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将同性恋归为心理疾病,是错还是对?女学生维权4年再引热议

2020-04-24     都市民生汇

近日,一则大学生状告大学出版社的官司再次进入公众视线。四年前,大学生西西(化名)发现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将同性恋归类到"性心理障碍"。随后以产品质量纠纷为由起诉该出版社以及书籍销售平台。然而直到今年4月,该案件迎来了第三次开庭延期的消息。4年维权之路依然遥遥无期。

近些年,大学教材涉嫌对同性恋群体的错误定性并非个例。2015年,11名大学生向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广东省教育厅邮寄了公开举报信,拒绝教材对同性恋群体的污名化。一些同性恋公益机构也通过公开信呼吁各大高校不要在教科书中将同性恋定性为疾病。然而这些民间自发的申诉最后都无疾而终。

同性恋群体被污名化维权难的问题,根源问题在于我国对同性恋群体的去病理化工作仍然有待推进。在国际上,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90年就明确不将任何性倾向视为疾病或障碍,同性恋非病理化已经得到国际医学界的正式承认。然而,尽管中国在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不再将同性恋划为"性变态"范畴,却依然界定了"自我不和谐"的同性恋,并规定其需要接受治疗。一直以来,我国对同性恋群体的划分,与国际通行标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同性恋去病理化在我国推行得不彻底,直接导致了我国依然存在同性恋扭转治疗机构。尽管已经明确违反了《精神卫生法》,尽管全国各地均有同性恋扭转治疗维权案胜诉的案例,但很多同性恋人士依然会被送到所谓心理机构进行不同名义的治疗,甚至会动用滥用药物服药、电击等极端手段。

不仅是人身伤害,同性恋群体的社会权益也经常收到侵害。2018年,一位已经从事教师工作近10年的老师明钰因同性恋身份在家长面前曝光,这位老师也因此被校方开除。随后,明钰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庭递交申请书,仲裁委员会最终判定校方需赔偿被开除老师约六个月的工资,成为我国同性恋教师劳动权益的第一案。同性恋群体的去污名化,需要的不仅仅是法律的保护,更需要全社会对不同性取向的包容。

为纪念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每年5月17日被定为国际不再恐同日,希望消除全球对同性恋者的恐惧、排斥,以及不公平待遇。同性恋权益呼吁近年来在我国刚刚起步,未来还有很长的道路。人们首先需要意识到,同性恋不是疾病,他们只是性取向与主流社会不同的性少数群体。同样,双性恋、跨性别者这些社会中的边缘群体,都应当享有和主流人群同样的权利。

正如我国著名性学家李银河所说:"曾经,我们由白人决定黑人能不能活下去,男人决定女人该不该受教育,后来我们都认为这是荒诞的,现在我们却又要让异性恋来决定同性恋能不能相爱。"性取向并非原罪,只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宽容的社会。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VX5rHEBfwtFQPkdrcN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