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有趣郑州第369篇原创文章
全文字数: 3200
阅读时间: 8分钟
每天10:10,多爱郑州一点点
每次跟外地朋友聊起棉纺路上的国棉厂,有一个问题必然躲不过:“为啥没有二厂?”
有趣君说下标准答案:郑州有二厂,在陇海路布厂街南头儿,前身是郑州历史上最早的大型企业——豫丰纱厂。跟其他国棉厂一样,破产了。
身处布厂街的二厂,远离棉纺路上的“五兄弟”
虽然是郑州纺织工业的鼻祖,但二厂如今的存在感很低,平时说起各个棉纺厂的苏式老建筑和美食,捎带都捎带不上。
说起来,有趣君走遍了棉纺路上的犄角旮旯,却还从没仔细看过二厂周边的样子,也不知道现在的布厂街上,还能找到多少二厂的印记。
两头忙、中间闲的布厂街
有趣君对布厂街的印象,还停留在陇海高架建成前,那会儿布厂街就一个特点,堵。不光汽车堵,高峰期连电动车都堵,堵个半小时是常事儿。
曾经在街口一字摆开的流动小吃摊,一方面实惠地解决了附近通讯城、服装城里打工青年的晚餐,一方面又让布厂街里的日常出行苦不堪言。
布厂街外来人口众多,住户大多在周边批发市场工作
如今经过一系列交通改造,开车进布厂街只能从陇海高架一马路上桥口右侧的辅道走,有趣君试了下,果然不堵了。
虽然电动车很多,但几乎不会再出现一堵半小时的情况
行至豫泰通讯城,大楼门前的造型因为修高架做了改造,旋转步梯和门廊都没了。
这几年手机行业受电商冲击最大,豫泰一楼已经改造成了小商品批发市场,不过人气看起来不怎么旺。
送货电动车不断在豫泰门口飞驰,货物大都是与通讯业无关的外卖、衣服、鞋
一楼改造成了小商品市场
没什么逛头,匆匆转了转,有趣君回到了陇海路布厂街口。
高架下的路口,路面安装了隔离桩,匆匆走过的人群数十年间换了一茬又一茬,恐怕知道当年模样的人已经不多。
高架桥下,外卖小哥们等着下一单生意上门,每个人都在低头看手机;隔离墩对面,有摩的司机在趴活儿,大家跷二郎腿的动作很默契。两拨人,各自表演着行业规范般的仪式感。
匆匆而过的行人,一半拖着行李
都是服务行业,谋生和规矩之间的博弈很微妙
布厂街口充满了行色匆匆,但只要往里走200米,过了同庆里路口,路名变成了惠工街,路上的繁忙程度骤降。
熊儿河桥旁边的小游园里,树荫下满是纳凉休闲的人,还有一众家伙式儿齐整的票友在唱戏,树荫外的篮球场和乒乓球台,大中午也不乏玩球少年。比起200米外的匆忙,这里的日常更显闲适。
熊儿河与河边游园隔断了街口的嘈杂
再往里走,街名又从惠工街变成了豫丰街,不管叫啥吧,听着都跟二厂关系密切。
路的尽头是陇海铁路涵洞,听说过了涵洞,里面就是曾经豫丰纱厂的工厂所在地。
铁路线上不时有火车经过,繁忙迭起
没有二厂就没有布厂街
隐于闹市一隅的国棉二厂,历史悠久,命运多舛。
二厂位于布厂街尽头,陇海铁路两侧
1919年,上海商人穆藕初看中了郑州附近棉花产量大、铁路运输便利的优势,集资200万两白银在郑州火车站南边的西豆腐砦投资建厂,取名豫丰纱厂。工厂建成后正值一战结束,纺织品需求大,经营状况非常好。
1938年,位于京广、陇海两大铁路线交汇处的豫丰纱厂遭受日本侵略军的飞机轰炸,损毁严重。国民党政府为保存实力,紧急将纱厂迁往重庆(也就是后来的重棉四厂),郑州豫丰纱厂停工。
1953年,豫丰纱厂在被日军炸坏的厂房中重建,装了3万枚新纱锭。1954年,西郊新建的纺织厂投产,拥有5万纱锭,就是现在的郑州国棉一厂,豫丰纱厂因为纱锭数量少,厂名改为郑州国棉二厂。
1998年,国棉二厂宣布破产,成为郑州六大纺织厂中第一个倒下的企业,之后几年,棉纺路上的几家纺织厂也相继破产,引领郑州经济快速发展的纺织工业时代落幕。
2008年,原先的生产厂区被开发为商品住宅,代表郑州纺织工业起点的国棉二厂不复存在。
比起棉纺路上的几个小兄弟,二厂留下来的印记非常有限,有趣君走进当年生产区所在的新式小区,岁月的痕迹已经无处可寻。
这里曾经有郑州最高的烟囱和7眼深井
回到布厂街,确切地说是豫丰街,路东的临街楼看着和棉纺路那边的国棉厂老式家属楼长得很像,肯定是二厂生活区了。
顺着楼头儿巨大的豫丰医院招牌指引,在二厂生活区(现在叫豫丰社区)里转了个遍。
和三厂、四厂那边不太一样的是,这里的人似乎也不太了解二厂的历史,小超市的老板、老房子的住户,都是从外地来郑州谋生的租户。
老式建筑破败明显
豫丰街9号,二厂家属院的大门
豫丰医院大门在小区院内,沿用着过去的老楼
豫丰幼儿园的位置更偏,不时传出孩子们的玩闹声
这片最显历史痕迹的两层老楼,如今依然住满了人
“苏式老楼墙厚,还有木地板,冬暖夏凉,空调都省了。”在这里租住的大叔直夸这地方好。
有趣君看见门口放着推车,猜测大叔可能是在世贸或者银基拉货,大概租金便宜是他唯一的需求,一时间不知道怎么接话。就算把它吹上天,这种老房子的居住条件任谁都能看出恶劣。
旧时光可贵,但在有趣君这个外人眼里,这样的生活无法报以欣喜。
老楼无人打理,看起来厚重,但卫生状况很差
与城市繁华无关的布厂街
布厂街因纺织厂得名并繁荣了几十年,随着二厂时代的结束,布厂街也不再有当年的活力。
不过布厂街上留存下来的如二厂生活区这样的老楼老院,却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周边打工者的住宿问题。
街不长,就600米。却有布厂街、惠工街、豫丰街3个名字
箭头指的这个学校在同庆里,前身是如今郑州最知名中学——郑州外国语学校
布厂街上并没有值得大加称道的美食,据路边停车场的收费大叔说,街上饭店很多,人也不少,就是牌子老是换。数得着的老店有俩,一个陈大个热干面,一个饸饹面。
有趣君的胃被西郊养叼了,对这些可以随口说上数个替代者的普通饭店没什么好奇心,不过能在这条外来人口占大头、各色饭店遍地的小街开上数年,东西肯定差不了。
布厂街这种附近有大市场的街道,饭店品牌常来常新
有趣君本以为二厂里的老旧家属楼已经很艰苦了,直到走进了宋家门。
这块三角区域里挤满了村庄式的老房子。对,不是有趣君通常印象里陈砦、徐寨、孙八寨这种被都市繁华包装过的城中村,宋家门里的房子就是最直白的村庄样子,狭窄、简易、破败。
宋家门很小,和豫丰社区的老房子一样,大多居住的是附近打工的人
宋家门的小巷两侧,房子一层都刷了蓝色涂料,稍稍平复了破旧带来的压抑感
临街的幼儿园里,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唱着儿歌,有趣君边听边拍。
天空阳光明媚,却突然下起小雨,慌忙躲进路边的楼洞,不到3分钟,路边下象棋、唠闲天儿、修漏水的人,一个都看不到了。
本来就清闲的街道更加幽静,看着周围的老房子,感觉像被时间扼在了上个世纪。
时光请慢些走,不包括布厂街
跟西郊的5个纺织厂周边对比,这里的孤独更彻底,明明站在市中心,却像穿着隐身衣。
长期以来,布厂街指望的不是二厂,而是周边的各大服装批发市场,假如批发市场也没了,布厂街是不是会更加消沉?
布厂街边的市井生活,有城市最初的样子
有趣君探访了很多郑州老地方,每次都会勾起很多人对往事的缅怀和感念,但时光不会停步。
如果能有更好的生活模式,希望历史妥善留存后,每一处老郑州的生活都可以和时代并肩更新。
毕竟,现在的我们,不也正天天积攒着老去时得以致敬青春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