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是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统称,是我国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他们是各自领域内顶尖的资深专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校88年来,先后为国家输送了20余万名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级人才,成长起了众多两院院士。本期推送,就让我们一同领略他们的风采!
毕德显(1908-1992),电子学家。山东平阴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雷达工程专业的主要创始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工程专业主要创始人,中国电子学界中最早进行信息论在雷达和通信中应用的研究者。长期致力于国防通信的教学、科研的领导工作,培养出大批高级电子技术人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现代化和指挥自动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罗沛霖(1913-2011),电子学与信息学家。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六个倡建人之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创始人。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指导并参与了我国第一台超远程雷达和第一组大、中、小型系列电子计算机联合研制的启动工作。对我国电子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工业建设做出重要带头及奠基性贡献。美国Sigma Xi会员和IEEE(国际)终身特级会员并被授IEEE建会百年纪念勋章。
保铮,电子学家。1927年生于江苏南通。195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60年代初主持研制成国内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70年代初发明用以测定埋地电力电缆故障的“冲击闪络法”,解决了供电部门的一大难题。先后研制出0.5μs和0.2μs的雷达动目标显示器、雷达天线自适应旁瓣相消器、雷达动目标检测器、可编程动目标检测器等,并推广应用于有关厂、所和部队,配置于多种雷达。
王越,雷达与通迅系统专家。1932年生于江苏丹阳。195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电子学与通信领域的科研工作。提出并建立了我国电子工程对抗系统的理论体系,主持研制出多部高性能的火控雷达。
孙俊人(1915-2001),电子工程专家。江苏省松江县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工程专业主要创始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38年研制生产军事通信设备,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通信保障。1952年组建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创办全国第一个雷达工程系。为军队建立了包括通信、雷达、导航、电子对抗在内的装备研究体系,其指导思想及所制定的规划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参加创建中国电子学会,为促进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开展电子信息技术经济战略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郭桂蓉,通信与电子技术专家。1937年生于四川成都。1959年本科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工程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并设计研制成功舰船雷达目标自动识别系统、空中目标电磁特征提取与识别系统、宽带雷达目标自动识别系统、舰船、装甲、飞机等目标自动识别综合系统、雷达抗干扰系统、雷达干扰自动识别系统。首次提出了目标特征三态划分和多种变换域特征提取的新概念、新方法,首次提出了自动识别系统柔性技术,建立了动态目标模式识别理论框架。
陈太一(1921-2004),通信技术专家。江苏省宜兴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主要创始人,我国信息论学科的创始人之一。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军事通信和指挥自动化方面作了开创性、奠基性工作。坑道通信埋地天线、丛林通信等科研成果,解决了军事通信中的重大问题。1978年提出的“三网一系统”构想,在“七五”、“八五”军事通信科研与型号研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主持半导体战术电台系列、短波单边带系列、长距离海缆通信系统和数字保密通信系统的研制。在卫星通信、数据通信、程控交换、网络管理、通信抗干扰等领域做了大量先导性工作。
张锡祥,雷达对抗专家。1933年生于山西省文水县。19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雷达有源干扰领域的带头人,先后两次参加了对我国不明空情的分析,找出了原因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曾获得1985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990年一等奖、1997年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两项。
包为民,制导与控制专家。1960年生于黑龙江哈尔滨。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1982年8月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处理专业。作为我国航天运载器总体及控制系统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是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张尧学,计算机网络专家。1956年生于湖南省澧县。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工程专业。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主要早期研究人员之一,主持和参与了我国第一台网络接入路由器的研制、提出和研制成功了扩展冯诺依曼结构的透明网络终端。获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1年和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IEEE AINA 2007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
王中林,美国国籍,材料科学家。1961年生于陕西省蒲城县。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师资班。2002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材料科学和纳米科学研究。在纳米材料可控生长、表征和应用等多方面取得了多项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于全,无线通信专家。1965年生于江西九江。1988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波传播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某部第六十一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员。长期从事军事通信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型号研制,先后主持研制了我军第一代战术互联网和第一部软件定义无线电台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突破了软件无线电、动态自组网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武向平,天体物理学家。1961年生于陕西省黄龙县,籍贯山东省沂水县。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较早建立了星系团的强引力透镜统计理论,提出了在星系团中心存在致密暗物质核的思想;正确解释了利用微引力透镜效应寻找银河系晕暗物质实验所发现事例的成因,为认识银河系暗晕的物质构成起了积极作用;领导了在新疆天山地区建设用于“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的大型低频射电望远镜阵列21CMA,成为国际上较早开启宇宙再电离探测的重大设备。
段宝岩,电子机械工程专家。1955年生于河北省冀州市。1977年考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电子机械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致力于交叉学科―电子装备机电耦合技术研究,开辟了我国电子装备机电耦合技术研究的新领域。建立了大型天线电磁场与位移场场耦合理论模型,提出了反射面保型的系统优化设计方法;针对机械结构因素对雷达天线波束指向等电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结构与控制集成设计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典型电子装备电磁场、位移场与温度场的场耦合理论模型。成果应用于探月、神舟飞船、主力战舰及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中。
郝跃,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1958年生于重庆市,籍贯安徽阜阳。198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发现了氮化物半导体材料生长中气相预反应、表面吸附原子迁移及晶格应力的关键物理机理,提出了一种反应气体脉冲式分时输运原理与方法;发现了二维电子气在高压、高温下迁移率退化与晶格应变驰豫的物理机制,提出了无应变背势垒和多沟道新型氮化镓异质结构,以及新型高K堆栈的介质栅MOS-HEMT器件结构,成功实现了高效率氮化物微波功率器件。
杨小牛,信号处理技术专家,1961年生于浙江衢州市。198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首次提出并成功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数字接收机,解决国防信息安全领域多项重大技术难题,为电子信息装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了《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信息对抗技术》等专著。2012年度获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是通信对抗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知名专家。
王永良,雷达技术专家。1965年生于浙江嘉兴市,籍贯浙江嘉兴。1990年和1994年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雷达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在空时信号处理领域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提出了复杂信号空时滤波的创新理论与方法,解决了空时信号处理雷达应用遇到的主要挑战性问题;突破了机载雷达空时自适应杂波抑制和相控阵雷达空时自适应抗干扰等核心关键技术。理论与技术成果获得了广泛应用,为我国预警机、歼击机和侦察机等系列重点型号雷达反杂波、抗干扰和运动目标探测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范国滨,高能激光技术与工程管理专家。1958年生于北京市。2005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我国高能激光工程科技领域主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在高能激光技术攻关、系统工程化和装备研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的、创新性成就,对我国高能激光技术和工程领域取得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做出了重大贡献。
杨孟飞,空间技术专家。1962年生于湖南湘阴。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主要从事空间飞行器系统总体、控制系统和高可靠控制计算机等方面研究和开发。提出了空间飞行器月地高速再入返回系统方法,突破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关键技术。发明了一种复杂卫星姿态控制方法和装置,解决卫星甚高精度、强适应控制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空间控制计算机容错方法,创建动态可重构容错体系结构。
……
这些在各自领域中取得卓越成就的院士们,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更是西电永远的骄傲,为一代代西电学子树立了光辉榜样。在西电精神的引领下,在榜样模范的带领下,西电人肩负使命,坚毅前行,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拼搏奋进,不断续写着新的辉煌!欢迎广大考生报考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欢迎关注“西电招生办”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文章部分素材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