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张心电图,搞定这位难缠的患者!| 深度解析

2019-12-26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名家大咖解读病例,分别有疑难心电图、背景知识、深入解析等内容,敬请关注《医学界·心电解剖室》!

昨日,我们推送了一则病例——头晕+心悸,这位患者的心动过速该怎么办?|答题有奖,你是否已经找到答案了呢?

病例解析

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或许最明显的异常在于心电图,但切记,离开病史去钻研心电图,越是复杂的病人,搞清楚病史越为重要,如果把整个疾病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病史就是那树根,心电图是这棵树的树枝,看似树枝最为显眼,但其实是树根决定了树枝的生长和发展。

掌握了病史,我问才能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出现了异常的心电图?进而分析异常的心电图表现为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心电图的异常?又该如何治疗?

回到我们的患者,中年女性,既往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变比较重,8月前进行了二尖瓣置换术和三尖瓣修补术,术后出现了头晕和心悸。

首先来说头晕,其原因很多,但除外眩晕后,引起头晕最直接的原因还是脑供血不足,心率慢、血压低、颅内动脉狭窄等诸多的因素,只要可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者,都可成为头晕的病因。

很凑巧,在患者头晕症状出现时,我们记录到了图1的心电图,PR间期有长有短,还有不下传的P波,这不是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吗?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头晕症状,这是植入起搏器的指证啊!

看来问题不是很复杂,只不过是一个症状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的病例嘛。

图1:窦律时PR间期有长有短,蓝色箭头所示P波没有下传,红色方框内QRS波形态略有变化。

可仔细看来,患者的PR间期长短不等,但是不是没有规律,正如图1蓝色方框所示。

其存在两种PR间期,短的和短的相等,长的和长的相等。图1蓝色箭头所示的P波确实后面没有跟随的QRS波,但这并不是PR间期逐渐延长,然后出现P波不能下传,看似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实际另有他因。

当一个人出现长短固定的两种PR间期时,首先我们想到,她存在房室结双径路,PR短者对应快径路,PR长者对应慢径路。

再去看图1中红色方框内的两个QRS波,长相略有不同,后面QRS波终末多出来一个r波,前面QRS波为快径路下传形成,后面QRS波为慢径路下传形成。

无论快径路还是慢径路,对应的心室除极应该是相同的,这多出来的r波,最大可能为逆传的P波,也就是慢径路前传激动心室,心室激动后逆传心房,产生一个逆传的P波,在QRS波的终末表现为r波。

那么这样,在这一跳后面的蓝色箭头所示的P波不能下传也能解释了,房室结刚刚被逆传的快径路激动了,处于不应期,这个P波自然不能下传,此时的房室传导阻滞,是功能性的,而非病理性的。

房室结具有快慢不同的两条径路,而且慢径路下传时快径路还能逆传,我们自然想到,她是否会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啊,毕竟患者有明确的心动过速病史。

图2:患者心悸时记录到窄QRS波心动过速。

当看到她心悸发作时窄QRS波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图2),我们几乎确定了自己的诊断,当看到其每一个QRS波后面的r波后,慢径路前传,快径路逆传这个折返环已经在我们眼前转了起来,没错,这就是典型的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无论2015年ACC还是2019年ESC的室上速管理指南,对于伴有明显心悸症状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都推荐射频消融手术,手术的目标就是房室结慢径路。

但我们注意到,图1中患者在窦律为80次/分左右时,即出现了快径路不能下传,而替代为慢径路下传,这是否意味着快径路的前传功能存在问题?

结合患者曾行二尖瓣置换和三尖瓣修补的病史,是否术中影响到了房室结?消融慢径后,快径传导功能又不好,是否会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是否会需要植入起搏器?

这样的风险是存在的,所以需要和患者及家属沟通好,当已经出现了问题,再去解释时,会很被动。

做好知情同意后,病还是要治,按照原计划进行了慢径消融,慢径消失后,很幸运的,预期的风险并未发生,房室结快径路的传导功能很好,没有了慢径路,快径路依然可以1:1下传心室,没有一度,也没有二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图3)。患者头晕症状明显缓解,心悸也未再出现。

图3:慢径路消融后,快径路1:1下传,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既往研究也发现,在部分房室结双径路的患者中,消融慢径后,可缩短快径路的不应期,多数学者认为房室结的双径路之间存在相互影响,慢径路除了纵向传导外,还可横向传导影响快径路,造成其不应期延长和传导速度减慢,当慢径路消除后,快径路的传导反而得到了改善。

长短不同,快慢并存,看起来没有头绪,左右为难,只有了解背后的真相,才能切中要害,釜底抽薪,一次性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Romero J, Kumar S, Akira F, Briceño DF, Tedrow UB, Epstein L, John R, Stevenson WG, Michaud GF. Emergence of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y tachycardia after surgical or catheter 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are we creating the arrhythmia substrate? Heart Rhythm. 2017;14:1637–1646. doi: 10.1016/j.hrthm.2017.08.002

[2]Natale A, Klein G, Yee R, Thakur R. Shortening of fast pathway refractori- ness after slow pathway ablation: effects of autonomic blockade. Circula- tion. 1994;89:1103–1108. doi: 10.1161/01.cir.89.3.1103

[3]Liu Y, Zeng W, Delmar M, Jalife J. Ionic mechanisms of electronic inhibi- tion and concealed conduction in rabbit atrioventricular nodal myocytes. Circulation. 1993;88(4 Pt 1):1634–1646. doi: 10.1161/01.cir.88.4.1634

[4]Virginia Workman, Eric Grubman, Lynda E. Rosenfeld. Fast and Slow, Long and Shorter.Circulation.2019;140:1952–1956.

大奖揭幕,恭喜这位界友

~

截止今日18:00,这位界友回答正确,

有机会获得

波德瑞德(Podrid)临床心电图解析(共六卷)中的一本,

想要哪本,随你挑!

想获取更多心电图知识?

欢迎加入“心电解剖室”讨论群

扫描下方微信号,小编拉你入群~

(验证消息“姓名+医院”,便于入群审核~)

(ps:入群后进行实名制,备注医院-姓名,

不然会被小编清理出去哦~)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本文作者:何金山、李学斌

责任编辑:董小雯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vsoQG8BMH2_cNUgTPi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