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随州,湖北省地级市,位于湖北省北部,素有“汉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称,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1°19′至32°26′,东经112°43′至113°46′,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中部中心城市武汉市,西接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北临南阳市、信阳市,南达荆门市,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2018年全市人口221.67万人,下辖广水市、曾都区、随县。
随州古称“汉东之国”,以“古、奇、美、新”而著称,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有被称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荆楚名胜大洪山,风光秀丽,景观奇特,是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横跨鄂豫两省的桐柏山,成为中国南北界河淮河的发源地。
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011.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2018年12月13日,随州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
历史沿革
以西周封国随为名。春秋分属随、厉、唐三国。
战国末,楚灭随建县,秦汉因之。
晋设义阳郡,南北朝改设随阳郡,后又改为随郡、北随郡。
北周设汉东、义阳二郡。
西魏随升为州,辖郡、县。
隋仍设州,改为隋州,后废州设汉东郡。
唐改郡为随州。
宋、元仍为随州。
民国后废州为县,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湖北省三专区公署设在随县。
1949年,属孝感专区。
1952年,属襄阳专区。
1970年,属襄阳地区。
1979年,随县城关镇从随县划出,成立县级随州市,均属襄樊市。
1983年,撤销随县,并入县级随州市,属襄樊市(今襄阳市)。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随县,将襄樊市随县的行政区域并入随州市(县级)。
1988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孝感市应山县,设立广水市(县级)。
1994年,除公检法和武警、部队仍属襄樊市管辖外,随州属省直管县级市。
1994年,湖北省政府将随州市由襄樊市管辖改为省辖。
2000年,设立地级随州市。
2000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省直辖县级随州市,设立地级随州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曾都区;随州市设立曾都区,以原县级随州市的行政区域为曾都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烈山大道;将孝感市代管的广水市划归地级随州市代管。
2009年5月,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在现有随州市曾都区区划范围内,划出部分乡镇成立随县,曾都区继续保留。
截至2016年,随州市下辖广水市、曾都区、随县,辖区内有37个乡镇,8个街道,834个行政村,7767个村民小组,165个社区。市政府驻曾都区迎宾大道9号。
地理环境
随州位于湖北省北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1°19′至32°26′,东经112°43′至113°46′。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武汉,西接襄阳,北面与河南省南阳、信阳二市毗邻,南面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京山县、钟祥市相连。全市南北长约130公里,东西宽约105公里,总面积9636平方千米。
随州地势由南北渐向中部微缓倾斜。南、北、西部为海拔2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中部为海拔百米以下的陂陀岗地,东南一隅为海拔60米左右的平川。最高点为北部太白顶,海拔1140米,最低点为东南水出境处的河床,海拔47米,全境地貌类型分为五大区。境内山以大洪山和桐柏山为脉,呈西北——东南向分布。
历史文化
随州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作为炎帝神农故里,这里开启了华夏5000年的农耕文明;作为编钟古乐之乡,随州出土的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随州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中国编钟之乡”光荣称号。随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据传炎帝神农就诞生在随州市随县厉山镇,他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兴贸易,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2002年3月,考古工作人员在随州曾都区洛阳镇金鸡岭村发现一古代遗址(后命名为“金鸡岭遗址”),“金鸡岭遗址”联合考古研究发现:随州是中国文字起源地之一。
曾侯乙墓与随州
1978年春,湖北省随州市爆出了一条轰动全国乃至世界的新闻:在城西两公里一个叫“擂鼓墩”的地方,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的大型木椁墓葬——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其中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见的珍品。
2007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吉祥物“楚楚”就是以鹿鹤为原型。
随州曾侯乙编钟表演第一次奏响:1978年出土时,考古人员在随州一处修理厂内试敲响过编钟。1978年建军节,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在驻随炮兵师某部礼堂,被敲响。
第二次奏响: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省博物馆演奏人员被特批随编钟进京,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了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创作曲目《楚商》以及《欢乐颂》等中外名曲。
第三次奏响:1997年,著名音乐人谭盾为庆祝香港回归创作大型交响乐《天·地·人》时,由国家特批再次敲响了编钟。
2008年为北京奥运健儿喝彩奏响音乐
奥运世博音震世界20世纪80年代,编钟复制件在省博演奏厅每天多场次演奏,接待过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英国前首相希思、德国前总理科尔等多个国家的首脑。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自1983年成立以来,编排了100多首古今中外名曲,每年演出1600余场,涉足20多个国家和地区,6亿多人通过各种方式领略了编钟的神采,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在中国聆听了编钟演奏。
编钟敲响随州之音 感受“世界第八大奇迹。
2012年7月17日下午,“中部支点新湖北”第四届全国网络媒体行全体记者来到了位于湖北省北部的随州市进行实地采访。随州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最年轻的地级市”。
炎帝神农与随州
据考古发掘表明,在距今5000年至6000年前,已有一支远古人类在随州生息劳作。1957年6月,湖北省文管会文物调查组在距随州市区约5公里的山地采集到一件石英岩打制的石器。经专家鉴定,确认这件石器是旧石器。这是湖北乃至长江流域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遗物。
随州境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文物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50余处,新石器时代文物近几年来3000件。其中,较著名的有淅河西花园遗址和三里岗冷皮垭遗址。
淅河西花园遗址距随州城约20公里,遗址分上下二层。下层因潜入水面以下,未能大规模发掘,从出土少部分遗物来看,已证实其文化内涵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类似。上层为屈家岭文化层。在这一层中发掘房基5座,皆由红烧土块堆积而成,木骨泥墙,茅草盖顶。还发现大量稻谷壳、窖穴、成人墓葬、儿童瓮棺葬及当时人们使用的石刀、石铲、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和彩陶壶、杯、钵、豆、碗、罐、鼎、盆、锅、甑、空心陶器、玉珠等大量生活用具和工艺品。
三里岗冷皮垭遗址距随州城西南约40公里。遗址中不仅出土了磨制石斧、石刀、石镰、石箭镞等石器,而且出土了夹砂陶、泥质灰陶及泥质磨光黑陶等陶器,尤其以彩绘蛋壳黑陶最为典型,还发现了大量含稻谷壳的红绕土块。经专家分析鉴定,其文化内涵包括屈家岭文化和中原地区龙山文化这两种文化遗存。
随州历史悠久据《礼记》、《左传》等众多文献记载:随州上古为烈山氏,华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本起烈山。五千年前,炎帝神农氏在此“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开启史前农耕文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这里使封因为随。《左传》中有“汉东之国随为大”之说。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六日,随州市都要举办隆重热烈的“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以纪念华夏始祖的生辰在这一天,世界各地的烈山宗亲会等海外华人组织,都要组团前来参加节庆替典活动。
隋文帝杨坚和随州
随州的“随”最早出于西周“汉东之国随为大”,当时随国为一诸侯国,附庸在楚国之下,附近有陈国、蔡国、唐国等。自西周后,“随”这一古地名得以流传下来。
《隋书》卷五十《庞晃传》云:“……时高祖出为随州刺史,路经襄阳,卫王令〔庞〕晃诣高祖。……”这里的“随州刺史”,就是现位于湖北北部、桐柏山脉以南的“随州市”。周武帝即位时,杨坚“迁左小宫伯。出随州刺史,进位大将军。后征还,遇皇妣寝疾三年,昼夜不离左右,代称纯孝。宇文护执政,尤忌高祖,屡将害焉,大将军侯伏、侯寿等匡护得免。其后袭爵隋国公。”这里的“袭爵”要特别说明一下,“爵”是北周封杨坚之父杨忠“随国公”的“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杨坚发迹就是在随州(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自秦后,各“王公”都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诸侯王国,杨坚的父亲杨忠的封地在随州,他儿子在随州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取得武功是占了“人和”的因素),他的封号也是以封地“随州”为名的,这就解释了杨坚为何建“隋朝”的原因(杨坚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他以自己曾受封于随,因以为国号,又忌恶“随”字带“走”旁,恐不祥遂改为“隋”。同年,随州改为“隋州”。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把州郡名的文字拆去偏旁而为国号,这是仅有的一次。)。
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
隋朝建立之初,即着手改革地方行政制度,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北朝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随州改置为汉东郡,领随、土山、安贵、顺义、光化、平林、上明、唐城等8县。然而,隋王朝国祚短促,汉东郡在隋的地位和发展尚未充分显现出来。
欧阳修与随州
欧阳修在随州生活了18年,可以说随州是欧阳修成名成家的摇篮,他在这里吸取了智慧的乳汁。从4岁到22岁,这是人生成长的最难忘的时间段。对于欧阳修来说,使其终身难忘的就是随州城南的李氏东园。李氏乐园是其好友李晓辅的花园。欧阳修22岁离开随州,20年后到随州探望其叔父欧阳晔,故有机会再次到李氏东园故地重游。老友相逢,感慨万千,回返京师洛阳时,他便写了这流传千古的《李氏东园记》,以表达对随州的眷恋之情。他深情地说:“随虽陋,非予乡,然予之长也,岂能忘情于随哉”。
民俗
随州地处鄂豫交界,为南北文化荟萃之地,其特点是南北兼收、诸艺并存。以戏剧为例,反映楚文化的汉剧、楚剧在随南拥有广大的观众,表现中原文化的曲剧、越调、豫剧在随北也有广泛市场。而别具一格的随州花鼓戏,更为随州人民喜闻乐见。最初的随州花鼓戏是一些民间艺人身背一个圆形小鼓,边打、边舞、边唱的民间小调,后来发展到人唱,众人帮,打起锣鼓冬冬仓。至今神农庙,年年赛村鼓,又吸收了西路花鼓和北路花鼓的剧调,随州花鼓戏逐步形成了以蛮调、呔调、梁山调、彩调为主的声腔艺术,内容大多反映男女爱情、反对封建礼教、鞭挞嫌贫爱富、歌颂公正廉明等,但也有一些低级荒诞的糟粕并存。摬怀龌实迹是随州花鼓戏的又一特点,如果需要时,人在后台答应即可,皇帝从不正面出场,反映了花鼓戏为底层劳动人民的小戏的特点。建国后,特别是1956年建立专业花鼓剧团后,上演剧目大大丰富,整理编演、移植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创作演出现代戏共40多台。1985年,新编历史剧《楚庄王》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第一次搬上银幕,将随州花鼓戏推向全国。
以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为主体的随州民间文艺集南北之精华,绚丽多姿、独具一格,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宗极珍贵的文化财富。一般常见的民间文艺形式有龙灯、板凳龙、狮子、旱船、高跷、鼓书、道情、唢呐、山歌、号子等数十种,尤为突出的是以随州(独人轿、独龙杠、独角兽)为代表的民间文艺形式,更是显示了地方艺术特色的魅力。
独人轿是随州及周边地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民间表演形式。表演者背上一根长竹片,上扎一顶轿盖,坐轿人在轿顶下表演。以两人表演为宜,男女皆可。表演者踩着鼓点或音乐节奏,加上爱情、幽默滑稽的嘻闹情节,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独龙杠,是用长短杉杆交叉成撌当字形扎紧,两人抬杆,一人掌杆后部,前杆表演者多扮成赃官,胸前用篾片系着一个便壶,随着杆的闪动,赃官的乌纱帽翅上下摆动,便壶也不时摆动到赃官胸前,模样滑稽可笑,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嘲弄。此种表演一组或多组进行均可。
民间称其:杆子当轿,好看好笑,不是真轿,而是嘻闹。独角兽指表演者两手向上伸直合并头部,形成摱澜菙,在肚皮上画出人或兽的脸谱,以双乳为眼,以肚脐为嘴,中间胃部画上鼻,腰部围上一个黑裙子(意为胡子),与一群小孩嘻玩,体现一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艺术境地。1993年的开幕式上,成功表演令数万名中外来宾大饱眼福。
炎帝神农传说(湖北省随州市、神农架林区)及花鼓戏(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宣城市;湖北省随州市、麻城市;湖南省岳阳县、邵阳市、常德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景名胜
随州主要旅游景点: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AAAAA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AAAA级)、千年银杏谷(AAAA级)、广水徐家河、广水黑龙潭、高贵三潭(AAAA级)、桐柏山、广水中华山、随州市博物馆、随州文化公园、白云公园、神农公园、回龙寺公园、西游记漂流、封江水库、明玉珍故里、曾侯乙墓遗址等。
炎帝神农故里
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以“建筑返古、环境还野”为特色,以炎帝神农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以炎黄子孙寻根谒祖为核心,以体验炎帝神农的农耕文化、医药文化、贸易文化、原始艺术文化等为根本,建设了“寻根谒祖朝圣区”、“圣迹观光体验区”、“农耕文化展览区”、“旅游服务及沿河景观带”、“自然生态景观区”五大功能区和谒祖广场、炎帝神农大殿、圣火台、圣火广场、九拱桥、弯月湖、旭日园、烈山糊等主要景点。
大洪山风景名胜区
大洪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北省中北部,总面积305平方公里,横卧江汉,蜿蜒荆襄,气势磅礴,风光秀丽,以峰俊、林幽、洞奇、湖美、泉醇而著称。景区壮丽的山岳风光,茫茫的原始森林,神奇的千年古银杏,幽幽的千年古刹,九洞十八泉的奇特地质,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土特产品,浓郁的人文风情,动人的故事传说,交相辉映,融自然景观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与一体。
大洪山主峰宝珠峰海拔1055米,为楚北天空第一峰;海拔840米的火山口湖白龙池,为华中高山第一池;千年古刹洪山寺,为汉东佛教第一寺;枝繁叶茂、守望千年的银杏王,为中华银杏第一树。
千年银杏谷
随州洛阳镇古银杏群落居世界古银杏群落之首,以古银杏群落为标志的天人合一的田园风光,楚天无双,也是洛阳镇最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洛阳镇现有定植银杏树510多万株,其中百年以上的17000多株,千年以上的308株。
随州博物馆
随州博物馆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大道中段西侧风景宜人的厥水河畔。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擂鼓墩古墓群”毗邻。距离市中心约1公里。占地100亩,馆舍由展厅、文物库房和辅助用房三部分构成。建筑面积9636平方米,其中:陈列楼7000平方米,文物库房2000平方米,编钟演奏厅300平方米,其他建筑336平方米。
徐家河旅游度假区
徐家河省级旅游度假区位于广水市长岭镇风光秀美的徐家河水库,是湖北省第三大淡水湖泊。景区以繁茂丰富的森林资源,浩淼无际的碧绿湖水,众多奇特的岛屿港湾,争鸣斗艳的珍禽异兽,婀娜多姿的花卉植物,源远流长的历史遗产,浓郁丰厚的民俗风情而著称,是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生态环境、森林保健功能于一体,具有旅游、休闲、度假、养生、科研等多功能的生态型旅游度假区。
三潭风景区
三潭风景区位于广水市北部,地处鄂豫之交。有三潭、高贵山金顶、许家冲水库、平靖关古关隘4个游览区,35个游览点。清奇幽邃的“三潭叠韵”是三潭景区标志性景点,被誉为“中原一秀”。中国第一青檀园总面积2000余亩,是华中地区最大的青檀群落。风景区最高峰大贵山金顶海拔908米,其门匾“崧高峻极”与河南少林寺门匾如出一辙。
中华山国家森林公园
中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广水市东北部,桐柏山南麓,大别山西端,是江淮流域的分水岭,南北景观兼而有之。景区面积6927公顷,是湖北省面积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气候宜人,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共有木本植物69科155属1830种。这里地形复杂,地势险峻,有“九峰、七寨、五寺、一百零八岭”之称。这里山水风光秀丽,分为莲花湖、祖师殿、香峰寺、龙泉沟、古井庵、观音寺六大景区,金牛溪、哈哈岭、宝林寺、兴王寨等50多个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