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的母亲河---千年举水河
举水是麻城的母亲河,她发源于大别山中段南麓鄂豫交界的蜂包裂(亦名蜂窝裂)山,自北向南,流经河南新县局部、湖北麻城市大部、红安县小部、武汉市新洲区大部,由黄冈市团风县大埠街注入长江,是长江的一级支流。
举水干流全长170.4km,流域面积4367.6平方公里。麻城境内干流总长119km(河源至东门大桥为上游,长约69km,河床比降17.9‰,河宽由上至下从10米渐变至280m,由卵石沙砾渐变为沙质;麻城大桥至柳子港为中游,长50km,河床比降4.9‰,河宽由280米渐变400米,河床由细沙组成)。
举水流域兼有山区、丘陵、平原自然地貌,高低地势差1328米,地形地势呈山地-丘陵-平原缓变的台阶分布,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流域东北部是山区,峰峦起伏,最高峰康王寨海拔1337米;东部龟山山脉环绕其境,主峰海拔1250米,其余为400米以上中低山地,宜于植林放牧。中部丘陵起伏不大,地势和缓,面积广阔且为高低丘陵及河谷平原,适宜耕种,是流域粮棉油主要产区。
举水悠久的人文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解放后,举水河流域先后发现了近10处史前文化遗址。栗山岗、万人墩、红庙寨、谢家墩等遗址出土的彩陶、夹砂红陶和石器,都是4600年以前的人类遗物。在考古学中,一般将彩陶和红陶作为仰韶文化(距今4600年前)的标志,而将黑陶作为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4600年)的突出特征。最早的文化遗存,莫过于麻城的后岗遗址了,这种新石器早期的文化遗存,在整个鄂东地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更早的发现。
按照现代科学方法,以最长的支流来确定水系的正源,那么,举水的正源在今天鄂豫交界的蜂包裂山,此山与麻城福田河镇纯阳山同脉相连。这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举水,出龟头山,西北流,迳蒙龙戌南,梁定州治,蛮田超秀为刺史,又西流左合垂山之水……”的记载就颇有出入。而《水经注》里所谓的“垂水”(亦即垂山之水),实指今柏塔河以上的举水上游水系,它“北出垂山之阳,与弋阳渒水同出一山”。这里的“垂山之阳”,可以简做“垂阳”,它的方言发音与“纯阳”相似,因此,有人说今天福田河的纯阳山其实就是“垂阳山”,看来不无道理。
关于举水得名,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古人认为举水发源于龟峰山,而龟峰山古称“柏举山”,故而取“举”字为此水命名。二是举水在入江之前,左纳“倒水”、右纳“沙河”之水,形成三水汇流入江之势,所以,举水入江口(称举口,亦称三江口)在洪水期间常常出现洪峰激越、回流高举的景象,因此得名“举”水。
根据水利部门对举水河流域的全面科考统计,举水在麻城境内的一级支流有33条,总长640.7km;二级支流58条,总长619.6km;三级支流25条,总长185.6km;小于5km的支流有1364条……难怪当年苏东坡进入麻城后,会吟下“为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呀!这些大大小小蜿蜒纵横的河流、溪涧,如同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分布在313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占麻城版图面积的85%以上),建国后,更有明山、浮桥河、三河口三座大型水库和大坳、黑石咀、芭茅河等六座中型水库以及数百座小型水库珍珠般撒落其间,滋养哺育了一代代勤劳质朴麻城人,真是麻城当之无愧的“母亲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