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习遭遇疫情,教育终将成为我们所期待的模样

2020-03-23   大河报洛阳新闻

居家线上学习进入下半场以来,我接到最多的提问是,“请问学校什么时间开学?”于是,我需要把为什么暂时开不了学的原因解释给家长听,从他们的焦虑里面,我能够听得出来,他们不只是需要这样的答案,还有如何更好的指导当前学生线上学习的强烈期望,更有着对未来教育的不解与困惑。


当教学的时间被压缩,空间距离被拉远,教师对课堂控制的力量被削弱,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被“散养”了之后,近乎原生态的、不加修饰和干预的、真实的学习状态,因居家学习而裸露无遗。这种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是新的经历。伴随着生命的成长,孩子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或者说这样的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相比缺少了什么?家长们究竟因为什么在焦虑?……


从社会对开学复课时间的急切关注度里,可以看到对学习本质的追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育本身来自教师的情感因素并没有因为线上教育而削弱,反而这样的师生关系成为了促进学习评价学习的加速剂。学生对于客体提供的学习资源的认知,通过自我的对话交流沉淀,所形成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了线上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同时,因为空间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隔或者减少了学生个体同他人的沟通与对话,需要在社会过程中实现的对话,因不容易实现而降低了学习的实践性。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终身学习的理念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都需要学习,无论黄口小儿还是白发老翁,学习是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一种人际的“关系重建”。通过学习,通过对国家完整教材体系的学习,去获得学会生活和实践,学会与人交往,实现自身价值,拥有对家庭、社区、社会负责任的全面能力。


回到以往的线下课堂,我们是否曾经因为过度追求学业成绩,而忘记了学习本身的价值?是否也曾经因位过度追求分数,而忘记了学习有它更广阔的意义?是否也曾经因为过分追求一个孩子的全部发展,而忘记了孩子的差异和孩子的情感?我们就像追求学习理想的孩子一样,拼命奔跑在学习的道路上,根本顾不上欣赏沿途的风景,而似乎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繁重的作业量和课外辅导班,让孩子们没有了自己的时间,而家长们却心安理得的找到了安宁的感觉。当一场疫情为教育按下“暂停键”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寻找到一种叫做“居家线上学习”的模式,去完成学习的内容,实现学习的自主。重新思考学习的本质,回到最真实的学习里,把世界当作教材,让教育回归本真。

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当教师的工作开始被各种软件、平台资源、甚至微信抖音替代的时候,网络变得如此重要,以致于下雪天室外寻找网络的学子,课堂变得仅需要一根网线去链接。四方教室里的环境、空间、人一下子消失在虚拟空间里。看不见的“教”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此时教师究竟应该怎么去教?透过屏幕,学生目之所及和耳之所闻的画面和声音,究竟要以怎样的色彩和排列组合去出现?教师该给予学生怎样的学习指导?该怎样面对技术的挑战,尽快去融入进而引领线上课堂研究?……这些问题的反思,围绕追求学习本质效率的时候,显得更加有意义。


“教”会一直存在,但一定不是只围绕教材的“教”,在这场疫情里,我们经历的太多,瞬息万变信息爆炸,共同经历生死与共的公共安全,以及教育的真正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我们曾经离得那么近的去体验过,怎么能够忘记。教师对于课堂的设计变得更为重要,不在只是不同的课堂实施者,成为设计者的教师需要集中群体的智慧,去花心思设计好一节课,怀着满心欢喜等待学生在网络另外一端的回应。

“教师”也会一直存在,但不会是现在所有的教师,要认真反思一个重要的问题——哪些作用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只要仔细一思考,就会发现能够被替代的部分有很多,我们甚至会怀疑教师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既然没有那么大的作用,教师的“教”就应该定位在“让孩子发现自己,进而成为自己”, 这就是我们学校把“做最好的自己”作为师生目标的核心理念的原因。学校应该还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权利,教师应该最首先不去做破坏学生学习兴趣和尊严的事情,更要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教师的角色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生活的陪伴者和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被替代的知识源头和资源寻找,百度和网络已经给了很多的诠释,而人工智能不能够替代的情感部分,正是最可贵的部分。教师要思考的这个问题很重要,也正是教师需要凸显作用的课堂根据地,是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表达的倾听陪伴,是课堂教学的组织点拨。

教育的意义在于什么?

身为教育人,经历教育从一支粉笔到人工智能虚拟世界,到如今的一部手机在手,犹如手握重兵的神奇时代。无论未来有多远,未来教育或许我们没有完全看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学习再也不可能完全是从前的样子,教育再也不可能只是以前我们的理解,学校更不可能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在疫情一结束,就赶紧回到原来的老路上。我们必须去寻找新的更加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进程,迎接人工智能和现代化发展的教育。


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教育的真正意义,用创造去推动社会的发展。佐藤学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里指出,“学习的实践是‘创造世界’、‘探索自我’和‘结交伙伴’相互媒介的三位一体的实践”。实现这样的实践性,让学习变得更生动、自主和更有意义。

学习通过课堂建立客观世界与学生个体的联系,教材和现成的知识习得和巩固练习,是对客观世界的的一种去语脉化和抽象化,得到助长的抽象化知识,却不能丢掉生动的世界。这是教育的第一大意义,就是对世界的认识和创造。把疫情当教材,从认识世界中鉴别信息真伪,从筛选信息中获得结论印证,从而用创造性的劳动,去参与疫情防控和抗击,给医护人员写信,给一线的劳动者报以感恩的态度,对自己负责任的独立行为,都是教育带给学生的改变与成长。

学习之所以带给学生成长,是因为知识信息情感在孩子内心深处发生的化学反应,这样的反应需要依靠学习者个体同自己的对话去完成。每个人的认识与表达都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尊重的语言和形象加以鼓励肯定和强化,可以重建自己的语言和形象。每一个儿童的个性化活动都需要得到鼓励,形成差异共享,而又和谐共处的关系,每一个儿童才能够得到自己最好的发展,这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在人际关系的对话中,同他人的对话实践,积极活跃的课堂见解交流,促进探究共同体成为学习成长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建设正是课堂建设的核心,能够进一步促进学习共同体中每一个个体的生长。

对教育意义的思索,能够促进教师和家长充分认识“对话性他者“的概念,对于学习重建的作用。去进一步明确和加强对课堂环节的设计组织,活动性、合作性的学习平台建立,需要依靠父母和老师的鼓励和持续跟进,活动性、自立性的对话实践,强化学生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对话感受,也需要父母和教师作为“对话性他者”敏锐的洞察、思考和判断。

关于学生的居家学习,《上海教育》的沈祖芸老师有一段细腻的描述。“无论教师、家长怎么不情愿,‘用什么方式学习’的主动权第一次攥在了孩子手里;任凭教师怎么不适应,‘在哪里学习’的遥控器第一次从教室里的教师手中转向了‘虚拟世界+家庭’的模块组合;任凭家长怎么想甩锅,一场战‘疫’第一次把所有与孩子成长相关的教育者拉成了同一个‘朋友圈’。”

当学习遭遇疫情,教育已经不可能再回到以前的样子。经过了线下学习的历程,到如今大规模全世界性的线上课堂,乃至随之而来的线上管理,学校已经在重新描绘她新的规划。线上线下学习结合,现实虚拟样态共存,地上云端网络同时建设,学习在呼唤最本真的成长,教育终将成为我们所期待的模样。


洛阳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李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