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过去了,网络文学依旧无人可以超越他

2019-07-26   三月与橘猫

年少不解字中意,读懂已是书中人。

-题记

2006年网络文学大火,基本上身边只要认识字的朋友都会捧着一本10元白金合订集看的不亦乐乎,我也不例外。

但对比网络文学中武侠,玄幻,修真诸如此类的作品。让我更为印象深刻的是历史分类在这股“网络洪流”之中的“逆流而上”。

而那个时代的“逆流者”叫做当年明月,他的这部被当时网络文学难以接受甚至认为有些离经叛道的作品就是《明朝那些事儿》。

今天,只要你稍微查一下各个高校、各个城市、各个图书销售网站人们在讨论的阅读榜单,无一例外都会在前几名里发现这个熟悉的名字。

不知不觉中,距离这本书最初出版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了,它的社会价值也许早已远远超过文学价值。

01.当年明月的历史梦

2006年,下班后回到独自一人的家中,买外卖或者从冰箱里拿晚饭,写《明朝那些事儿》至深夜,石悦的心态和生活还是一样平静。

要说为什么要写点东西,我想石悦的心里也并不清楚,起因可能是5岁那年,和父亲一起逛书店,他缠着父亲要买一套《上下五千年》开始。

虽然那套书的价格才五块六角钱,可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才30元,买书时,父亲问他的一个问题是不是喜欢历史?说实话,当时石悦根本不知道历史是什么。”

当然也可能是孤独的深夜总要找点事情做,反正石悦就是漫无目的的写了,没人知道他会坚持写多少,更没人知道这股一腔热血能坚持多久。

石悦的创作从一张四尺见方的桌子和一台电脑开始,靠咖啡和口香糖提神。这是一场漫长的一个人的搏斗,没有人知道他是否会倒下,一场感冒,一次懒惰都足以击垮他。房间里堆满《明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汇典》,这些他早已耳熟能详的书籍,他立志要为历时319年的大明朝争一口气。

越是想到这,石悦的心情就越发的激动,他觉得他所接触到的历史都活了过来,房间里的这个男人他在一砖一瓦的重建这个三百年前的庞大帝国,没人可以注意到他内心的想法,直到他若有所思的在电脑前敲下

“一切的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

故事终于以这样的方式展开了。

02.历史自有其温度

《明朝那些事儿》的故事从当年那个给地主放牛的小屁孩起义开始,到陪伴朱棣造反的道衍和尚,从见证土木堡之变的于谦,到独在异乡为身是客的朱祁镇,从王守仁前往龙镇驿站,到张居正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从汤显祖临川四梦震惊世人,到袁崇焕人头落地,最后眼睁睁的看着崇祯上吊......不知觉这黄粱一梦竟是三百年。

这三百多年的历史,说长不说短不短。对于历史,我们永远无法给与最公正的评论。但没有人可以否认的是当年明月为我们营造的这段故事,他从来不是冷冰冰的,他有血有肉。

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当年明月用历史事件背后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构成了我们的历史。

而既然是人,就一定有人性,一定有故事,一定有温度。

而这或许就是《明朝那些事儿》最精彩的地方。也正是这三百多年的波浪壮阔与夹杂其中的平淡不惊,给我们一段鲜活的历史,给我们无数站在历史舞台上的人格形象,而这段历史中,我只留下了2个人。

这两个人,一个是朱元璋,一个是崇祯。

一个是英明神武,不可一世的乱世枭雄,一个是最为勤劳却最为悲剧的帝王。更有趣的是他们一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一个是这个故事的结尾。

然而历史却将把他们带到同一个地方,那是个伟大的地方,那个地方,只配站立伟大的人。

第一次读这本书我恰好十五岁,我还带有一种近乎孩子的天性去审视这本书,而当时最喜欢的角色便是朱元璋。我曾天真的以为所谓人生的目标不过“大丈夫带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饮马翰海,封狼居胥”仅此而已。

十年后再读心境却已大改,比起朱元璋我变得更欣赏崇祯,这个历史上的“亡国之君”。

你可能无法相信这天底下会有一个穿补丁的衣服的皇帝,历史书中他善制衡听信谗言害死了袁崇焕,他是“昏君”,他是“亡国之主”。但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他又显得那么无助,普天之下竟无一人交心,满朝文武无一可堪大任。

可是正是这位明朝乃至整个皇朝最为勤勉的帝王,穿过打补丁的衣服,为了面子,步行不得不放慢速度,跟蜗牛赛跑,而不是乌龟,因为走快了别人就可能看到他的补丁,现在想起来多么的麻烦,但是他在坚持。他在小心的制衡着朝堂各方势力,所谓的贵为天子,不过是如履薄冰,但即便如此崇祯还是败了,败得一败涂地。

03.世界从此不再非黑即白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你会惊讶的发现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阴阳调和。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意义的好人,更没有绝对意义的坏人,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欲望的碰撞,美名如张居正原来也收受贿赂诸如此类。

《明朝那些事儿》有意的刻画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却不单调,更不会脸谱化。“痴情种子”朱见深,“旅游达人”朱厚照,“青词达人”朱厚熜。他们的形象都是如此的立体。

也正是这一位位的角色登场才让这本书显得如此的生动,让人流连忘返。

更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这本书不同年纪带给我不同的阅读感受,少年时我读朱元璋,青年时读崇祯,十年前许下的豪言壮语做了古,生活慢慢把我打磨成了崇祯一样的人。没有高高在上,没有一腔热血,有的仅仅只是一味地妥协与调和,早已不复当年那个望着明月许下“振兴朝纲”的翩翩少年。

但崇祯还是败了,初登大统,他也曾智除魏忠贤,后来到权衡各方势力,我更多的是看到了他的无奈,空有一番抱负,但久病难医。

“闯王来了不纳粮”轰的一声整个帝国顷刻倒塌,他也在煤山从“振兴朝纲”的黄粱梦中惊醒,也让读者惊醒。

十年之后在读《明朝那些事儿》,也许我早已不负青年的志气与洒脱,生活也给了我一份成熟与责任。至于是喜是忧,唯己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