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三雕”古迹,徽派雕刻艺术精品

2020-01-14     秉笔人

在婺源乡村远去岁月的表情里,那房梁、窗棂、门楼、石础上的木雕、砖雕、石雕,古典而清雅,以木质的纹理与砖石的特质,还有先人的希冀与憧憬,嵌入时光的深处,留下了一个乡村家园的梦境。

婺源石雕


  婺源“三雕”,即是婺源明清建筑中砖、石、木三种雕刻艺术的总称,亦是徽派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精彩的艺术亮点,其为建筑史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体样本,也对当代建筑及其雕刻艺术具有普遍的借鉴价值。“三雕”艺术,在婺源乡村广为分布的宗祠、庙宇、民居、牌坊及桥、亭等建筑上随处可见,而最为集中的当是体现在宗祠、民居上。婺源最北的理坑村,曾是个官宦名村。明万历年间的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建的宅居——“尚书第”,砖、石、木三雕风格简约,可以说是婺源“三雕”现存的早期实例。

婺源砖雕


  一般来说,砖雕主要用于民居正门的石库门枋上,有的宗祠大门两侧的八字墙上也以砖雕装饰。石雕大都是体现在柱础、抱鼓石及门墙的基石上。木雕则用作宗祠享堂和廊庑的梁、枋、梁托、雀替及花板等处的装饰;而在民居中,主要围绕天井展开,如正堂月梁、两侧横梁、窗棂、护镜、隔扇门等。大户人家的花厅客馆,更是雕刻满堂,富丽堂皇。

婺源木雕


  婺源“三雕”,明代崇尚简约朴拙,清代流行繁复精美,其中以砖、木雕尤为突出。清乾隆时期及其以后,婺源大批成功商人为荣宗耀祖在家乡建造的宅第,其极尽华丽,工不厌精,令人叹为观止。建于乾隆年间的汪口村俞氏宗祠和思溪、延村的“商宅群”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遗存。建筑上的这些雕刻,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浮雕。一般来说,根据表现的内容来选择浮雕的深浅。如回纹、万字、卷草、虁纹等各种纹饰雕刻较浅,而有人物和场景的,就需采用深雕甚至镂空雕的手法。人物雕刻生动,场景表现空间感强,刻上三五层的甚为多见。有些门枋上的砖雕,层次丰富细腻,雕刻玲珑剔透,工艺之精湛,令人难以置信。而圆雕的应用不多,主要是大门的抱鼓石,大堂的垂花柱和雀替以及屋脊的瑞兽等。

精美的石雕


  婺源作为徽州文化圈里的重要一员,其三雕无论是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雕刻技艺,无不浸透着徽州文化,无不体现出徽州人崇文尚雅的风貌。一幅幅徽派的木、砖、石“三雕”,或象征,或谐音,精雕细镂,含蓄隽永,既是婺源乡村建筑的雕饰和建筑工匠的美学创造,亦是婺源先人的一种寄托与祈愿。从这些徽风皖韵的雕饰,人们不仅可以读出婺源乡村数百年,抑或更长的历史,还能读出明代建筑疏朗淡雅的韵味,以及清代建筑精美繁复的特色。

婺源雕刻技艺


  千年百年的时光,像风一样消隐了,而遍布婺源乡村的“三雕”印记,古朴、久远,有着生活气息的滋养与包浆,让人倍感弥足珍贵。随着袅升的炊烟,婺源“三雕”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她生长的是家园的传说,而留下的,却是家园的遗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QA2s28BUQOea5Ow9mN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