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与东北红山文化并驾齐驱,使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到了最高峰。良渚文化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黑土陶为主要特征,大量玉器出土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良渚文化玉器距今约5000—4300年。发现玉器的重要地点有江苏钱山漾、吴县草鞋山、张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苏武进寺墩、浙江余反山、瑶山等。良诸文化玉器数量很多,玉雕技艺之精湛,令人赞叹不已。良渚文化玉器解放前即已流传于世,曾被误为战国时代玉器。良渚玉器以琮、璧、钺最多,造型宏大雄浑,风格严谨深刻,纹饰以神秘莫测的神人兽面引人入胜,阴线雕刻和浮雕完美组合,成为当时南方玉雕的最高水平代表。
良渚先民在治玉技术上普遍采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过磨擦来切割玉料。从玉器留下的痕迹观察,当时有以片状硬性物件作直线运动为特征的片切割和以弦状硬性物件作弧形运动为特征的线切割两种方法。玉器上细密的阴线花纹,主要是用手工直接雕刻的这些细若游丝的阴线往往由若干条划痕拼组而成。玉器雕成后,表面还要打磨光滑达到光可鉴人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琢玉技术代表了新石器时代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按照器形来分有球、璧、冠状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锥形器、、半圆形饰、琐、牌饰、串饰、新月形饰、动物形饰、带钩、钺、端饰和柄形器等。从用途来看,璧、琮、冠状器、三叉形器、镇为礼器,是史前时代人类用来崇拜神灵的玉器。这标志着中华古代部分玉器已开始脱离现实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秘的面纱而走上神坛。良渚玉器气势雄伟,讲究对称均衡,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其表现手法以阴刻线为主辅以淡浮雕,并出现了圆雕、半圆雕、镂空等难度很大的手法,饰纹已采用立体纹、地纹和装饰效三位一体,称为“三层花”,即第一层用阴刻线刻出云纹,直线,涡纹等为底纹,然后用浅浮雕的手法表现轮廓,最后再以阴刻线在凸面表现细部。如良渚玉器的兽面纹常以单(双)阴线刻的圆圈象征眼睛,两眼之下用淡浮雕出呈长方形界,其上增配桥状隆起,似如鼻梁,少数在其下阴刻出嘴部;或再以弧线勾勒出脸庞,嘴部有探牙者易呈圆角长方形,有眼睑和鼻梁或额,无徽牙者,易呈蒜头形,无眼睑和鼻梁或额。纹饰着重强调图像头部结构;尤其是以图纹为中心刻画出牙齿成图时多采用正视投影。为解决背面平面形象的呆板,设计者匠心独运地采用两个侧面表现立体图形的方式,将原本单调、呆板的背面形象表现得面目狰狞、变幻莫测,令人惊然不已,称其为“狰狞的美’或‘狞厉的美’,是很恰当的。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质地和制作工艺精粗差别悬殊。一般玉器所用玉材为太湖地区所产各种粗玉,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少量蛇纹石,玉石颜色以绿为主,或泛青或透黄,玉质透明度和硬度都不高(4厘米左右),手感较轻,有些玉料疏松吸水。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则选用质地细密晶润的玉材,触感平滑细腻,器物表面呈现宝石光泽,近乎铜镜的亮度,俗称“包浆壳”,色泽多以黄绿为基调。
良渚文化主要玉器有玉琮、璧、瑛、符、镯、佩、珠、管、环、等礼器及梯形器、半圆形器、三叉形冠饰等,还有蝉、鸟等动物。良渚文化最大的特点是除琮、璧镯等少数玉器为单件外,多数玉器为复合件,其中有组装件、穿缀件和镶嵌件。
琮、玉环、玉镯等玉器造型严谨而规范。良渚文化玉器之中,最为精美的当属玉琮、玉钺以及冠型饰。其雕琢纹饰精细,尤其是良渚文化的象征——神人兽合体的神徽,用细密的阴刻线纹琢出。一引起极为复杂的图像浓缩到仅有指甲盖大小的浮雕面上,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也有很吃力才能看清。由此可想象当时雕琢技术之精湛。
玉琮是良渚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玉器,不仅是形体最大的器件,也是出土较多的玉器品种。良渚玉琮有许多大小不一的规格和形状。研究发现其不仅有祭地礼器功能,同时又具有殓葬用途。玉琮与崇拜信仰有关,是社会需要和精神信仰的产物。玉琮的形制外方内圆,立面分为若干节。玉琮大小差别很大,有的玉琮只有一节,最多的有十九节。有的玉琮表面有精美的浮雕和阴刻纹饰,有的却为素面。良渚文化中发现一件非常特殊的玉琮,可称为良渚玉琮王,属于宽短琮,即璧琮。该玉琮的玉质甚好,雕琢精细圆润,可谓玉琮精品。玉琮上神人兽面纹表现出原始图腾崇拜思想,同时玉琮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只有贵族和有地位的人才能拥有玉琮。早期玉宇多阴线刻,晚期玉琮多有浮雕纹饰。从出土情况来看单节玉琮受沁严重,变成粉白色居多,多凶玉琮玉质保存好,色沁一般较少。玉琮每一节方柱四角边沿为中心线,雕刻对称的变形兽面纹。玉琮中心射径的挖料技艺高超,玉琮孔径大多仅有1—2厘米,孔径口沿棱角规整,孔壁光洁,说明上下对接的误差很小。良渚文化玉器中有镂空雕刻的玉雕,玉冠饰,还采用了镶嵌松石等装饰手法。
玉璧也是良渚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玉器,璧的型制呈扁平圆形,中间有孔。玉璧可能源于圆形石斧等原始工具,玉璧存在时间很长,从石器时代直到清朝,都有玉璧出现。古文记载“以苍璧礼天”,表明其具有礼器用途。良渚玉器中玉璧数量最大,良渚玉器特点是玉璧形体大而厚实,最大的玉璧直径达40厘米;其二玉质纯净少,多有斑斓色彩;再者玉璧多为素面无纹。一般说来说来良渚玉璧加工粗拙,体现在外边不圆,边部厚薄不均,璧体表面不光,璧孔对钻错位。但是少数雕琢精致的玉璧璧面光洁,边沿和孔径规整,很少留下旋钻痕迹。从出土玉璧的数量来看,玉璧在当时深受欢迎。玉璧是礼器,同时也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玉钺也有特色,玉钺源于穿孔石斧,呈扁宽近方形,一端有两面对磨的弧形刃,近肩外中间有穿孔。钺是军事首领的象征物,是标志身份的重要礼器。一般玉钺光洁无纹,但良渚反山出土的玉钺在刃部上角两边均有以浅浮雕和阴线刻的神人兽面纹,下角均有鸟纹,这些纹饰酷似玉琮上的纹饰。
良渚玉器复合件较多,主要有柱形器、冠状器、三叉形器、半圆形额饰、锥形器、冠状器、三叉形器、半圆形额饰、锥形器、镯、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