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关员自己的故事 | 捕虫者

2020-06-22     中国海关杂志

原标题:讲述关员自己的故事 | 捕虫者

6月中旬,江苏无锡进入了闷热的梅雨天气。无锡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内,车水马龙。一辆辆载满集装箱的货车,不断地进出。

集装箱内的温度高达50摄氏度。南京海关所属无锡海关的关员岳应平、董晟希钻入集装箱监管、采样,没一会儿衣服后背就湿透了。

“抓住了!”董晟希小心翼翼地把木质包装上发现的虫子放入采样器皿,岳应平赶紧盖上了盖子。虽然环境艰苦闷热,但监管、采样等工作必须细致。

无锡海关植物检疫鉴定室,空旷、安静,有很多虫类的标本。关员张婧、季蓥,在这里检出过米氏异胫长小蠹等检疫性有害生物,有人称呼她们为海关“蓝凤凰”。

集装箱中截获的有害生物往往被蜘蛛丝或杂质覆盖,鉴定前要去除昆虫身上的杂质,还要尽量保证其完整性。显微镜下,张婧在用极其纤细的毛笔和针,清理直径不超过1毫米的虫子团:“万一不小心碰掉一只触角,鉴定就有麻烦了。”

此时,实验室只闻呼吸声。

昆虫,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目前已发现的就有100多万种。鉴定过程需要检索大量文献资料,有时还需要通过远程鉴定系统请专家帮忙。这些只是她们日常检索资料中的一部分。

鉴定结束并不代表工作的结束。遇到重要的、有价值的昆虫,张婧会将其做成标本,为昆虫鉴定研究积累实验材料。“动用这么多大头钉,只为了将昆虫固定成一个优美的POSE。”她笑称。

下午,口岸一线送来当天的集装箱木材取样。她们便开始细心地洗瓶子、泡样本。这是张婧在观察木质包装中的松材线虫。

在张婧的实验台上,我们发现了她的笔记。也许,虫之美,更能体现在有爱之人的画笔下。

每年,无锡海关都会举办“国门生物安全”主题的青少年活动。活动中,做坏了的蝴蝶标本被孩子们丢弃在实验室,张婧把它们小心地粘好,收在标本箱里。

每天,从口岸一线源源不断地送来各种虫子,等待植物检疫鉴定室的清理、鉴定、制作标本。

据统计,仅5月,无锡海关驻锡山办事处植物检疫鉴定室共从辖区送检的28批样品中检出有害生物33种65种次,其中,检疫性有害生物2种6种次。

来源:海关发布

编辑:常相婧

发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ARE3HIBnkjnB-0zby7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