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图像是人类视觉的基础。按照百科的解释就是【“图”是物体反射或透射光的分布,“像”是人的视觉系统所接受的图在人脑中所形版的印象或认识。】因此,图像多属于艺术范畴。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历史,则大多是由文字记载,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为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由此来看,历史更多的属于文学范畴。同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图像和历史,当它们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众所周知,图像也是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因为它是历史遗留和历史记录的一部分,通过图像,我们不仅能看到过去的社会影像,更能通过对影像的解读,探索它们背后潜藏着的信息,它比文字更直观,更易打动人心,这也是文字史料所无法替代的。
在宁夏,距银川城50余公里的贺兰山,因千余幅岩画而闻名。在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有奔跑的鹿,有飞驰的骏马,有飞翔的小鸟……岩壁上那些粗犷浑厚的画面,虽然寥寥几笔,但形象生动,看起来栩栩如生。
不同的图像资料,传递给我们的历史是非常不同的,这不仅仅取决于图像资料提供给我们的历史信息量,也取决于解读者的角度、方法与能力,同时还取决于能够配合解读的其他材料是否丰富。
在贺兰山上万幅的岩画中,人面像极具特色。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龚田夫说:"贺兰山人面像是同一种文化长距离传播的结果。”“人面像多是摹刻的,看似人面,其实是符号的组合。”在岩壁上的人首像,有的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而这些奇异的画面,是不同人种的大融合,还是巫蛊神怪的纪录,是对外来文化的记录,还是对未知神灵的敬畏,它们究竟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专家们不置可否,虽然没有统一的结论,但他们继续着他们的研究。
和人面像的复杂性相比,贺兰山岩壁上的动物图形可解读性比较容易,所有动物的构图依旧粗犷,其中以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为主,但原始人通过抽象,把这些动物用标志性的符号刻画出来,让后来人更真切的了解了原始氏族部落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遗迹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
专家们根据贺兰山的岩画图形和西夏刻记分析,得知贺兰山的岩画是历史上不同时期刻制的。它们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其中大部分都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当他们转场来到贺兰山以后,就在此地记录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通过细致的研究,专家们还发现,贺兰山岩画的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其中凿刻的痕迹比较清晰,线条看起来比较浅;磨制则是先凿刻后磨制,因为工序比较复杂,留存至今的岩画线条比较粗犷,也比较深刻。
在史前时代,人类尚未出现文字,现代人对于史前时代的认知,大都是通过史前文化遗址的地质、器物、古人类、古生物遗存、古建筑、古画像等方面来研究考察古人类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发展,有文字记载的信史开始出现,和史前时代相比,文字记载的历史,比其他遗存更确切,更精准。
相较于后来出现的文字,贺兰山的众多岩画,记录了人类早期的许多历史,也为专家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而那些简洁有力的画面,和广泛的题材以及生活场景,也为专家们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