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
历史上有许多迄今未解之谜,600多年来,明代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成为历史悬案。
对于建文帝的生死,史学界始终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他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明史•恭闵帝本纪》:“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谷应泰在他的《明史纪事本末》中说建文帝扮成和尚从南京皇宫密道逃出。《明史》:“先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于是,建文帝下落之谜成为历史悬案。
历史上有一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后,建文帝一时不知所措。此时,前朝太监王钺告诉他,太祖临终前有遗物置于奉先殿内,让他在紧要关头时交给建文帝,建文帝和听到这个消息如遇救星,即命身边的大臣跟随王钺去奉先殿取来,原来是一个带锁的铁盒子,打开之后发现里面有僧侣的度牒三张,还有袈裟、剃刀,包括白金十锭。里面还有朱元璋的御笔书信,字数不多,就说如果你不想死的话就逃,往哪里跑呢?信里明确告诉他,让他去找代王,建文帝从鬼门出,其他人要从御沟水门走,到薄暮的时候在神乐观会齐。建文帝无奈,只好与他的几个近臣就地落发为僧,按照他爷爷朱元璋的指示出逃。
此后,有关其出逃的传闻颇多,数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被史学家称为明史第一谜案,全国发现建文帝的墓葬多达五十多座。
在宁德地区民间盛传上金贝有一座建文帝陵寝, 位于福建宁德市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北半山腰上的丛林之中,又称福建宁德古墓。古墓占地近两百平方米,形式奇特,一九八九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古墓被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发现并登记为文物点。
上金贝古墓不远处曾有一座金邶寺,据文献记载始建于唐大中八年,历经千年,高僧层出,佛教文化积淀深厚。沧海珠禅师曾任金邶寺主持,元大德年间重建了寺院。寺周留下他的“蒙泉”手迹和一口纪年铁钟(已毁),上有“沧海弥珠”字样。
我率弟子曾经考察这个传说中的建文帝陵寝。从墓形制来看半僧半俗,从规模和装饰上来看非僧人所具,其豪华之态充分表明墓主的显贵身份。经测上金贝古墓癸山丁向女宿三度小空线,右水倒左,明堂不大,深藏其中,左侧有一水池。
一些专家却从佛界舍利基塔和金贝寺主持身份之谜,作了调研,疑似为建文帝之陵。
据传,2009年2月,福建省博物馆研究员王振镛率队实地考察时发现,该墓起码被盗三次,墓室空空,没有发现墓碑等有关墓主人身份的文字,只发现落款为“御赐金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字样的石刻。考古专家初步确认,古墓建造于元末明初,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墓的格局是三层六阔,各种构件精致豪华,弧形条石砌成高大圆拱,墓前石柱高约四五米,墓顶雕刻火珠莲花,墓壁旁墙头石雕云纹螭首,仿佛皇家气派。
同年5月21日,南京明史专家、学者马渭源,郑和第十九世孙、南京郑和研究会秘书长郑自海,郑和第二十世孙、郑和研究会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宽涛到实地查看古墓,发现古墓顶上有一处莲花座托着的火龙珠雕刻。
他们认为,该标志是明代佛教中标志性的器物构造,象征着墓主朱允炆龙归沧海。同年八月下旬,马渭源和郑自海等人邀请南京大学历史系潘群教授再次前往宁德考察。经过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综合各种田野考古信息和文献资料,认定上金贝古墓为疑似明建文帝陵寝,并于二十六日在当地对媒体披露。
南京专家认为,墓的各种构件精致豪华,其结构和格局体现皇族气派,尤其古墓舍利塔的莲花基座造型与安徽凤阳明皇陵及淮安明祖陵的莲花座造型完全一致,而这种造型在明朝只有朱家可以使用。宁德华严寺所藏袈裟,就是朱允炆从南京逃亡宁德时所穿的云锦袈裟,经鉴定为明永乐之前制作,由五十片面料拼接而成,袈裟周边设计的图腾状十八只五爪金龙,均是闭嘴龙,是典型的明初皇家龙的专属造型,而袈裟下半部内嵌“福、寿”宫灯状图饰为朱元璋的独家标志,是古墓属于建文帝墓葬的有力佐证。
2009年9月22日,福建省文物局组织历史、明史、地方史志、文物考古、文物鉴定等方面专家,对古墓进行了一周的考察论证。专家们对墓中舍利塔上碑文“御赐金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十九个字做出解释——前九个字指的是宋末元初高僧印简。印简,字海云,居住大都,是忽必烈的老师之一。佛日圆明圆寂后,忽必烈御赐佛日圆明大师。而后十个字是代表墓主人“沧海珠禅师”,他是元代国师印简的第三代传人,“珠”是他的别名法号。
专家组认为,不能仅凭石构件造型来推测出墓主人身份, 并考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宁德上金贝古墓建造年代为元末明初,墓主为明初僧人沧海珠禅师,并非南京逃亡的建文帝。如果要确定墓主身份,必须有确凿的碑刻、文字记载等实物才有说服力。明史第一谜案仍有许多待解之谜。 国家文物局专家鉴于此,认为缺乏吻合建文帝身份的有力证据,暂不确定是其皇陵。
这样看来。宁德这座古墓主人还真的不好说是谁,留待有更可确切的证据,才能揭开其庐山真面目。
不过,这座古墓引起了轰动效应,给当地旅游带来新亮点。一座古墓能造福一方百姓,带来旅游收入也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