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必须条件

2019-07-27     引领脑力风暴

有许多孩子,对学习不特别上心,太贪玩儿,玩起来就把学习丢到脑后,太缺乏自制力。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怎么应对如何看待孩子的贪玩儿呢?

面对这种普遍情况,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要得到答案,我们首先弄清楚这样一个问题:教育孩子,实际上就是要“改造”孩子这个“客观世界”。而要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首先要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是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

何谓“贪玩儿”,就是玩耍的欲望总是得不到满足。实事求是地说,贪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没有不贪玩儿的,因为玩耍可以使孩子从中获得乐趣。玩耍是孩子生活的重要内容,或者说是孩子的重要生活方式。玩耍既能使孩子获得乐趣,也能活动筋骨、脑筋,促使身心健康发展。

小孩子要是不贪玩儿,那不是身心发展不正常,就是身体不舒服,心里不痛快,或是心理上有疾病。

如果小孩子太贪玩儿了,把玩耍当成是生活的全部或唯一,除了玩儿,再没有其他的兴趣和乐趣。一说玩儿,就玩疯了,进入“忘我”的境地,废寝忘食,对其他的一切全然置之度外,把自己的“主业”——学习活动和任务也扔到九霄云外去了。

孩子要是到了这种程度,的确是该管一管了。小孩子贪玩儿的实质是什么 如家长所说,小孩子贪玩儿是个表面现象,实质反映小孩子缺乏自我克制能力。

 “自我克制能力”简称“自制力”,即是自己能自觉克制过分的欲望或感情冲动,能有效地限制自己过分的欲望或过头的行为。

自制力,应当说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优良的意志品质,就是能把自己的欲望和行为控制在理智之下。努力做必须要做的事,不管多难多累也要做好,那是意志的表现;同样,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做不该做、不允许做的事,也是一种意志的表现。

自制力强的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保持充沛的精力去克服困难,摆脱逆境,争取成功;能够忍受机体的疲劳、疾病和创伤,有较强的忍耐力;能够抗拒诱因吸引、困惑与干扰,自觉地遵守纪律,执行决定。

自制力的品质在人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是一辆汽车,只有动力系统,能跑得起来,还不能称做是“完整的汽车”;还必须要有效的刹车系统,该停的时候就能立刻停下来。只有这样的汽车,才敢于开到马路上去。要是没有刹车系统,或刹车系统不灵,汽车是不能开到马路上去的。硬要开出去,非出事故不可,甚至会车毁人亡。

我们人也是这样。缺乏自制力,事事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就像脱缰的野马,不该做、不能做的事非做不可,很有可能把事情搞砸了,既害人,也害己。小孩子虽然不可能像我们大人那样有很强的自我克制能力,能有效地约束自己,但也得注意培养,而且要从小培养。因为有自制力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是学业、事业成功的保证。

人的自制力的生理机制,首先在于大脑抑制过程具有充分的力量。如果抑制过程削弱,大脑皮质对皮下中枢控制力就会减弱,人的冲动情绪就会失去控制,机体的反映也会变得漫无秩序,放荡无忌。

而小孩子的大脑,一般是比较兴奋的,兴奋过程比较强烈,而抑制过程相对比较弱。因此,培养小孩子的自制力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家长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首先,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克服贪玩儿的毛病,不能操之过急。贪玩的习惯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要克服贪玩的毛病也不能指望管教一次就能够解决,不能急于求成,立竿见影。操之过急,很容易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那会适得其反。要是孩子跟家长对立起来,那可就难办了。应当采因势利导、取循循善诱的方法。

第二,要让孩子知道,读书学习是他们的“主业”,是作为小公民对社会和国家应尽的社会义务。幼儿园阶段,那还不是义务教育,孩子们要在玩中学,学中玩,学会多少,是不进行考核的。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促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为上学读书奠定基础。

到了小学阶段可就不一样了。小学是义务教育,学好国家规定、设置的各门功课,这是社会赋予每个小学生的义务,必须要完成好,起码得要及格,不及格就要留级、重读。因此,必须严肃对待。

第三,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平时对哪些事情感兴趣,做起来特别的专心致志。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一下,肯定会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很广泛,兴趣也是可以“迁移”的。孩子感兴趣的事只要是正当的,有益的,家长都可以诚心诚意地给予肯定、鼓励,表扬、强化他专注的精神。然后,引导孩子逐步把那种专注的精神转移到读书学习上。

第四,孩子贪玩儿,一般不要粗暴地限制。因为玩耍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也是他们的权利。但要引导孩子把玩耍和学习安排好,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当成自己的首要任务。每天放学后应当先做功课,然后再去玩耍。做功课时集中精力做,玩儿的时候尽情地玩。

有的家长为限制孩子贪玩儿,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长又另外增加作业。这样做,是不明智的,会得不偿失,甚至适得其反,助长孩子的磨蹭。

可以试着这样做,孩子做作业时,给他计算时间,鼓励他一次比一次做得快,做得好。只要集中精力做,做得好,做得快,“节约”出时间归他自由支配。

第五,努力发现孩子有自制力的行为和思想苗头,及时给予肯定。在生活中,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教育情境”,引导孩子做一些不想做、但又必须做的事;孩子没做那些想做、但又不能做的事,要及时表扬,给以巩固,使孩子亲身感受到到有自制力的愉悦和满足。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t2sPGwB8g2yegNDsC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