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万字长文痛斥父母:不会讲道理的家长,孩子更加不听话

2019-11-25   父母圈

作者丨教育编辑部

来源丨教育(ID:edu618)

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总喜欢把讲道理放在第一位:

孩子不肯吃青菜:“挑食不好,不要老吃那些没营养的,营养不全面,就长不大;

孩子不愿意把玩具分享给小伙伴:“好孩子要懂得分享,不分享的孩子不乖”;

孩子不肯跟亲戚打招呼:“你这样很没礼貌,将来叔叔阿姨可不会喜欢你了”;

这些看似苦口婆心用心良苦的教育,其实是最无效的教育。

有心理学研究表示:

“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

孩子能够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家长的情绪,其次取决于家长的行为,最后才是家长的语言。

深以为然。

干巴巴讲道理,孩子根本无法感知这些道理所代表的含义。

只有父母理解并接受孩子的情绪,孩子才能听得进去道理;

也只有每个孩子亲身看见、亲自经历才能深刻体会这些道理;

更关键的是,就算孩子听得进去道理,也是听那些自己能够懂得和接受的道理。

理解了这些,才是家长讲道理的正确方式。

要想孩子听得进去道理,首先便是要接受并理解孩子的情绪。

没有建立在共情之上的教育,只会让人反感。

曾经一则“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10年不回家,并且发万字长文“痛诉”父母”的新闻轰动一时。

主人公叫王猛,他拉黑并痛斥父母的主要的原因就是,父母对他情感上的忽视。

王猛上高中后父母反应自己调座位后没办法适应,因为环境很糟糕,没办法学习。

他得到的仅仅是父亲的一顿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

高二时,王猛再次向父母反映学校的处境,他说很想自己跟校方谈谈。

这次父亲依旧没有支持他,反而是讲起了大道理“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

有一次,王猛和父母一起旅行,导游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了让王猛难堪的话。

王猛不仅生气而且很悲伤,他转向父母求助。

同样遭到了父亲的一顿责骂,“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很常见的。”

王猛数次情感上的求助,都没有得到父母的有效回应,得到的只是一堆冷漠的大道理。

合理的情绪从没有被接纳,情感上也没有得到支持,导致王猛最终成为“情感的孤儿”。

所以,王猛宁愿用决绝的方式斩断这份亲子关系。

明星孙俪曾在反思自己教育方式的时候曾经说:

“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痛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

当孩子生气悲伤的时候,家长一句“我知道你很难过”、“你现在生气,我理解”就胜过千万句道理。

只有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被在乎,被接纳了,他们才会放下心中的情绪,敞开自己的心门,接纳家长的观念和意见。

这些远远比讲道理重要。

要想让孩子接受道理第二步便是让孩子自己去承担教训,懂得道理。

这些也远比听父母讲道理重要。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提出想法说:

如果孩子犯了错,造成了不良的后果,那就让他亲身体验,并承担自已所造成的后果,从中接受教训。

这就是后果教育。

后果教育是比讲道理更有效的教育。

一位家长朋友曾经讲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她的女儿上3年级了还总是喜欢赖床,闹钟响了好几遍也不起,

每次都是早饭都准备好了,喊了一遍又一遍,实在拖不下去了才起床,之后便急急忙忙洗漱,随意扒几口饭,便往学校冲。

这位家长苦口婆心跟孩子强调过很多次,这样慌慌张张,不仅影响一天上学的心情和状态,而且不吃早饭很伤身体。

但是女儿总是听不进去。

后来朋友听从了一位老师的建议改变了自己以往的做法。

从那天以后,她开始自己忙自己的,哪怕是闹钟响了几遍,她都不去喊叫女儿,任女儿睡到自己的时间点。

结果孩子果然迟到了。

连续几天上学迟到被批评后,女儿都能做到闹钟一响就起床了,再也不用家长催。

卢梭说:

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只有孩子亲身体会了行为的后果,才会收获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也只有孩子自己产生了改变的意识,才会持续纠正自己的行为。

这些都不是光讲道理就能带来的。

要想让孩子懂得道理,也需要家长更有智慧,更懂道理。

家长的智慧决定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到何种程度,也决定了孩子以后是不是能知行合一,形成完整的人格和品性。

这些都是孩子能听得进去道理的前提。

有网友曾经在网上分享过一个小故事:

地铁上,一个小男孩忍不住拿出包里的零食。

妈妈并没有大声呵斥他让他把东西塞进包里。

她只是巧妙地问了儿子一个问题:“儿子,地铁上有三只羊,中途来了一只狼,那么还有几只羊呢?”

小男孩自信满满地回答说:“没有羊了,因为被狼吃了,妈妈我早就知道了。”

没想到妈妈却说,“不,还有3只羊,因为地铁上不能吃东西。”

孩子听完,默默收起了零食。

这位妈妈的教育方法,不仅顾及了孩子的面子,又把道理转化成一个孩子容易理解又能接受的小故事,引起了孩子主动的思考。

这就是有效的教育,远远比讲大道理更容易让人接受。

曾经有一个新闻,父母偶然发现自己的孩子喜欢恶作剧,在回家路上捉弄一位盲人。

但是他们并没有教育孩子说要尊重他人之类的大道理。

而是用毛巾蒙上孩子的眼睛,让他自己在外面走上一段路程。

因为有了这样的一段经历之后,孩子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变得十分有礼貌,看到需要帮助的人,都会主动跑过去帮忙。

和孩子讲道理,常常是家长从自身角度出发,去给孩子强加道理。

由于孩子大脑发育的不完全,他们思考问题、感受世界的方式只能从自己内心出发,根本不会懂得这些道理背后的含义。

所以用适当的行为和方法,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和体会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远比口头上的道理更让人心悦诚服。

最后,就算家长以前没有做到共情和后果教育,也不懂得采用合适的方法跟孩子讲道理,其实也没必要太过焦虑。

就像作家李雪所说:

想要孩子好好刷牙?自己去享受刷牙的美妙过程;

想要孩子专心吃饭?自己去享受食物的万千滋味;

想盯着孩子写作业?自己去拿起本书享受阅读;

想要孩子热爱运动?自己下楼去跑两圈。

当家长带领孩子,通过亲身经历,用心、用眼去观察、领悟这个世界,他们感受到的世界也许会更加美好。

每个家长做好背后那个安静而有力的保护者和守护者,也许是更有力的教育!

来源:教育(ID:edu618),教育致力于为1~12岁儿童打造前沿、权威的家庭亲子教育平台,通过解读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跟进教育部政策,为家长提供有指导价值和意义的内容。

声明:本公众号尊重原创,素材来源于网络,好的内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万能哥

一起,助身边人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