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真赝图文对比(六)

2019-05-20     国玉彩虹

真品名称: 玉觿 良渚文化 长6厘米,最宽1.2厘米

1977年江苏吴县张陵山5号墓出土质呈淡绿色,表面灰黄沁。扁平形,作兽牙、兽角状。以透雕技法琢出似一侧面戴冠人像,作风朴拙。觿是上古时期人们结绳记事时的解结工具,后逐步演变成一种随身佩挂的象征器,《礼记》:“子事父母,左佩小觿,右佩大觿。”刘向《说苑》:“能治烦决乱者佩觿。”此件是现所见到的最早玉觿,也是迄今史前之独一作品。

仿品名称: 仿良渚文化玉觿 现代 长9.7厘米

此觿时代原定为良渚文化。玉质赭红色,间杂黑色。器形接近真品,但显著不同之处为:1.整体上,真品略如弯月形,刀工朴拙有力;仿品则平直不弯,刀工缺乏刚质感。2.细节上,真品略似人形,无具体五官;仿品人形则刻出五官中的眼、鼻、口,此种做法不见于这一时期的出土物中。3.玉质上,真品呈自然受沁的灰黄色状;仿品色泽浓重,无历千年之态。

真品名称: 兽面纹玉圭 龙山文化 长17.8厘米,宽4.6厘米

1969年山东日照两城镇出土质呈墨绿色,局部有白色斑和乳白色浸蚀。扁平体,中部断接。上端平直,下端单面刃,磨制光滑。上部两面均阴线琢一兽面纹,头戴“介”字形冠,兽面以两眼为中心,用旋转的曲线环绕其展开,形象狰狞。此类兽面纹玉圭为龙山文化所独有。

仿品名称: 仿龙山文化兽面纹玉圭 长14.6厘米,宽5.3厘米

此圭时代原定为龙山文化。玉质墨绿色,大部灰白沁。造型与真品近似,当系直接仿制,琢工较好。但二者仍有区别:1.外形上,真品窄长,线条肯定挺拔;仿品宽短,线条迟疑不畅。2.技法上,真品兽面纹阴线刚硬古朴,富有原始工艺特点;仿品阴线微带隐起,线条过于柔畅滑利,具现代工艺特点。3.玉质上,真品灰暗沉着,有久远之气;仿品虽经做旧,灰白沁仍然跳眼,有过新之感。

真品名称: 四孔玉刀 龙山文化 长48厘米,宽13厘米

1969年山东日照两城镇出土质呈青绿色,周身有褐色沁。长方形,双面刃,磨制光滑。单面钻有四孔,三孔近刀背处,一孔位于尾端中部。4多孔玉刀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般不作实用,而是礼仪用器。

仿品名称: 仿龙山文化四孔玉刀 长29厘米,宽8厘米

此刀原定品名为玉笏,时代未标。玉质土黄色,局部有赭红沁。从形制看,应仿龙山文化,与真品不同之处在于:1.外形上,真品前宽后窄,边线劲利;仿品前窄后宽,边线不挺。2.玉质上,真品沁色由里发散,细裂如冰纹;仿品沁色附着于表面,系人为短时强力而成。

真品名称: 玉三牙璧 龙山文化 直径8厘米

1978年山东藤县里庄出土质呈浅灰色,扁平状,中部钻一大孔,外缘等距突出三个大牙,方向、形状一致,各大牙之间又等距琢出四组小锯齿形牙,每三小齿为一组。这种三牙璧是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大汶口文化亦偶有发现,以前称之为璇玑,认为是天文观测仪器。现一般认为是一种异形璧,或谓之戚璧,供装饰之用。

仿品名称: 仿龙山文化玉三牙璧 直径7.5厘米

此璧原定品名为璇玑(戚璧),时代定为西汉。但从出土资料来看,此种牙璧一般多为史前器。玉质褐色,造型与真品类似,但细察之,仍有相异之处:1.外形上,真品外圈如用虚拟线加以连接,可形成一整圆,这是早期同类器物的做法,因为它是在圆环形器基础上再琢出齿牙的;而仿品则不能。2.齿牙上,真品三大牙之间各有四组小齿牙,每组有三小齿,每组、每齿均对称,排列规则,齿口锐利;仿品三大牙之间只一组三齿,且齿口圆钝。3.玉质上,真品质朴色杂,有历久之气;仿品色泽一致,多有蚀斑,不似自然形成。

真品名称: 虎面玉饰 真品年代石家河文化 尺寸不详

1989年湖北荆州天门出土质青绿色,表面受灰白沁。圆雕,作一虎面形,阴刻单圈眼,长眉,宽鼻,两耳半凹,内各钻一小孔,面部中间起脊。这种造型的虎面传世品时有所见,以前多断为三代,现知为石家河文化所特有,为其代表性器物之一。

仿品名称: 仿石家河文化虎面玉饰 宽2.4厘米

此虎面时代原定为西周。玉质青色,大部分有褐色沁。仿品形貌略同真品,细微差别在于:

1.局部上,真品双目较平,眉弓较窄,耳内穿孔较小,面中部有突脊;仿品双目突出,眉弓较宽,耳内穿孔较大,面中部无突脊。

2.玉质上,真品沁色似鸡骨白,原色与沁色交互融合;仿品原青色缺乏旧气,沁色过艳,二者分界明显,颇不协调。

真品名称: 玉马 商代 长6.3厘米,高2.9厘米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质青白,微有沁蚀。扁平体,作一马行走状,俯首,“臣”字形眼,张口,竖耳,琢出颈部鬃毛,足肢粗短,长尾下垂,尾末磨成斜刃,马耳后穿一孔,可穿系。这种玉马在商代十分少见,也是玉器中最早的马形象。

仿品名称: 现代仿商代玉马 长4.4厘米

此马原定品名为立姿马佩,时代定为殷商。玉质褐黄,微有沁斑,造型明显仿真品,但技艺拙劣:1.整体上,真品体态匀称,比例合度,头、足、尾支撑有力;仿品头重脚轻,比例失调,腿足肥硕无力。2.玉质上,真品纯净,沁蚀深浅自然;仿品杂浑,沁色做作。

真品名称: 玉兔 商代 长10厘米,高5.8厘米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质呈黄褐色,扁平体,作一奔兔之形。首略昂,双圈大眼,张口露舌,鼻翼系刻出,长耳后竖,肥躯翘尾,足前屈,爪、趾毕露。前足处钻一孔,可用于穿系佩挂。玉兔始见于殷商,商周时较为流行。

仿品名称: 仿商代玉兔 长6厘米

此兔时代原定为殷商。玉质白色,局部有褐红沁。姿态略似真品,区别在于:1.整体上,真品动感强烈,富有神韵;仿品似动非动,且前、后肢的结构、比例均不协调。2.细节上,真品鼻、舌、耳纹皆有表现;仿品则无,且无穿孔,与商代动物佩饰多有穿孔的特点不符。3.玉质上,真品采用商代常见之浅黄玉,光泽不甚强;仿品则用当时较少见之白色玉料,且沁色浓艳,有新染迹象。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Om7RGwB8g2yegND_8h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