烙铁,总有一股暖暖的味道。
在大吉巷口斜对面路东还有一家成衣铺,略小些,掌柜姓何,老掌柜是个小老头,我们叫他何爷爷,无论何时看到,他总是伏在案子上干活,嘴里叼着线,衣服上别着针,做的活以皮货为多。做皮货要用小针把碎皮子固定在案子上,用一把钟型的刀切皮子,再用密密的针脚把裁剪好的皮子拼接在一起,讲究的是不浪费一块皮子。做夹活离不开膙子和烙铁,孩子们做手工,总能在他家找到膙子。何老爷子与我祖父是同时代的人,他曾经为我父亲制作过一件皮大衣,小麦穗(滩羊羔皮)的筒子,兰礼服呢的面,貉绒的领子,五十年代我父亲穿着何爷爷做的皮大衣曾在果子巷口外的华昌照相馆照了一张全身照,很精神,在华昌的橱窗中摆放了很长时间。我父亲和老掌柜的儿子何本云是好友,三年困难时期他们两位常骑车到房山农村去买菜,都是为家里的孩子奔食。何伯伯的两个儿子都比我大三五岁,二小子何启孝是胡同里的孩子王,带领我们在胡同里到处跑。何大婶干净利落,嗓子特亮,每当家里做得了饭,总要在门口喊儿子:“金元儿——”(两个孩子的小名分别是金宝和金元),至今这声音似乎还在耳边。
第三家成衣铺开在路西,北堂子胡同斜对面,三五商行南侧,我对这家没太多的印象,估计是他家没有与我年龄相近的孩子,
麻花铺、烧饼铺
果子巷里有一家麻花铺和一家烧饼铺,都是回民开的。这两家供应早点的勤行称谓虽是大家为了区别随口叫的,但实际在老北京的行业中是有特指的。麻花铺以炸货为主,烧饼铺以烙货为主。炸货有麻花、脆麻花(比天津麻花小,不放果料)、油饼、糖油饼、排叉、焦圈、干糖麻花、蜜麻花(糖耳朵)、薄脆等等;烙货有烧饼、火烧(不放芝麻)、牛舌饼、糖火烧、螺丝转、墩饽饽、两面焦等等。
马家的麻花铺开在北口路东裁缝铺旁边,两间门脸,店面里有桌子板凳,是果子巷中少数几家能顾得起伙计的买卖,早点供应还有豆浆、豆粥等。伙计中有个叫二秃子的,没少开我的玩笑,他由于起得早,在油锅旁捞麻花常瞌睡,没少挨呲儿。印象最深的是,早点时间一过,伙计们把桌子板凳搬到街上用竹刷子刷,桌凳已经全露了白茬,几乎是天天刷,怕是老板给的硬性规定,我也领教了什么叫勤行。街坊称掌柜的为马六,瘦高个子,我们叫六伯,但六婶却又白又胖。店铺晚上睡伙计,六伯一家住在北堂子胡同进口路北。
这里要讲讲麻花,北京在公私合营后早点才有了油条,过去都是炸麻花,本质上就是油条,但两条面罗在一起后,纵向切开,吃时可以劈成四条,操作类似焦圈,比现在的油条略小些。北京的传统早点烧饼夹麻花就是这种麻花,后来以讹传讹,认为烧饼夹麻花是夹焦圈。麻花也有沿街叫卖的。到了街头巷尾的游商嘴里,被吆喝成“油炸鬼”(老北京发音油至鬼),麻花在油锅里好似船型。这个吃食据说可以追溯到宋朝,是大家痛恨秦桧发明的。记得有首北京竹枝词(记不准确了):好一个又白又胖的油炸鬼,扔进油锅漂起来,好似江南的乌篷船,只是缺了一根桅。
再说果子巷最南头的烧饼铺,门脸很窄,掌柜姓金,个子矮且胖,我们叫金爷爷。老人家终日在炉火旁,从脖子到脸都被炉火烤成枣红色。烧饼要先在铛上烙,再放铛下烤。最爱看金爷爷烙糖火烧,做好的坯子薄薄的面,厚厚的麻酱和糖,放在铛下烤时,甜香得不得了,有时我们三四个孩子扒窗看半天,看得食指大动。我常去光顾的是他家的两面焦,这是北京城里的贴饼子,玉米面制作,操作如同烙烧饼,也是先烙后烤,圆圆的,厚厚的,外面是金黄焦脆,二分钱一个。之所以我常去卖,是因为家里养了猫,晚上饿了就疯叫不停,晚饭没有剩饭,母亲就叫去买,外皮我们吃,猫吃里面的饼子,有时还没走到家,外皮已经被我吃光了。
羊肉铺
果子巷内有两家羊肉铺,都是回民开的。南大吉巷(原名羊肉胡同,1965年政府调整名称改为南大吉巷)对面有一户小铺,不如北边丁家的火爆,但坚持的时间很长。丁家的羊肉铺开在北大吉巷口外北侧路西,老板姓丁,他们的闺女叫丁德凤。这家的老板娘被大家称为“七婶”,长得人高马大,应该在家中主事,合营后在果子巷副食店卖牛羊肉,人缘很好。合营前的羊肉铺是多种经营,兼顾也卖熟肉,一般以羊头、羊蹄、羊杂为主,羊肉铺的柜台冲着大街,买肉不必进店中去。柜台后挂着牛肉、羊腿、羊肚子,柜台上常摆着羊头,羊嘴用一根小骨头支开。刚上小学时学校组织除四害,要上交苍蝇,到肉铺前打苍蝇是好的选择,很快就能凑足一个火柴盒,完成了当天的任务,受到表扬,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卫生。
由于是街坊,经常能吃到老丁家打烊后端过来的羊骨头、碎肉头,用油浸过的柳条筐盖子盛着,里面有很多肉,手艺人做得味道非常正宗,解馋得很。尤其是可以找到很多羊拐,就是羊的骨关节。这可是当年小女孩的宝贝,四个羊拐是一副,挑出品相好的刷干净,染上颜色,四面分别称作鼓儿、坑儿、针儿、轮儿,配个沙包就可以玩了,玩法叫搬针而或欻拐。
这家羊肉铺的前身是老崔的羊肉铺,之所以把买卖让给了老丁,是因为老崔的儿子惹了祸,这孩子比我要大十几岁,小名叫“三丫头”,犯的强奸幼女罪,女孩子很小,是对门剃头棚老赵的闺女,因此摊上了官司,全家没脸在胡同里居住,只好搬走,羊肉铺换了东家。
饽饽铺、西点铺
饽饽铺就是糕点铺,应该是满语称糕点为“饽饽”。果子巷中的饽饽铺字号是祥兴斋,老板姓白,是回民,位置在北口路东,如对果子巷副食商店有印象,就是靠北侧的两间。饽饽铺出售的样品与如今的稻香村等糕点铺类似,大小八件,桃酥、喇嘛糕、蜜供、月饼等等,时常有装饽饽匣子的买主。当年称蜜供为蜜供尖,因为是祭祖或过年时摆的祭品,听老辈人讲,有钱的大户,在摆放蜜供时要请行家,否则摆的不好看,马三立相声里有一句:“正明斋五尺高的蜜供”,看来当做点心买,只能是蜜供尖了。还有一种点心叫“了花”,是江米汁炸的,又粗又大,包满了白糖,但很轻,由于占地方,是打饽饽匣子的忌讳,装了了花会被看不起,但我认为巨好吃。祥兴斋的窗明几净,孩子们眼馋,总爱扒门往里看,总梦想足足的吃上一顿。据说饽饽铺的规矩是招来伙计,让他大量吃刚做好的热点心,结果是他再也不想偷吃饽饽了,我总是半信半疑。记得孩子扒门被轰赶,总会喊一声:“大白薯、老白薯”这是给掌柜起的外号。
他家的房产在合营后划归宣武副食行业,这里就成了果子巷副食店,在副食店关闭后被房产后人收回,有个胖子家在石景山,是白家的后人。他在这里做些小买卖,也卖过羊肉,拆迁时是最后离开果子巷的,拆迁前后有一张照片,胖子坐原来的买卖门前的位置上摆摊售货,很多网页都使用过。
果子巷有一家买卖叫“民记”,老门牌10号,这个记字读重音,是个西点铺,掌柜是天津人,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他家的味道与祥兴斋饽饽铺的不一样,有些类似现在味多美的味道,应该用的是另一种香料,我对这种味道充满好奇,有一次得到一毛钱,进到里面去买饼干,饼干是长方形的,块很大,一毛钱给了五六块,算是满足了自己的心愿。
酒铺
果子巷内的酒铺的字号是“源茂记”,在胡同路东,一间门脸,是连家铺,要去他家的住屋和后院要路过酒馆的店堂。店堂不大,迎面右边有个柜台,柜台里摆放着盛放各种散酒的酒缸,打酒要用提子,路过门前便能闻到浓浓的酒香。提到这种烧酒的味道是因为与二锅头的味道不同,等到后来牛栏山出了一批高档酒,我又闻到了当年熟悉的味道。
店堂靠北墙有两张酒桌,就是在大酒缸上放一张红漆的缸盖,四周有粗糙的板凳,当年我总怀疑用做酒桌的缸里是否有酒,但从来没敢掀开看过。在网上见到过一张图片,很形象的北京小酒馆,很亲切,但源茂记没有如此宽敞。给我的印象是小酒铺不预备小菜,喝酒的常自备或在门前的游商处买些“半空儿(北京人称呼炒花生的次品)”、烂蚕豆,确实有些常客,俗称“酒腻子”。酒店老板姓林,老家是通州草桥的。林家与我家是通家之好,老掌柜个子很高,瘦瘦的,我们叫林爷爷,总是不闲着,有些像四世同堂里到处捡干枝的老爷爷。林家的大伯叫林广志,他和林大婶有两个儿子,两个闺女,二儿子铁柱儿是我名副其实的“发小”,平时总形影不离的长在一起。他家的房子很陈旧,虽不算狭小,但很昏暗,有一次在他家遇到大雨,外边大下,屋里小下,到处接了盆子,天晴了屋里还在下。
他家有一个较大的院子,一棵老槐树,有个露天的厕所。听老人讲他家有个大酒窖,是存酒用的。近日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中的酒馆也有酒窖,看来不假。只是听说解放前,源茂记由于贩卖私酒被处罚,抄出的酒坛码了半条胡同,传闻而已,当时我还不记事。这个酒窖估计也早填埋了,否则凭我和铁柱儿的交情,他是会带我去看看的。
这张有木雕的插图可是不简单,来源于沈继光摄影集的《旧京残片》,对这间门脸的木雕我印象很深,常和铁柱儿在台阶上坐在一起玩,上面的护窗板每天见到开张前摘和晚上打烊后装。难得的是我是在首都图书馆的五楼电梯边,看到了这张照片,才按图索骥找到了那本摄影集。果子巷的遗迹能进首都博物馆,这在果子巷中应该是独一份。
耶稣教
果子巷内有一个基督教的传教机构,大家称她为耶稣教,位置是路东,大吉巷对面。临街的房子作为传教所,有五六排的长椅子,有一个进深两米左右、不足一米高的舞台,台上有边幕,有讲台,还有一架脚踏的风琴,有一面洋鼓。他家的房前有一个不大的廊子,地上铺瓷砖,是孩子们玩的场所,有时下雨会给大家提供避雨的方便。他家姓杨,全家住在后面的房子里,记得有一间专门的厨房,这在胡同中是少见的。
传教士名叫杨承泽,是山西人,杨承泽自解放前就携家眷居住于此院,这处房子原来的住户与一个姓金的韩国人有关。老杨高高瘦瘦的,杨大妈很胖。他家的孩子很多,共有十个子女,记得名字起的都与天主教有些关系,比如崇生、道生、恩生、灵生等等,记不全了。老大要比我大十五六岁,恩生和我同龄,灵生要比我小。他家的老大学问很高,住在最后面的房子里,书很多。记得困难时期,他们在后院建起一个养鸡的所在,不同于平常家庭的养法,数量很多,足有百只以上,全部是白色的来亨鸡,类似现代化喂养,鸡蛋又白又大,让人羡慕。
果子巷传教所是接受北京的教会管理的,教堂也有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区别,老杨要经常去教会述职,记得老九恩生讲是去缸瓦市教堂。宣武门的教堂属于天主教。与他们的信仰稍有区别。教堂内总有人礼拜,特别是周日人最多,但没有我们胡同的熟人。老杨在台上宣讲教义,略带山西口音,比如亚当和夏娃、诺亚方舟等故事都是小时听他讲的,也算基督教的启蒙教育。传教中有时老杨教些简单的歌曲,把歌片摆在台上,弹奏风琴大家合唱。当年也就是四五岁,但依稀还记得当年的歌曲。“乐乐乐乐我真乐,因为我们该死耶稣救了我,因为我该死,耶稣救了我,我的心中快乐这是没法说”。现在看起来时多么可乐。
谱子如下:
1 3 2 1 7 6 5 / 1 1 2 3 — / 3 2 3 2 3 2 1 / 2 1 7 6 1 —/
乐 乐乐乐 乐 我 真 乐 因为我们该 死 耶稣救了我
5 5 5 3 5 — / 5 6 5 3 2— / 3 2 3 2 3 2 1 / 2 1 7 6 1 —
(注:1、4、8小节的5 6 7是低音,恕本人不会用电脑写简谱)
传教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就到台上蹦跳,打那面大鼓,鼓槌是一根不足一尺的木棒,一头用布包上棉花。只有我们街坊的孩子有此特权,外面的孩子是不让敲的。到了每年的圣诞前夕,我们会帮忙包礼品,礼品就是用报纸糊成口袋,里面装些花生、瓜子、糖块。等到圣诞夜,也能得到一份。
煤铺
煤铺的位置在源茂酒铺和耶稣教中间,后来改为了银行职工宿舍,就不再是煤铺了,但街上的人仍然称呼这里是煤铺院。由于建造宿舍,进门有一条又长又窄的过道,左侧都是住房,后面有一个大大的院子。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在我三四岁的一天,天刚亮,母亲就把我叫起来,说门口有好东西,让我去看看。等我到了门外(我家的后门开在大吉巷内),真的被惊到了,一匹匹高大的骆驼有序的爬在胡同的南侧,足有二十匹,趴在地上也要比我高些,骆驼老实,只有嘴在不停的动,街上一些老太太在揪它们身上的毛,据说可以絮棉鞋。这些骆驼是深夜从京西到城里送煤的。
过去家里烧煤是到煤铺买煤球和渣子(煤块),很多煤铺写着的品种就是“高线的面儿、大同的块儿”,这些都属于无烟煤。高线是指房山县坨里到山里运输煤的高线,主要供应城里的百姓,最早是德国人修建的,如同现今香山、上方山的缆车,只是当年不坐人。后来我作为知青,早于上山下乡到了房山煤矿下井挖煤,与这些高线打起了交到,此事后话。各家的煤用够一年必定会有很多煤面子,于是入冬前就有摇煤球的在街上拦买卖,家里要提前准备煤面和黄土,雇佣他们制作煤球,孩子们没事干,可以在旁边看半天。他们在街上找个平地,把煤和黄土放水和好,在地上铺平,用一个朝下的铲子均匀的切好煤茧,于是最好看的摇煤球开始了。一张直径一米左右的柳条扁筐,下面放一个灰瓦的花盆,把煤茧逐渐摇成煤球,放在太阳下晾晒就完成了。
铁工厂与麻刀铺
在源茂记酒铺的北侧是我家用于出租的房产,共计八件小房,有一个三四平米的院子。自我记事开始这里是由兴义劝铁工厂租用,铁工厂是个机械修理厂,有一台电动的机床,也能从事简单的车钳洗刨,这处房子有一架大房柁,称为架海,铁工厂在上面栓了滑轮,可以吊起很大的机械零件。后来兴义劝搬到北堂子胡同去了,听说这里的技术工人都成了人民机械厂(北人)的骨干。
铁工厂搬走后这处房子租给了一家麻刀铺,麻刀铺供应的都是百姓日常用于修缮房屋的材料,以白灰、青灰、沙子、小木料为主,当然盖房的麻刀是不缺的。公私合营后,果子巷副食商店在这里做了货场。
剃头棚
老北京的理发业有挑挑的游商,手拿换头招揽买卖,有固定店铺的被称为剃头棚,这个行业在北京的规矩很大,老北京的剃头匠必须会十六种技能,既梳、编、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补。梳、编是梳发编辫;剃是剃头;刮是刮脸;掏是掏耳;剪是剪鼻毛;剔是清眼(俗称打眼);染是染发染鬓;接是接骨(早年有关节脱臼者多到剃头棚去治疗);捏、拿、捶、按,即现在的按摩;活、舒、补,即舒筋活血补碎的正骨手术。果子巷内共有三家剃头棚,在大吉巷对面有一户,老板姓赵,是河北香河、宝坻口音,他有三四位徒弟,口音相同,看来是乡亲或亲戚,在果子巷内由徒弟负责背孩子等家务活,这是独一家,徒弟们一边学手艺,一边给师傅干家务活。他家有三四个专业的理发椅,靠北墙是镜子。我从小理发都是在这家,伙计们和我很熟,在公司合营后,我在几家宣武区的理发馆中见过他们,这说明,老赵的剃头棚培养了不少业内的师傅。
油盐店
鼎三元 这是一家油盐店,位于北口路西第一家,三间门脸。东家是回民,蜡马家的,家里的同辈孩子,与我的哥哥相近,只记得他们的孩子有回回名,发音很独特,故此有印象,一个叫“努海儿”一个家“叶儿亚”。公司合营后关张了,很快由于要扩展骡马市大街,首先从果子巷消失。
三五商行
果子巷的老门牌15号被大家称为三五商行,他家姓宋,虽然这
样叫,但我却没见过他家做买卖。
我曾问过父兄,当年的商行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商铺的商业形式,类似现在的超市,以批发为主,货物摆放在店堂内,而且包含的范围很广,是追求变革的做法,我有时想起话剧茶馆中的老掌柜,为了生存总在追求变革。父兄曾经说过,一天夜里,有贼人在他家货场的北墙上打洞,偷走了不少香烟,这页算果子巷的一个大案吧。他家的男孩子与我年龄相仿,有几位上了大学,功课都很好,用街坊们的话,都很有出息。
馒头铺
在北口路东的馒头铺不可不提,因为与我家交往颇深,也是回民,掌柜姓马,我叫怹五伯(bai),老人们管他家叫“果局子”,我听奶奶讲,他家是果子巷的老住户,后院有存放果子的冰窖,这恐怕与果子巷的名号有关,奶奶说曾经在夏天吃过他家的冰冻八棱海棠。他家四个闺女,一个小子,几乎与我家的孩子年龄相仿,故此小时形影不离。有一次在他家炕上打闹,我把他家的被子垛踹倒了,压在我身上,记忆很深。五伯蒸的馒头又圆又白又香,他常到我家的店中与我父亲隔着柜台下象棋,有时能下半天,都是小买卖,但也都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正丰纸店
何记成衣铺南侧是王家的正丰纸铺,经营学生用的纸张本册、糊窗用的高粱杆和高丽纸,最多的是“卫生”用的草纸,掌柜姓王,我叫他王大爷,他有个男孩子,和我一般大,老实得不得了,叫王景平,我们两家斜对门,我们站在各自的门前,隔街相望,很少说话,后来工作后还做过同事。公私合营后他父亲在果子巷口外的中原百货商场站柜台,还是卖纸。
小医院
酒铺对面是个小医院,门前有一块水磨石的平地,是孩子们常去玩的地方,跳房子、拍洋画、扇三角,这个小医院有一位姓纪的女大夫,大家尊敬的称她纪大夫,老人家非常慈祥,见到我,总会抚摸的的脑袋,因为我们彼此有很深的渊源,她是我的接生婆,愿她天堂有位。
绒线铺
所谓绒线铺就是现在的小百货店,果子巷里的绒线铺有三家,都在路西侧。最北边是我家的“天元祥”,一间门脸,两间进深,经营针头线脑,纸烟煤油,由父亲经营,母亲和祖父也帮忙,有时母亲还要带着孩子去东晓市进货。货场有台日本电扇,会转头,有一台话匣子(电子管收音机),记得斯大林去世,话匣子里放哀乐,不大的货场内站了很多街坊,都在低头默哀。冬天有一台洋炉子,烧煤渣,总是有个开水铁壶座在上面,我们常用他烤窝头、烤冻海棠。靠西墙有个账桌,父亲的算盘非常优秀,大乘大除都熟练,会一些诸如“金香炉、狮子滚绣球”之类的算盘游戏。靠果子巷中间的位置是同和绒线铺,最南边还有一家,他们的规模都比我家小,等到公私合营这两家都合到我家,本来只要一个人站柜台就应付了,合营后,我父亲、母亲都是正式职工,成分定为小业主,店里又来了两三位职工,卖货的比买活的人还多,没多长时间,就又和其他百货店合并了,父亲去了烂熳胡同北口的庆记生(俗名黑猴)当会计,母亲去了宣外的万宝全,天元祥的货场由菜市口的油漆公司使用,成了油漆仓库。
凭借依稀的记忆,还能记起这些事情,在这条街上还有奶铺、
包子铺、钟表铺、木厂子、电料行、小人书铺、果记利、大肉铺、
鞋铺、包子铺、洋车厂等等,小小的一条街巷,真是有关百姓生活的东西样样俱全。还要提起的是,磨刀的、锯碗的、打竹帘的、卖菜的、卖萝卜的、卖煮白薯的、卖蛐蛐的、卖蝈蝈等等游商络绎不绝,叫卖声不断。
印象最深的是卖针的,手里拿块木板,一边唱,一边不停的往木板上飞针,唱得合辙押韵,针在板上有长有短,整整齐齐。孩子们有时能追他几条街,忘记了回家。我曾经把看到过的一个摆摊的买卖学说给朋友听,没有一个猜得到的是卖什么的:摆摊的在路边把自己的家伙摆好,手里拿一把家伙,见有人路过,先搂机“啪”的一声,接着大喝一声“要活的要死的”。没人能猜到,还得我来揭破谜底:卖耗子夹、耗子笼的。
真的思念从小长大的果子巷,怀念那些街坊发小,近日回到骡马市大街去看了看,已是物去人非,不免有些伤感,写点东西祭奠一下罢了。
作者:张仲元 生于1948年2月 原住果子巷12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I1AD20BJleJMoPMOFt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