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的6路车
1955年4月15日,公交6路线路被青岛团市委命名为“青年服务线”,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条“青年服务线”。至今,6路公交线已经走过了60余载风雨。
6路线大窑沟车站旧貌
昔日的中山公园车站候车廊
60余年来,6路线走过辉煌、经历低谷,也折射出岛城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作为青岛市沿海开行的第一条公交线路,6路线承载了太多人的回忆。从有人售票到无人售票,从“大通道”到新能源车,从5分钱一张车票跨入“1元时代”……
五十年代青岛公共汽车公司行车路线图(图中以“青年服务线”标注)
六十年代行驶在莱阳路上的6路公交车
大窑沟总站等车的市民
随着周围平地而起的高层建筑、日渐繁华的东部城区、越来越多样化的交通工具,6路线一直是岛城“昨天”的见证者。
早期中山路上行驶的6路公交车
作为青岛市最早的一批公交线路,6路线开通于1945年,当时只是标明大窑沟至中山公园,没有线路号。中间受战争影响,停止运行。新中国成立以后,于1951年4月重新开通了这条线路,兼顾市内交通和城市旅游功能,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忙碌的公交线路之一。
当时,6路线也是唯一一条沿海线路,途径大窑沟—中国剧院—栈桥—青岛路—大学路—鲁迅公园—海水浴场—中山公园共8站,即使10分钟一趟车,也仍然人满为患,是当时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市民和游客乘坐6路线去中山公园、栈桥、海水浴场、鲁迅公园、中山路等仅有的景点游玩,当年的火爆程度都已是后期不可复制的历史。
1959年太平路与大学路口,行驶中的6路公交车(张秉山摄影)
1988年,中山路上行驶的6路公交车
1994年,青岛市级机关办公大楼通过竣工验收,实现了全市政治中心的东移。“东迁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成为6路线从辉煌走向没落的转折点。
随着公交线路的逐渐增多、青岛市政府的东迁,还在原地转圈的6路线被逐渐冷落。东部开发后的红火和中山路的持续下坡,始终坚守老城区的6路线从30多辆车减少到6辆车,6路线也向人们“诉说”了城市发展的魅力和优胜劣汰的残酷。
6路线在大港客运站接送乘客
走了60年的老路,6路线终于做出了延长线路的决定。2015年3月28日,原本从天泰体育场发车开往大窑沟的6路线,将终点延长到了泰山路,增加了小港、海员、大港客运站、大港、泰山路5站,线路长度由原来的5.4公里增加至8.1公里。
作为一条历史悠久、薪火相传的公交线路。时代在发展,见证了岛城六十余年翻天巨变的6路线,承载的故事还在不断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