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式古建木作,“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9-12-28     秉笔人

明清两朝时,“官式古建”这个词才被提出。长久以来,我国并不怎么使用这一概念,而是代以“古建筑”“文物建筑”。中国地域广袤,建筑形式也多种多样。实际上,官式古建营造技艺是把民间优秀的传统技艺用于给皇帝修建筑,大多具有规矩、规范的特点。

官式古建木作技艺

  老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但有时候,人们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干的是什么“行”。唱戏的称为“梨行”,医生“杏林行”、教师“桃园行”、搬运工“脚行”等等。那么,官式古建营造技艺是哪一行?

  官式古建营造技艺属于“中线行”。“中线”是木匠的一个线形符号,样子像一个“中”字。建筑离不开“中”,无论建造宫殿还是四合院,我们说的“尺寸”都是由“中”到“中”的距离,如面宽和进深计算的是柱中到柱中的距离,而不是柱子外皮到外皮或里皮到里皮,因为老式建筑中很多柱子的粗细是不一样的,不能按照外径的距离来测算。

官式古建木构

  学会工匠要了解工匠的语言。在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中,对同样的构件,不同的工种可能有不同的叫法。木匠的命名方式比较规范,大多数构件的名称与其位置相联系,如前檐柱、后檐柱。画匠则不同:两斗拱间有一个垫平板,板上画了三个火焰宝珠,所以叫“灶火盆”,这是“象形”的命名方法。

  早年,工匠干活没有电锯和带子锯,全靠手工劳动,工匠的本事就是要合理利用各种线形符号和规矩,把材料进行合理的使用。因此,木匠、瓦匠、油匠、画匠和石匠都要讲究中线。

故宫

  上世纪30年代之前,工匠们没有平地剖图纸,他们盖房不看图纸,而是遵循规矩。木作有着自己的规矩。在我国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中,故宫等官式建筑也叫“大式大木”,类似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则称“小式大木”。大式大木最基本的规矩是权衡尺寸。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木匠的规矩非常重要,过去,如果一个木匠因为不懂规矩把活做错了,口碑坏了,可能一辈子就毁了。

古建营造·木匠

  了解中国工匠的历史,我们会感觉到,工匠把自己这一行看得非常神圣。他们有自己的“小骄傲”:别小瞧我们,没学这一行,就不了解规矩;不了解规矩,就进不了这个门槛,房子就盖不起来。因此,工匠们总要给自己这一行培育出一些文化和内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hWbTG8BMH2_cNUgPSS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