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马谡向诸葛孔明先生讨个说法

2021-03-26   星稀月暗

原标题:替马谡向诸葛孔明先生讨个说法

孔明挥泪斩马谡(字幼常)这件事,历史上早有争议。

如果说孔明为了维护“法”的尊严而“以一警百”,这从他杀马幼常的出发点上看,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人们大都不承认它是一则成功的军事处罚。这是为什么呢?

一、故事发生的始末

诸葛亮首伐中原,因街亭要地失守撤回汉中后,先召大将王平责问:我让你帮助马谡防守街亭,为什么致使要地失守?

王平解释说:马参军到了街亭,非要在土山上安营下寨不可。我主张当道筑城,他硬是不依,我只好率本部三千兵马在山下安营。

马谡与王平(剧照)

由于孤山被困,我军又遇劲敌阻击,无法前往解救,所以导致街亭失守。丞相若不不信,可问在场的其他将士。

孔明喝退王平,又传令马幼常入帐。不一会儿,马谡自缚其身,跪在了孔明面前。

孔明看见这种情形,一切都明白了,知道王平所说的都是实情。

马谡请罪于孔明(剧照)

于是,沉下脸对马幼常说:你自幼饱读兵书,精通兵法,应该知道街亭的重要。

但是,关键时刻不听别人的良言相劝,败军折将,丢了要地,致使我们首次征伐中原前功尽弃,你的罪过可不轻啊!如果不明正军法,怎能让众将士心服口服?

孔明说罢,命令左右武士把马幼常推出账外斩首。

斩杀马谡图景

武士刚想行刑,将军蒋琬从成都来到汉中,正好遇见,便立即制止。然后,去见丞相求情。

蒋琬进了军帐后,对孔明说:从前,楚国杀成得臣,晋文公知道后很高兴。现在,如果把马谡这样的智谋之士杀了,难道不是让曹魏高兴吗?

再说,一统天下的大业还没有完成,就先杀智谋之士,这样做是不是欠考虑?

孔明听了蒋琬的话,流着眼泪说:我也知马幼常才学过人,是位难得的智士,杀了他我也为之惋惜。

但是,现在他身获重罪,我也爱莫能助呀!从前,孙武之所以能行军致胜,关键在于他明法。

如今,四方纷争,方兴未艾,若因一人而废法,今后将如何统军讨敌?何况马幼常罪有应得!

说罢,孔明含泪令人行刑。

孔明为马谡悲伤(剧照)

不一会,武士把马幼常的首级献上来。孔明看后,痛哭流涕。将士们也都为之哀伤不已。

——故事就是这样的。

二、孔明之举的思辨

其一,孔明在战败之后,“以一警百”,分明是一则“马后课”。他为了明“法”而用“一”去“警”百,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能让众将士受到一次教育而已。

但是,这种教育不一定非用“人命”这样高的代价去进行。

其二,从具体情况来看,马谡幼常虽然应该对要地失守负全责,但他主动去守要地的出发点和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肯定的。

他并不是失职,也不是未尽其责,而是自身素质及能力不足,导致他兵败失地。

马谡(剧照)

他本是个文官,从来没有亲身实践过两军对垒的争斗。他去守街亭,实际上是“硬拿鸭子上架。”

如此看来,在用人遣将上,孔明的责任是很大的。

虽然,孔明阻止过马谡,但最后还是让他去了,并且立下了军令状。

可是,军令状归军令状。当初,孔明能以曹操不该死为由,替关羽开脱华容道放走曹操的罪责。那么,现在孔明为什么就不能自揽责任、自贬三级,为马幼常开脱些罪责,免了他的死罪呢?

其三,从用人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优秀的人才,一生中难免会犯错误,甚至是较大的错误。犯了错误,就将他一棍子打死,难道就是好的“用人谋略”?

其四,从马幼常被杀的后果来看,全军将士都为他伤心落泪。就是孔明本人,也是伤感不已。

由此可见,斩杀马谡的副作用是比较大的。

那么,心系天下的睿智的孔明先生,怎么会这样处置马幼常?

这样看来,马幼常幼常,不该杀!

三、马谡被杀的原因

托孤于白帝城的孔明先生,之所以会犯这样的的错误,可能是由于他把“明法”之道与“用人”之道对立起来了;可能是由于他重“明法”而轻“用人”、唯我独能的固有的思想认识;也可能是,他为了加强统御力,而强调“明法”,因此陷入教条之中而不能自拔了………

晋人习凿齿对这件事,也谈了看法:“诸葛亮不能兼上国也,……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退收驽下之用,明法胜才,……,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

习凿齿像

习先生也在埋怨孔明先生:“蜀僻陋一方”,不该“杀其俊杰”、“杀有益之人”!

鉴于上述,孔明先生,您能给个说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