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吟:乡村放电影

2019-09-21   最忆是巢州

作者:张祖胜

元旦返乡,听弟弟说村里晚上放电影,我思想的野马倏的脱缰,无序地狂奔疾驰开去……



我在故乡土生土长到初小三年级尾期,1958年才离开,所以我的心灵深处,依然标记着永不磨灭的乡土烙印。尽管我的家乡还算文化发达,尽管全球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发展到普及彩色电影阶段,由于总体上我国经济薄弱,科技落后,故此,我们小时候——特别是学龄前后,对电影充满着好奇与渴望,而实际接触的机会甚少。

幸喜在离家三四里地的黄山脚下,有一所黄麓师范学校,那里有时候放电影,我就死皮活赖地跟随大人们去看。黑白,无声,银幕上的人物戴着高高的礼帽,拿根文明棍,一耸一耸的和我们真人行动不大一样,令人感到别扭。有时候,在放映机旁边,还有人拿个白铁皮做的喇叭筒像是在解释什么,但我什么也不明白,鬼才听得懂!随着时间的流逝,所看的东西大体都已忘却,只是有一个瞪着眼睛的老头儿给我的印象忒深,他身着叮叮棒棒的戏装,戴着长长的胡须,背后还插着数根小旗。现在我知道,那便是我国1905年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影片《定军山》。

到上小学的时候,黄麓师范放映的次数似乎多了些,而且画面与声音同步,“伟大的哑巴”开口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终于吻合。此间,我有幸看过我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可惜我当时还不开窍,只见一个女人窝着小嘴,尖溜溜的唱,不知道好坏,也无所谓是非。

后来,随着我们村由互助组到合作社,到大社,再到人民公社,农村也开始有电影队放映。



农村放映得依序挨着排。轮到哪个村,白天先派几个社员去抬发电机,放映机等等。空场上布幕还未挂起,一条条长凳就摆上来了,金乌尚未西坠,有人甚至不及吃晚饭就早早在场内坐等。好容易熬到天黑,人们前呼后拥的簇着放映员开动发电机,哇塞!场内放映机旁吊着的电灯泡突然亮起来,把四周照得通明,刺得人睁不开眼睛,全场哗然。不过,可不要高兴的太早了,离放电影差得远呢,干部还要讲话。大干部、小干部挨个讲,东扯西拉的讲,颠三倒四的讲,语无伦次的讲。讲,讲,讲,似乎讲话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过话瘾。殊不知,大家都急等看电影,全场小孩哭,大人叫,发电机轰鸣,还有谁能听进他们一句话!只落得骂声迭起。

终于,话讲完了。照例先是放几段“新闻简报”,基本都是兴修水利,工农业生产大丰收之类的消息,再放所谓正片。简报还没有放完,那些刚刚还在嬉闹的孩子就都酣睡,小的在小媳妇们怀里紧紧地抱着,那大些的便依偎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做梦。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影片的内容慢慢已能理解大概,也和大人们一样,时常电影散场之后,还舍不得离开。这时候,国民经济已经好转,电影愈来愈精彩,我们小孩子当然是对战斗故事片和反特片情有独钟,像南征北战、智取华山、鸡毛信、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董存瑞、虎穴追踪、扑不灭的火焰、上甘岭、铁道游击队、地下尖兵、羊城暗哨、红孩子、古刹钟声、黑山狙击战、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等,至今记忆犹新。我们当时学习负担可没有今天的孩子们繁重,有的是时间跟着电影队转,七里八里,在所不辞,同一部影片看个八遍十遍也不足为怪。有时跑了白趟,就自我解嘲,所谓“革命英雄跑白路”,或者说看的电影是“无影无踪”。虽然我后来离开了故乡,但是农民喜闻乐见的这种放映形式,一直在农村延续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无论怎样说,电影在广大农村寓教于乐,其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极其深刻,功不可没!

随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利好,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农民开始富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的认识水平空前提高,思想观念自然会紧跟着发生变革更新。经济体制的调整,审美情趣的飞跃,电视在农村广泛普及,一时间使得电影艺术在农村渐消渐散,像我们昔日那般看电影的鼎沸场景经久不见,犹如那些过时的淘汰农具,电影似乎也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被农民甩到一边尘封不动了。

现在忽而听弟弟说要放电影,心里一时说不出是喜悦还是感伤。我得收缰勒马,候着开映,姑且重温儿时旧情。

真乃沧海桑田,心急火燎地熬到晚上,感今怀昔,在我的面前几乎样样变味,淮橘为枳。首先是没有干部讲话了,一上场就放映。这是唯一的好现象,观众不用着急,也无需耗时了。

但是,放映员却太不靠谱,他接通电路,萎靡不振的把放映机捣鼓了好半天,好!放出来了——只有图像,没有声音,——简直就是我小时候的“无声电影”。重新捣鼓半天,好!又放出来了——有声音,没有图像,——像是在让人听收音机。停了一会,干脆说:放错了。于是,再反复捣鼓好半天……


终于真放出来了,有图像有声音,——竟是老掉牙的动画片——“猴子捞月亮”,图像走形,音乐走调,话语走音,明明是皓月当空,但是糊里糊沓的猴子们就像在大雪中乱钻,说话的声音当真和猴子鸣叫也差不了多少。

观众实在少得可怜,没有青年人也没有儿童,只有东零西落的几个中老年人心不在焉的闲聊、抽烟,却并不朝银幕看,听说没有戏剧片,大多先后便拍拍屁股走了,我也不尴不尬地溜回了家。据说,去年也放过一次,只有一个人观看。

中国的电影历经百年,从无声发展到有声、从黑白发展到彩色,像中国的经济一样已健步走向世界。依靠现代科技的装备,高新科技的发展,当代电影已从普通银幕电影发展到宽银幕电影、立体声电影、环形电影、全息电影。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现在还用电脑来拍摄新的电影。那么,为什么我们农村放映不但不能与改革开放形势发展同步,反而不进则退,出现断裂?反差如此之大,不能不令人沉思!


尽管现在农村有许多富余劳力赴城市打工,但农村仍是地广人多,经济文化相应处于弱势,人们的素质亟待大大提高,才能乘上时代的列车,否则,必定会尾大不掉,牵制社会发展。

电影是一门方便利行的宣传教材,举措倘能得法,它在农村不但没有过时,不会淘汰,而且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对于任何有责任心的人,无论是从政治需要还是经济效益上讲,决不当让电影艺术败离广大的农村阵地。有司慎思!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