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能够看到这部电影,很不幸,再也看不到类似的电影

2019-07-11     影视地平线

背靠故宫的红墙,依稀可以感受到由内而外散发的压迫感,这座宏大的宫殿,一时半会根本不可能游览完它的全貌,而当穿着现代服饰,闲逛在颇具历史质感的石砖上时,穿越古今的对话,多少有些唏嘘

无数人羡慕着曾是故宫主人的中国皇帝,而当下众多的影视剧,为了能够满足人们这种对于帝王权力的欲望,不遗余力的大肆营造皇帝文化,无论是后宫内斗,还是阿哥争位,都在为这个皇帝梦添砖加瓦。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人拍中国皇帝和外国人拍中国皇帝,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当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苏东坡的那首《题西林壁》的古诗,而其中的后两句,便是对于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于是,我们在众多针对中国古代皇帝,尤其是距离当下时间最近的清朝皇帝的影视剧时,居然是从一个外国导演的角度,让观众重新审视了一下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全貌。

虽然,历史终究是历史,可是,在外国导演贝托鲁奇的眼中,却是另一番理解,而当他用电影的方式呈现出了一个颇具立体感的中国清朝末代皇帝时,《末代皇帝》这部电影与之前中国人自己执导的清宫剧却处处不同,这时候,我们才猛然发现,自己人讲不好自己人,却被一个外国人给讲活了,不知道应该高兴?还是悲哀?

1

该如何准确的给《末代皇帝》这部电影一个评语呢?

因为,整整三个多小时的片长,便走完了溥仪的一生,总觉得有些短暂了,可是,不忍快进的每一秒内,都充满了对这个皇帝的同情,我这里的同情不是否认他曾经的罪恶,而是当把这个无知且身不由己的皇帝,放置在动荡的时代洪流中时,就会清晰的发现,他不再是个帝王,而只是一个被时代推着朝前走的可怜虫而已。

所以,《末代皇帝》这部电影最出色的一点便是,把多年来被神话的中国皇帝塑造成了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人,既然拉下神坛,那么,无论是他的成长还是他的感情,或是他所经历的一切,都在时代发展中变得顺理成章。

贝托鲁奇可能不了解中国的皇帝,但是,他了解人,所以,在他的镜头中,史学家书本上关于溥仪的刻板印象统统被抹去,而最终留下了的,是这个皇帝在时代中的一生叹息,因为,溥仪左右不了时代,而时代终究向前。

整部电影采用的是闪回的拍摄手法,而从1950年溥仪被抓开始,到不断闪回到之前的历史节点,也就是1905年继位后的事情,从而较为完整的勾勒出溥仪的前半生所经历的事情,故事是简单的,但最有趣的是,溥仪的一生似乎总是和阻挡他的门纠缠不清。

开篇的一双双举着火把的大手很粗鲁地推开大门,然后,三岁的溥仪正式登基,之后,紫禁城的大门便永远的将溥仪与外界隔开。

电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两次与门有关的场景,一个是,少年的溥仪被迫退位后囚禁紫禁城,而一门之隔的外面早已是民国,这道门,隔开了封建与民国,而溥仪却无法越过这道门,于是,所有的怒气只能化作一具被摔在门上的仓鼠尸体。

还有一个是,溥仪在伪满洲国被日本人控制,而自己的皇后被带到车上送到别处,作为伪满洲国的皇帝,溥仪追了出去,却被一道门给阻挡了去路,而这道门,隔开了溥仪复辟的决心和日本人吞并东北的野心。

两次被大门阻隔,而两次门里门外却是天壤之别的时代,这颇具讽刺意味,一个皇帝,本是权力最高的代表,却被一道小小的门阻挡了去路。

《末代皇帝》这部电影的出发点不是捧,而是立,所谓立,就是首先要让溥仪这个人立得住,也就是,不能左右时代发展,而且也不能左右自己命运的皇帝,如何走过封建,走过军阀,走过抗日,而最终迎来自我的救赎。

如果仔细品味,导演是有同情心夹杂在这部电影中的,同情是因为溥仪身不由己处处掣肘后的随波逐流,同情同样也是溥仪在时代大背景下,作为人的渺小,即使,这个人曾经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不拘泥史学家刻板的叙述,却意在用宏观的框架架构起比较写意的故事体系,这种西方人独特的电影视角,却最为感性的表现出了中国人最容易忽略的某些细节,因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揣测的人,比一个以主人身份去揣测的人更能够接近客观。

2

如果,让一个中国导演去拍《末代皇帝》,我想,他的出发点,首先肯定是带有批判色彩的,而正是因为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在拍摄的时候,难免会去掉一些溥仪私人生活的描述,更多的强调的是时代向前这个主题。

只关注时代,却有意无意的忽略掉时代中的人,没有深入的探寻时代与人的关系,只会在视野上变得越来越狭隘,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导演拍不好《末代皇帝》的原因。

在《末代皇帝》这部电影结尾处,导演居然做了留白的处理,老年的溥仪买票进入自己曾经住过的故宫,而当他从龙椅后面取出装着蝈蝈罐子交给一个小孩时,小孩回头的刹那,龙椅上的溥仪早已不知去向。

一个外国导演,居然也懂得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处理,给了人无限遐想的空间,避免了结尾一不小心落入说教的俗套,很是高明。

在贝托鲁奇的眼中,皇帝先是一个人,然后再是一个皇帝,而作为最具争议且传奇色彩最为浓厚的末代皇帝,溥仪一只脚在封建的泥沼里,一只脚又挣扎在共和的漩涡中,他没有选择,而只是时代再做选择而已。

所以,溥仪懦弱,狂妄,自私,无知,胆小,这些种种缺点,都是普通人身上所具有的共性,而他的个性,可能只是因为,他是一个时代推动下的傀儡皇帝罢了。

3

看《末代皇帝》,我总是有意无意的想到了《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两者均是描述清朝末期发生的事情,而两者之间却具有某种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所讲述的历史人物,似乎总是与我们课本上见到的历史人物有些许的出入。

《末代皇帝》是溥仪的独角戏,《走向共和》是许多人的群戏,但是,无论是一个人,还是许多人,当把他们放置在时代洪流中时,他们就变成了一样的人,那就是身不由己的人。

历史是历史,但,历史并非是非黑即白的,如果,放弃刻意讨好时代的角度,而专门钻研历史中的那些被覆盖的人物时,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还是有很多值得揣测的故事,等待着我们这些后人的挖掘。

贝托鲁奇作为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允许在紫禁城拍摄电影的导演,他是幸运的,而我们能够在新时代下有幸看到《末代皇帝》这部电影,也是幸运的。

只可惜,当下,历史沦为了某些导演手中的跳梁小丑,再也没有了之前的神韵,而他们重新一次次的完成皇帝大梦塑造的时候,我只能感叹:很荣幸,能够看到《末代皇帝》这部电影,很不幸,再也看不到类似的电影。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b1DWwBmyVoG_1ZWkX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