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么为什么刘备深得民心,却没有得到天下呢?
第1, 得民心者指的是得天下人的民心,不是几个人、一小部分的民心。
刘备无论走到哪都会笼络人心,都会有人视为仁德之君。根本而言,就是在挖墙脚。
刘备投奔公孙瓒,并没有所有人或者大部分人都背弃公孙瓒而投奔刘备;陶谦力荐刘备接替自己出任徐州牧,所有的官吏都支持刘备,但徐州的百姓并没有全部支持他。
官吏们支持刘备是期望保住自己的利益,但百姓并不认为刘备会给他们带来多少利益。这就是刘备在徐州站不稳脚跟的根本原因。
曹操几次征伐徐州,都没有摆平陶谦,可见陶谦手下还是有人才,有势力的。刘备全盘接受,但却守不住徐州,这不能称之为得民心。
得到一小部分人的追随说明不了什么。不能说得到所有人的拥护才算得民心,起码要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才行。
第2, 得民心者是近者拥护,远者来归附。
刘备占据成都后,是依靠强权征服的民众,并非依靠仁德征服了人心。
就说诸葛亮举荐了刘巴,以大钱兑换小钱,搞得通货膨胀,民众苦不堪言。之所以邓艾兵临城下,群臣力主投降,就足以说明刘备建立的蜀汉并不得人心。
如果人心归蜀汉,关羽进攻襄樊,荆州百姓会全力保护南郡,也不至于糜芳、傅士仁一投降,荆州就丢啦。对百姓来说,荆州归谁,都是无所谓的事,这叫得人心吗?
刘备占据成都,有多少有理想的青年,像投奔延安一样去奔向光明的哪?没有。
又有多少州郡像诸葛亮隆中对所言,刘将军大军一出,百姓箪食壶浆来迎接将军的呢?也没有。打着打着就没粮啦,百姓虽然不一定坚壁清野,起码没有箪食壶浆。
史实证明,刘备匡扶汉室就是一个幌子,许多人包括诸葛亮都清楚刘备想干啥,但这些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也需要这个幌子来实现。
刘备得民心就是一个笑话而已。千百年来,还有人信,岂不是更大的笑话哦。
所以刘备并不得人心,所以不能得天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O7hOW8BMH2_cNUgYAb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