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没能意料到,本该热闹迎新的2020年春节,最终变成了一场全国的战役。我们可能想了100种春节的打开方式,唯独没有把“抗击疫情”作为其中一个选项。
而#三联在行动#小组,亦是在这样始料未及的新春开场里,诞生、成长并奔跑着。
成立#三联在行动#小组,源于一次偶然。
当时网友莲二爷与曾在武汉一线采访的《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吴琪求助,希望能够捐赠一批物资。经过三联记者与其他朋友的牵线搭桥,莲二爷顺利与武汉市第四人民医院取得联系。多方努力之下,15000个口罩终于捐赠成功。
这一次的物资对接,给了我们新的启发——除了报道疫区,我们究竟还能做些什么?
不如做一个匹配物资的桥梁吧,将捐赠信息与需求信息匹配起来,在医护物资紧缺的时刻,尽我们之力将物资准确又快速地送到医护人员手上。
于是,#三联在行动#小组在大年初一一早,正式成立。
记者们带着笔杆子奔赴疫区前线,我们便在后方打点着力所能及的一切。
#三联在行动#的小组组成里,既有网络求助信息、捐赠信息的回应对接,也有全国各个医疗机构的需求追踪,还有对各大物流运输信息的汇总沟通。就这样,这个具有40人规模的行动小组以轮班的形式开始启动。
说是轮班,但作为信息协调小组,突发情况少不了,加班或熬夜,都是常有的事。求助信息不处理,困难就始终悬在那。物资对接慢一秒,医护人员的安全便少一分保障。
在这场与病毒赛跑的战役里,没有人想输。
截止到目前为止,#三联在行动#小组已经全速奔跑整整7天。在这并不算长的时间里,一分一秒都上演着人世间的焦灼、坚毅、奋战与爱。
而我和团队的伙伴也如同一个盛满各种故事的容器,很想把这些分享给你。
01 物流小组的故事
“行动就是力量”
文:思雨
刚刚,微信上有个捐赠者发了很长的推文给我,上面记录了新西兰华人们筹款支援疫区的全过程,告诉我400张行军床已经运送至武汉和黄冈两家医院,并感谢我们帮忙对接物流和医院。这可真是最近难得的好消息。
我所在的#三联在行动#物流小组,由我和同事思静两人组成,负责提供物流建议。
“买了口罩和护目镜给医院,厂家发货太晚怎么办?”
“武汉某医院的建设物资,急需10辆17.5米平板车要去哪里找?”
“口罩从海外寄出,担心被海关扣下,能否帮忙清关?”
类似的问题不胜枚举。正值春节假期,我们联系了全国的物流公司和几个报关公司,找到有几家物流公司开通了公益线路,并找到了一些公益车队。
不同于平日的工作,医疗对接群里不停传来医院的求助消息,“已经到了无法进隔离病房和开发热门诊的程度”“1个口罩也行”,想到我们解决问题慢一秒,一线的医护人员就得在物资缺乏的情况下多撑一秒,就倍感煎熬。
昨晚做梦都梦见自己在处理读者的物流问题,物资卡在路上十几天的、无法绕过某慈善机构用绿色通道到达定点医院的、从海外捐赠无法解决关税的……
绿色的微信截图框在梦里漂浮,有些问题一直解决不了,被急醒。已经解决的问题大多淡忘得比较快,反而是一些留有遗憾的更让人印象深刻。
有读者运送了一批物资想出武汉入武穴,结果高速封路,本来想问我们有没有路径。我们给到了湖北负责运送捐赠物资畅通的电话,后来他们临时决定送去武汉同济,“想着快点收到送哪都行”。
新西兰华人们想要捐400个行军床时,我们分别咨询了百世和德邦两家物流,都说要先问问看,到了晚上,两家物流先后都说可以承运,我们一边道歉一边道谢。
刚开始很疑惑,为什么需要等好几个小时才能回复,后来才了解到驾驶员和车辆都在放假中,需要临时把驾驶员请出来,并在当地寻找车辆、协调配置车型、让驾驶员准备好通关文件、开通路线后,才能确定能不能运送。比起运输成本,调配成本其实更高。
运送400张行军床的车辆装好货物准备出发
有读者在日本购买了3000个N95口罩,担心寄回时被海关扣留和关税太贵的问题,我们咨询了两家公司可以免费清关,但因为需要寄到指定的医院,无法解决关税,需要捐赠者自己承担。
后来我们建议同事将这一单对接到湖北的医院,有一家当地的报关公司可以解决关税问题,并同步各处打听免税的办法。最终听到同事说那个读者最终还是考虑捐到某慈善机构,深感愧疚。所幸后来摸索到了一些办法,给到了后续的咨询者。
同事问我,最近有发生什么故事吗?我想了很久也没想出来,差点让她以为掉线了。答案是没有。仅仅是做了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
前两天,同事思静联系完一家物流公司,就被对方不负责任的言辞气哭。但是下一个读者的物流问题抛过来之后,我们又自觉开始了四处打电话、积极想办法的过程。
每一天都能感受到物流事宜的繁琐无奈,捐赠者的赤子之心在运输过程中是有损耗的,我们希望它尽可能地少;每一天都能看到人与人间的温柔善意,焦急与感动并存,明明都是一起在为疫区行动,大家却互相感谢。
今早起床,翻到一句话,“凡事相信,凡事盼望”。有时候深感无力,但行动本身就是力量。
02 医疗对接小组的故事
“记者爱护医生,医生帮助记者”
文:Hannah
对于身在武汉疫区的《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安全始终是作为同事的我们最为担心的问题。
面对医护物资紧缺的现状,记者们并没有办法做到全副武装。酒精,就是防护措施里缺失的一环。
考虑到拍照、录音或摄像都需要进行消毒防护,三联后勤工作人员在她所在的武汉群里发出了求助。
料想到筹集一瓶消毒酒精会有些困难,但没想到如此困难,武汉市民纷纷表示早就买不到了。网上购买的还没邮寄过来,一线医院都需要物资支援,更何况是普通市民家中。
就在我们做好无酒精上阵之时,突然收到消息——武汉市青山区某医院愿意为记者提供酒精支援。这所医院也是三联曾经帮助协调物资的医院。
面对我们的感谢,医生只说:“你们爱护医生,医生帮助记者”。
前线是逆流而上的医护人员与记者,后方是全力做好后勤工作的市民与网友。
这不仅是一场后方支援前方的战役,更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爱的传递。
相信在这样的努力之下,终有一天,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
03 医疗对接小组的故事
“借车还是借人?”
文:Hannah
《三联生活周刊》摄影记者奔赴武汉疫情一线进行报道,面对武汉的重重防护措施,交通成了一大难题。经过三联工作人员的沟通协调,我最终与武汉市民李琳取得了联系。没想到她是湖北卫视《非正式会谈 》的总导演,也是我们的媒体同行。
听闻摄影记者即将深入疫区报道疫情的消息,李琳二话不说,直接询问“借车还是借人?”
借车,我们提供;要司机,我们也愿意为你们奔走。
简单六个字里,不仅有对三联的信任,还有武汉人的侠义之气。
微光也许微弱,但无数微光相聚,终能驱赶黑暗。
04 微博小组的故事
“‘理解’是我的道德观”
文:言兑
春节第一天,刚发完对接物资的博文,后台便涌进大量私信。
我原本在三联微博运营小组,值班之余筛选并回复微博私信,把捐赠物的种类及数量反馈给直接对接医疗单位的同事,帮捐赠者匹配有需要的医院或者提供物流建议,同时统计医院的求助公告。
许多人经常问,我是学生或我个人能力有限,只能捐少量物资,这样可以寄到医院吗?其实大笔捐赠也多由学生或同事间自发组织起来,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已经很了不起。
有一所大学的50多名学生自发集资,最初捐赠了五箱消毒水,并和卖家商量尽可能提早发货。第二天凌晨,这些学生又私信我们说,他们准备再捐一批物资,希望帮助到其他有需求的医院。虽然后来因为店家缺货,他们的捐赠数量比原计划少一些,但加上之前的捐赠,他们一共为医院支援了2461瓶消毒水。
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地的海外华人,也时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他们担心国外医用物资标准和国内不同,以及部分医院暂不接受海外物资,几次发来国外生产的口罩、防护服的照片,请我们帮忙判断能否使用。其中一位身在韩国的网友考虑到国际物流放假,准备自己带上300只口罩回国,尽早寄送到医院。
武汉本地一所高中的学生也筹集资金,购买了大中小型号共6000副医用手套。还有一位网友准备捐100箱消毒水和250只医用外科手套。因为数量较多,我们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分别寄给湖北各地的十家医院,网友回复“没关系这是应该的,自己也想尽一份绵薄之力”。
明明是捐赠者,很多人反而显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善意给医院造成困扰。
他们反复确认医用物资标准和医院需求,只是因为“实在是怕买错了给大家伙添堵。”
他们为商家发货晚担忧,一再解释“担心晚到耽误医院使用,实在抱歉。”
他们因买不到捐赠物而感到抱歉,“药店的医疗防护用品目前都断货了,到货时间也不确定,实在不好意思。”
通过一封封私信,能真切感受到大家迫切想要伸出援手的心。
有人提供医院求助的信息,有厂家询问自家产品能否捐给医院,有人关心社区、拾荒老人及流浪者,也有许多网友私信让我们转告一线医护人员一声“保重”。
#三联在行动#小组作为匹配物资信息的桥梁,能做的有限。这其中最让我想要感谢的,还是所有信赖三联的捐赠者们。
加缪的《鼠疫》里有一段对话:
“是什么促使您操持这些事的呢?”
“我不知道,也许是我的道德观吧。”
“什么样的道德观?”
“理解。”
05 微博小组的故事
“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
文:婷宝
1月21号,我还在韩国,当时国内的疫情已经传到了当地,我和朋友买口罩无果(韩国明洞某药店老板高价批量售卖,我们拒绝了,晚上再去早已售空。),心里慌慌地戴着防雾霾口罩在仁川机场候机,周边不乏焦虑的国人,也都戴着口罩神情严肃不发一言,我跟朋友开玩笑说,我们一定要记住此刻,记住当下,记住这份幸运,祈祷镜头只是扫过我们。朋友笑,然而镜头仍会驻足在某些人的不幸上。
是啊……有人幸运,亦会有人遭遇不幸。
回家后,疫情逐渐紧张,三联的记者到武汉采访,作为微博运营人员,忽然有一种箭在弦上的感觉,下意识觉得,我们是在经历历史大事件吗?
除夕当天便有了感觉,记者稿件发回,我们必须尽快分发到各个平台,慌乱中,既紧张又怀疑:没有深入一线的我,又该用怎样的身份来参与这件事?
中午的时候还在工作,妈妈爸爸反复喊我吃饭,很好笑,为了解释自己的事情,一着急声吼了一句,你们知不知道我工作的重要性?随即便哭了,后来想想戏蛮多的,也感到非常抱歉,但是那个时候家人还未意识到疫情的严重,而我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表达。
后来#三联在行动#成立,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像是小蚂蚁一样为物资啦、疫区资讯啦,做着各种事情,我也忙忙碌碌地成为其中的一员。
因为自己的工作,需要阅读大量的稿件文字,也因此,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情绪忽高忽低,更多的是自我怀疑,在这样的事件中,我又该如何保持理性与客观?
幸运的是,我们微博组是最容易和读者接触的,每当内容发出,某些正能量的反馈总是激励着后台的我们。
在海量的读者反馈中,我记得有一个评论是:三联始终在为化解舆论戾气做努力,持续产出客观真实的报道。
这位读者的评论真好!很受用!如果理性的报道可以带大家看清一些这个世界,也希望某种感性的东西可以让你们继续保持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后来的一天,公司的前辈忽然在群里感谢大家的付出,同事也都开始真情实感地回应,这时候我才忽然觉得,原来我们所谓的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在真正地帮助以及影响别人呀!
出于白羊的天性,总是羞于表达一些事情。但是此刻握紧了话筒,还是想要来个老套的感谢,爱这个团队,爱这个有条不紊不问回报的团队!也是在此刻,我终于踏实地体会到迅哥儿那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类,都和我有关!
要记住现在,要感知当下,要在很久很久以后,也能清晰地向后来者转述这份时代的荒诞和宝贵的善意与感动。
06 医疗对接小组的故事
“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
文:丝思
1月26日的物资匹配工作进行的不算顺利。平均30条求援信息中可能才能收到一条有捐助意向的私信。每一批确认可用的捐助物资都无比珍贵,捐助人急于确认货源可发货,负责对接湖北当地医疗机构的同事的电话早已打爆。刻不容缓!虽是分工作战,但此刻谁有空闲都愿“再多做一点”。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平素自嘲有“社交恐惧”的我匆忙拨通了湖北某偏远县级市医院的对接人电话,“您好,这里是三联生活周刊,我们在协调可用的医疗物资匹配给医院,请问您这边是否可以接收一批韩国生产的kf 94口罩?”
电话线另一头只传来轻微的喘息声,像是过了遥远的一世纪那么久,低垂的人声回应才缓缓张口“我们目前只接收符合国家医用标准的物品……如果能够买到这些口罩,我们自己也会想办法的。现在请你们千万不要浪费社会资源,浪费了这些爱心……”
遥远的呜咽声音隔着手机免提话筒传来,一切美妙的“职业场面话”此时都已失效,我只得小心翼翼地回应着“我们了解,我们也会尽力协调符合标准的物资,您要挺住……”
难以描述我是以何种心情结束了这通“失败“的联络电话。在与那位陌生医生同呼吸的几分钟时间里,“我们还能做些什么”的初心显得异常无力。而这正是我们每个人“共命运”的真实危机时刻啊。顾不上再去感受“惊诧” “愤怒” “哀伤”的情绪,摆脱无助的方法只能是回复下一封私信,继续做下去……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
那位哭泣的湖北医生挂下电话还会进入病房,#三联在行动#的值班同事亦仍在协调可匹配的捐助物资,我无意将这些正在发生的真实瞬间拔高到无私的崇高层面;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不沉湎于愤怒与无助中,保持冷静,以理性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我们正在经历的危难。
引用一位我喜欢的博主@VicodinXYZ的话作为这篇工作日志的收尾吧:“从真正长期的视角来看,现在是人类诞生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更多的人可以远离饥饿、更多的疾病已经得到医治、信息的传递更加快速有效、人们的声音更容易被听见——一切其实都更好了一些,只是还远远不够完美罢了。但没关系,我们还可以继续努力。”
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尚未结束,#三联在行动#小组依旧高速运转着。
加缪在《鼠疫》里说,同鼠疫斗争,最好的方式便是诚挚。
对于#三联在行动#小组来说,借用一句小说主角里厄医生的话:“我不知道诚挚通常指什么,但是就我的情况而言,我知道诚挚就是做好本职工作。”
微光相聚终会驱散黑暗,那时候我们相约一定要去武汉吃一碗加辣的热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