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死在嘴上,血糖高病在腿上, 看一遍你就是糖尿病专家

2020-03-28   大医本草堂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多发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下面用几张图回顾下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史:

更为可怕的是,糖尿病患者还有庞大的后备人群,根据宁光教授团队研究数据显示,糖尿病将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据估计,2017年诊断糖尿病的年度成本为3270亿美元,其中直接医疗费用为2370亿美元,生产力降低为900亿美元。在调整通货膨胀后,糖尿病的经济成本从2012年到2017年增加了26%。

糖尿病死在嘴上,血糖高病在腿上, 看一遍你就是糖尿病专家

糖尿病最常见的表现为“三多一少”的代谢紊乱表现,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但这类典型症状并不一定完全出现,反而出现其他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视力模糊、皮肤瘙痒等。

随着病情深入后出现慢性并发症,这也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这些并发症主要包括:

大血管并发症,如脑、心血管和下肢血管的病变。

微血管并发症,如肾脏病变和眼底病变。

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负责感官的感觉神经,支配身体活动的运动神经,以及司理内脏、血管和内分泌功能的自主神经病变。

糖尿病人最大的担忧就在于血糖难降,并发症抬头,药吃了不少,身体却越来越糟糕。有的糖友发现,吃的好一点,多一点,血糖指标马上起来了,但如果少吃,粗茶淡饭,又会缺乏营养,血糖降了,身体毁了,得不偿失。还有的糖友想通过运动降糖,由于用错了方法,大量运动换来了却是对身体的进一步伤害。

当然,我们最不提倡的就是,依靠加药、加胰岛素来降糖,这种只针对血糖指标的治疗方式,并不能提升人体自身的代谢机能,也无法阻止并发症的来临,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下面的非药物方法或许能给您实质性的帮助

怎么吃才能既让血糖不高,又保障营养呢?

提高食物的“性价比”和多样性,就能既吃饱吃好,又能血糖不高。

1. 我们要学会看清食物的升糖指数,有些食物营养单一,但升糖指数高,就要少吃;有的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养,升糖指数又不高,如绿叶菜、藻类、谷物杂粮,就可以多吃;有的食物甚至可以帮助受损的细胞组织生长修复,比如优质蛋白、肽类营养、微量元素等,就必须要吃。

2. 保障每天的补水,普通糖友可按每天8杯水的标准补充,最好喝温水,以免水温太低造成血管收缩。肾病患者酌情减量。

3. 吃饭的时间和顺序也会影响血糖,同样的食物量,若分餐食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胰岛负担,有条件的糖友可以尝试在三餐基础上,分出一些主食的量在两餐之间食用。正餐的顺序可以是汤-蔬菜-米饭-肉的顺序,帮助延缓糖分的吸收。

除了饮食上要合理,运动也是很好的“降糖药”

合理的运动不仅能帮助我们消耗体内过剩的血糖,还能改善人体内环境,控制体重,增加肌肉,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但运动时间和方法一定要掌握好,避免南辕北辙。

已经退休的糖友可以选择饭后30-60分钟去跳跳广场舞、太极拳,上班族可以选择快步走或在办公室敲打胆经(大腿两侧的经络),每周可以进行两次力量训练,增强体质,切忌空腹运动,大量运动时带点糖果或零食防止低血糖。

更多关于糖尿病的养生调理妙招,小编推荐你好好看看这门课——《名医亲授:47个糖尿病防治妙招》

原价99元,粉丝限时特惠59元,一经购买,永久回看!

点击下方免费试看课程



糖尿病的那些事情一次讲清楚!

糖尿病的常见疑惑+误区+防治妙招

这个课,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杨晓辉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丁毅主任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亢泽锋主讲的,拥有多年的丰富经验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值得信赖。你的担忧和疑惑,他能提供科学详细的解答,以及可操作的糖尿病防治指南。

杨晓辉主任,有着丰富的治疗糖尿病经验,听他细细剖析“糖尿病”的秘密,你将轻松走出糖尿病普通人常犯的高频误区,避开多数人难以察觉的坑,少花冤枉钱。。

看完这些课,不仅能明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饮食方案以及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等诸多问题,让你摆脱焦虑。

还能明白糖尿病足、糖尿病引起的其他并发症、血糖高分别有哪些表现,并且针对不同的人群,给出了对应的详细可操作的糖尿病防治技巧(吃、睡、补、按),以及对应的药物。

课程大纲


男女都适用,三大名医亲授,每天只花几分钟

无论男女老少都可能患糖尿病,提到糖尿病,很多人会觉得尴尬,甚至觉得自卑,总感觉抬不起头来,内心别扭......

这时,你可以选择在家先听听医生怎么说,戴上耳机就能随时随地观看课程,很私密。

只要在零碎的时间,花个几分钟就好,每天了解1个糖尿病小知识,防治糖尿病很轻松!

科学、靠谱、值得看,名医亲授,在家就能获得专家建议

最省心、靠谱的做法还是听听医生的建议。


现实中,很多人会问朋友,结果对方也只是道听途说。也有人会自己去网上查,然而又缺乏专业知识,无法分辨网上各种真真假假的信息,结果一不小心就错信偏方,没效果还伤身。

可很多人要么没时间去医院,要么每次去都是“排队2小时,看病5分钟”,很多疑惑都还没来得及问,就让回来了。

而这门课,就能解决你关于糖尿病的各种疑惑,怀疑自己糖尿病,想防治糖尿病,都适合看这个课。

无论最终的糖尿病分型如何,初始治疗目标均应针对纠正高血糖等代谢紊乱,一旦恢复机体代谢平衡并获得口服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C肽、胰岛自身抗体结果等临床资料,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因此,精准选择合适的临床实验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对糖尿病诊疗的误区依然存在,我们应该擦亮双眼,选择合理的试验监控血糖,保护好自己的身心健康,珍爱生命,不做“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