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动作战到海滩防御,隆美尔的战略为何出现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2020-10-19   星稀月暗

原标题:从机动作战到海滩防御,隆美尔的战略为何出现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二战中,隆美尔素以灵活多变的机动战术而著称,在北非领导非洲军团打垮了几乎十倍于自己的对手。对于他灵活多变的战法,和成绩斐然的装甲战,即便是他的敌人,都深深敬畏他。然而在他担任德国驻法国的B集团军司令时,隆美尔却力主将坦克部署于海滩上,这是为什么呢?

一、机动!进攻!胜利!

隆美尔并非一位装甲兵出身的指挥官,他是指挥步兵出身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隆美尔作为基层军官屡立战功,这为隆美尔能留在军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他先后从连长,进而升职为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员,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员,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等职务。而他在一战中的经验,也被他整理为《步兵攻击》一书,并在1937年出版。

该书可谓步兵战术的极致,隆美尔从自身在一战的实战经验出发所写,系统的介绍了步兵部队在进攻时,应该采取何等战术。在书中,隆美尔强调,步兵应该以进攻为主题,部队应该强调灵活性,大胆的进行推进,而不是被卡在阵地上,被动的与敌人接战。在书中他明确指出,步兵进攻时应该得到后方火力支援,当兵力不足时,可用火力压制对方。轻重支援武器,应当靠前配置。进攻时,猛烈的集火是击败敌人的关键。而诸如采用欺骗战术,心理战,发动佯攻,则是重中之重,这将有助于部队的进攻。同时在驻防时,应该快速建造防御工事,并且时刻做好侦察和警戒工作,而密集的火力和坚固的工事都是减少伤亡的关键。最重要的,指挥官务必做到坚决果敢。

可以说,这本《步兵攻击》是步兵战术之大成,在当时一经出版则广受好评。这本《步兵攻击》得到了希特勒的好评,希特勒作为一战的前线步兵,对这本书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此时隆美尔曾担任希特勒的元首卫队的卫队长,曾被希特勒给予高度评价,此书发表后,隆美尔更被希特勒赏识,希特勒当即对隆美尔委以重任,隆美尔迅速得到了晋升,晋升为少将,并担任大本营管理部部长。

波兰战役期间,隆美尔并没有参战,而在法国战役时,隆美尔被希特勒派去指挥第七装甲师,该师主力坦克为轻型坦克,其中38T坦克91辆,一号坦克34辆,二号坦克68辆,三号指挥坦克8辆,四号坦克仅有24辆,可以说战斗力并不是十分强悍。但是隆美尔信心十足,他认为,尽管该师装甲单位十分薄弱,但正因如此其机动力也更为出色,适合在法国进行机动作战。

在法国战役爆发后,隆美尔所在的第七装甲师快速突破了缪斯河并向瑟堡推进。尽管法军试图炸毁南特和豪克斯的桥梁来阻拦隆美尔。但隆美尔却通过将炮兵沿着河岸部署,压制法军,兵架设浮桥的方式强渡了河流,法军无奈,只能放弃缪斯河防线后撤。而隆美尔则追逐着法军,就和他在《步兵攻击》中所写的那样,他的部队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进攻,只不过他现在指挥的是坦克,而非步兵罢了。此后他又在色当击败了法军主力,并攻陷了色当。在六个星期的战斗中,隆美尔的第七装甲师仅仅付出了两千余人,而他所俘获的敌人却有近十万人。对于隆美尔的进攻,英法联军都惊惧万分,他们称呼第七装甲师为幽灵军团,因为隆美尔总是可以在他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发动进攻。

而在当北非的意大利人打了败仗时,隆美尔又率领德国非洲军团来到北非,帮助意大利人对抗英国人,此时英国人占据优势,隆美尔则兵力匮乏。但是隆美尔又活用自己的机动兵力,趁着英军未曾做出准备时,集中其现有的陆空军力量,对北非英军展开了接连不断的打击,并逐一取得胜利。

隆美尔的胜利不同于其它德军将领的胜利,他是在缺少物资和兵员的情况下所获得的胜利,其关键在于他认清了沙漠战争的特殊性质。就如同隆美尔自己所说的那样:“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摩托化部队能发挥其最大的威力。……装甲部队为摩托化军团的核心,其他部队都是辅助性的,应绕着核心旋转。应尽量用战防武器来消耗敌方装甲,而把自己的装甲兵保留供决定性打击之用。”

正因为这种认识,隆美尔在兵力和补给都不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在北非获得巨大的胜利。然而当他的对手以十倍于他的力量压向他那日渐疲惫,得不到补给的非洲军团时,他也无力回天。此后隆美尔回到了德国,被希特勒指派去担任西线B集团军群司令,然而这个时候的隆美尔,却意外的放弃了机动作战。

二、大西洋壁垒

隆美尔在东线的任务有二,其一是指挥德国B集团军群,防范盟军进攻。其二就是监督大西洋壁垒的建造。所谓大西洋壁垒,前身自1940年7月开始建造,当时德国并未想过建设规模如此巨大的防御工事,在法国战役打败盟军后,为防止英国突击队的骚扰和登陆,逐第建造。

巴巴罗萨作战开始后,为将更多兵力投入苏德战争中,必须降低西线守军兵力,而有了后来的大西洋壁垒。在1942年3月23日发布的第40号元首指令正式要求建立大西洋壁垒,周围的防御工事原集中在港口。1943年11月,陆军元帅隆美尔受命负责监督大西洋壁垒的建造,隆美尔便加紧建造进度和提高防御工事的灵活性,将其防御力大幅提升。

德国在大西洋长城中的防御设施有数种碉堡、火炮阵地(还有许多伪装成海边别墅的炮台)、数百万枚不同种类的地雷交叉分布配置(如著名的人员杀伤雷S型地雷与反坦克的T型地雷)、延缓登陆速度的障碍物:如铁丝网、由钢条焊接而成的捷克刺猬、空心三角锥的恶魔方块、以及专对装甲车辆的反坦克壕、“龙牙”型障碍物,滩上的木桩上有些具备地雷和能划破登陆艇的刀片,隆美尔认为盟军在进行登陆作战时会以大量伞兵空降辅助,因此在海岸滩头距离稍远的林地与草地垂直插上木桩与铁轨,此工事被称为“隆美尔芦荀”(Rommelspargel),其他还有将低洼地区引进水以形成人工沼泽,用以溺毙敌军。除了基本的反登陆外,大西洋壁垒也要为邓尼兹的潜艇港口提供防御力量。

而大西洋壁垒上的兵力,则各地施工进度不同,所以兵力上也有区分。德国在西线共有58个师,总兵力95万人,大部分素质低下且缺员,重型武器有1,500辆坦克和5,000多门火炮。德军将重点防御地点划为36份,挪威3个、丹麦4个、德国10个、荷兰4个、法国12个、海峡群岛3个。对于部队的配置,尤其是装甲部队,隆美尔的建议此时却与众不同。其他人都认为,装甲部队应该配备于后方,以机动作战的方式歼灭向纵深推进的敌人,此方法遵循了普鲁士军人古老的原则,打歼灭战来进行。

然而隆美尔的建议却与之相反,他认为应该将装甲部队分散配备于滩头,坦克停驻在掩体之中,当盟国登陆部队抵达时,这些坦克用于打击盟国的登陆部队,挫败盟军的进攻。这个建议出乎众人意料之外,隆美尔一向以机动作战而驰名,被誉为沙漠之狐,为何此时却放弃了自己的强项,转而采取固守的方式呢?而且要将装甲部队用于滩头防御,面对盟国舰队的重炮,这不是自杀吗?那为什么,隆美尔要采取这样的做法呢?

三 、无可奈何的办法

事实上,对于隆美尔而言,他真正的特点在于对战场的适应性和无可挑剔的敏锐。尽管将装甲部队部署在滩头是个苦涩的决断。此举固然要让部队冒巨大风险,甚至损失惨重。即便按照他所设想的将坦克停在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掩体之中,也会有许多坦克遭到毁灭。但是如果不这样做,那么德国将再无机会。因为一旦盟军登陆成功,任何试图将其歼灭于纵深的可能都将是不存在的。

作为当时德国军队中,为数不多的和盟军交过手的将领,隆美尔很清楚,盟军的空中优势是多么的巨大。一旦将部队配置于后方,那么装甲部队在行进过程中,势必将遭到盟国空中力量的屠杀。且不说那些航弹,盟国的五英寸火箭弹就不是一般人能消受得起的。而这些装甲部队,根本没有任何对抗的余地,他们会被迅速挫败。

这里需要解释一个问题,空袭对于一个行军纵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一个装甲师的行军纵队的长度是十分可观的,一旦遭到受到空袭,哪怕只有几架战斗机,行军纵队都必须立刻开到道路两旁躲避空袭,如果有车辆被击毁,那么整个行军纵队都会被堵塞。而因为行军纵队的长度巨大,后面的车队可能并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这就会导致出现混乱。这一切加起来都会导致行军速度锐减,而且盟国的空袭并不是只有一波,这样一来,损失就会进一步上升。

隆美尔的策略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无意义的损失,因为如果纵队遭到袭击,那么部队可能根本无法按时抵达滩头,又或者他们会在路上就被盟国空军所屠杀。如此一来,增援就失去了意义,行军本身就成了一场死亡行军,只是让更多将士平白死掉。

而如果将部队放在滩头,那么效果就完全不一样,尽管装甲部队会为此承受较多的伤亡,但是他们却可以较快的做出反应,从而避免了空袭带来的巨大损失。而舰炮在这个时代则精准度不够,想靠舰炮消灭所有掩体中的坦克也不现实。这样依赖,当盟军登陆时,这些坦克就可以开出掩体,对登陆的盟军进行打击,缺乏装甲掩护的盟军登陆部队很容易就会被赶下大海。一句话,利用登陆部队缺乏装甲掩护,和德军强大的装甲优势打交换比,挫败盟军的登陆。

结语

尽管在理论上,只需要抵抗盟军两三轮攻击,就可以基本挫败这次登陆行动。但是该建议遭到了西线其他将领的反对,只能无疾而终。隆美尔的建议是好的,但是在一群蠢货里,也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最终当盟军登陆时,德国无力阻挡,灭亡的钟声,就此敲响。

参考文献:《北非战场》

《第三帝国系列:非洲军团》

《隆美尔战时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