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国时期三分天下,形成了强烈的鲜明对峙局面。在那时分了几大阵营也建立起了各自的州郡,称霸一方,历史上称这个局面为三足鼎立。在鼎立期间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实力与地位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这个时期英雄如云,他们有的智计超群,有的勇武过人,有的智勇双全,那么我们对三国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呢?三国既然是三足鼎立的时候,那么三个国家就肯定少不了战争,强者之间必然少不了摩擦。在当时比较著名的有三大战役,这三场战争在决定成败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双方各国的国力强衰情况。
一.首先要说的是官渡之战——袁绍VS曹操
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也是决定着北方统治权的战争,双方经过长时间的互相讨伐,矛盾越来越激烈,战争一触即发。当时袁绍大军占据河北一带,率先发起进攻,带领十万大军南下,想消灭曹操带领的军队,按《三国志》的记载,当时曹操只有一万兵力可用,而袁绍军队却十万有余,但最终结果还是以袁绍失败而告终了,虽然他的优势远远大于曹操,无论是在兵力方面还是粮草地势方面都胜于曹操。无奈曹操拥有着雄才大略,在战争的指挥上胜过袁绍,弥补了硬实力上的不足。
即便如此,曹操对抗袁绍仍然十分艰难。对峙数月后曹操弹尽粮绝,一度想退回许都。最后在许攸的帮助下,曹操带领大军偷袭袁军粮仓,袁军军心动摇,曹操则全军出击歼灭了袁绍主力,战争最终以曹操胜利而告终。
其实曹操的实力远不止如此,在与袁绍大战之中曾受到了刘备的攻击,就在曹操权利备战抵抗袁绍时,刘备起兵反叛曹操,积极与袁绍联络,想要合力夹击曹操。聪明的曹操仔细分析眼前的局势,他认为“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于是率精兵讨伐刘备,收服徐州,刘备全军溃败,连忙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去了。击败刘备之后才回到官渡准备迎战袁绍。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是个厉害的人物。
经过了长期的奋战,最终以曹操全面胜利而结束,曹操以少击多,出奇制胜,这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曹操凭借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自己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袁绍忧郁而死,后来曹操又收服了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北方实现统一的关键所在就是因为这场战争不仅对当时的格局影响巨大,而且对中国文明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袁绍军队的溃败给曹操带来了极大的优势,也为曹魏集团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孙刘联盟VS曹操
曹操击败袁氏的势力,削弱盘踞北方的乌桓,于是就可以放心南下。公元208年冬天便发生了赤壁之战。战争的起点是曹操南下讨伐刘表,这一举动看起来似乎非常的不合理,因为曹操刚获得大战不久,虽然获得了胜利,但也是损失了很多兵力,元气大伤,按常理来说应该适当地调整。而曹操的举动却有些出人意料,虽然距离彻底消灭袁氏只有半年左右,但这半年期间曹操一刻也没有停歇,而是一直在筹备攻打刘表,还挖了个湖来操练水军。
根据推断,曹操做出这样的举动很有可能是因为知晓了刘表的健康情况。这可能是促成曹操南下很大因素。曹操是在七月份南征的,而八月份刘表就病死了。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曹操是不是知道了刘表病重,所以才及速南下。否则的话根据常理,曹操大可以一边休整部队,另一边筹备与刘表的战争。等到万事俱备之时,再出兵也不迟。
但是不得不说,曹操的运气实在是不错。刘表死后,刘表的儿子刘琮愿意投降。之后曹操顺利打败刘备便就可以接收荆州了。当时的刘备兵力不济,而且还带着数十万百姓。曹操这一战基本是不费吹灰之力便赢得了胜利。胜利的果实来得如此的轻松,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刘备已跑,接下来该怎么办?
结果令曹操意外的是刘备跑到孙权那里去了。由于形势所迫,孙权不得不接纳刘备。发展到如今的地步,问题已经变得完全不同了。刘备投奔了孙权。若是放弃攻打只会错失这次良机。若是选择继续攻打会发现他在战前的准备十分不充分。无论任何一场战争的发起者在战争前一定会有非常精密的打算和详细的规划与准备: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出现了变数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而曹操此次战争却毫无准备。但是刘备又不得不打,刘备在荆州多年势力庞大。所以说刘备不除,荆州难以平定。孙权还在一旁虎视眈眈。若就此离开,放任孙权刘备,那日后更是难以棘手了。曹操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开战,于是赤壁之战就这样开始了。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孙刘联军大败曹操。无奈之下,曹操只能逃走。其实在不同史书记载之中,这场战役的过程是大不相同的,《三国志》和《后汉书》以及《蜀书》中都是不同的。只有在周瑜传中出现了最为详细的一段记载。周瑜传中所说的是孙权与周瑜同刘备一起抵抗曹操。
双方在赤壁僵持良久。当时曹军已经产生了疫病,在交战之初就已经失去了优势。黄盖建议敌众我寡,不利于持久,最后决定了用火攻。才有了后来曹操的船被烧这一史实。曹军死伤无数,败走南郡。周瑜和刘备一同追击,曹操无奈退回北方。
其实在讲述史实中遇到到的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便是几种不同的书本之中记载的史实具体内容是不相同的。但是大致结果是一致的。这场战役最终的结果便是曹操大败。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了。
三.夷陵之战——刘备VS孙权
刘备以替关羽报名为借口挥兵东伐孙权,实际是是孙权和刘备为争夺荆州五郡而进行的战争,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防御成功的案例,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此次结束之后也彻底的确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求和,一面派陆逊率军迎战,陆逊阻挡了敌军的入侵,更是在夷陵一带打败了蜀汉军队。
战役的最终结果是刘备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关键因素他都不具备。他选择在夏日酷暑之时去攻打吴国,吴国作为防守一方没有太费力,而进攻国冒着酷暑和烈日,使士兵的体力和士气都大大衰弱。若是单单天时这一方面不占据优势,其实还可以靠人数的优势获胜。但还有地利,没有了地利,给敌方带来了偷袭的好机会,刘备大军在猇亭与夷道受阻,不得不摆出连营,由于放弃水路,让东吴可以沿江迅速切断、包抄狭长的蜀汉军队。总而言之,无论天时和地利刘备都不占。
夷陵之战的补充
1、关于夷陵之战中人数问题多有争议,那么到底实情如何呢?
赤壁之战过后,曹操退居北方,刘备一举拿下荆南四郡,占尽天时地利。当时汉中为主战场,双方兵力加起来又十万左右二十万不到。有些演义讲这些无限夸大,说刘备八十万大军征吴,而事实上当时整个蜀国人口加起来都不到一百万,除去老少,去掉在汉中防偷袭的军队,并且在三国时期本就是人口锐减的时期,八十万大军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2、刘备的失败很关键的一点便是失去了荆州这一福地
想要实现《隆中对》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占据荆州。益州固然易守难攻,但也就注定了别人进去难,自己出去也难,失去荆州以后蜀汉政权就进入了一个死胡同,只能偏安一隅,进取不足,而刘备是要立志恢复汉室不是偏安一隅。东下伐吴固然有对东吴背约的不满以及为关羽复仇的心态,但更多的是希望可以收复荆州,不然蜀汉若想出川只能出秦川,而八百里秦川也不是浪得虚名,从后面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的艰难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但刘备着实是小瞧了陆逊,攻打东吴本就需要水军,刘备手下能够带领水军的关羽也死在了荆州。更何况东吴本就靠水师称雄,所以刘备不会以彼之长攻击之短。
有人说孙权鼠目寸光背叛了盟友,当时就应该配合关羽出兵北上,但是说实在的自赤壁之后孙权北伐次数也不少了,虽然每次都败落,实在是曹操过于机智,将五子良将张辽放在了合肥。而且扬州北部是一马平川,孙权的兵善水,无法与之抗衡。
这三场战争着实是重要,每一次的结束都更改了当时格局,虽然每次参战双方不同但也存在着一些相同之处。
首先三次战役的规模较大,都超过或接近十万人的兵力。其次,这三战都采用了火攻这一方法。第三,一般认为,这三战都是以少胜多的例子,但是在夷陵之战是否以少胜多是有很大的争议的,在《资治通鉴》中就认为它是以少胜多。但是这场大的精彩却是不争的事实。第四,这三战都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之战,因为其战略意义过于重大。官渡之战使曹操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使他一跃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盛的。赤壁之战确立了大致的历史格局,使当时的历史走向逐渐趋于明朗。而夷陵之战则是彻底的确立了三分天下这一格局。
注:以上部分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蜀书》《周瑜传》《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