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这位院士:留美读博,战争中辗转回国,成为中国的"雷达之父

2019-11-13   西电招生办

天高云淡,序属金秋。当《我和我的祖国》的美好旋律还在耳边回响,当70周年阅兵式上预警雷达方队的雄姿仍在脑中闪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了一个"毕班"——"毕德显班"

高山仰止,雷达之父毕德显

毕德显(1908.12.21-1992.1.12),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雷达工程专业的主要创始人。1952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雷达工程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前身)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08年,毕德显出生于山东省平阴县东三里庄。他先后在齐鲁大学物理系、北京燕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32年于燕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留校,边当助教边读研究生。1940年9月,去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系攻读硕士,一年后就获得了硕士学位;次年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读博士。

满怀"科学救国"的抱负,毕德显先生从美国回到中国。当时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胜利阶段,先生拒绝了南京国民政府让他去台湾的要求。在中央大学地下党的安排下,经上海、香港并取道朝鲜,终于在1949年初辗转到达解放区大连。

1952年,毕德显来到张家口,加入了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为集中力量培养军队通信技术干部,中央军委发出通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西电前身)毕德显先生为通信工程学院无线工程系开设《电磁场理论》课,他讲课深入浅出,生动而富有启发性,受到学员欢迎。同年,通信工程学院正式成立了雷达工程系,他被任命为雷达教授会主任,开设了《雷达原理》等课程,随后开始对信息论在雷达和通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毕德显先生作为中国雷达工程专业的主要创始人西电雷达工程系教授会主任,毕生致力于雷达、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和领导工作,为雷达及通信工程技术领域培养人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保铮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教授王越院士等一大批雷达、通信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是先生的学生。

毕德显先生是最早开展信息论在雷达和通信领域应用的研究者,为发展雷达和通信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从1948年拒绝去台湾,到几十年呕心沥血建设我国通信事业;从创办第一个雷达专业,到逆境中不断前进,不管时代、地位、处境如何变化,毕先生都倾尽心血书写着"德才彰显,大德不显"的高尚人格。

亲师信道,西电"毕班"育人才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纪念中国雷达专业创始人毕德显先生,传承毕先生严谨敬业的学术精神、勤勉无私的奉献精神,10月19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依托雷达信号处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毕德显班",实践"三全育人"体系,培养引领电子信息领域科技发展和产业应用创新拔尖人才。

在简洁又不失隆重的开班仪式上,保铮、王越、张光义、贲德、张锡祥、段宝岩、郝跃、何友、王永良、陆军等十位院士纷纷写来祝贺寄语。寄语字字珠玑,尽是殷殷期盼。

西电作为唯一一所参加过万里长征的工程技术院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奇历史。从开国大典上"西军电"师生们搭建的广播系统,到创造了"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第一套三坐标相控阵雷达"等诸多"第一",始终延续着中国高校的红色根系。革命战争时期,西电缔造了为人民军队培养通信技术人才的传奇,被毛泽东主席赞作"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建国后,西电的先辈们面对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地创建起了电子信息学科和专业门类体系,培养了大批电子行业骨干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西电成为我国第一个设立雷达专业的院校

新一代的西电人为了传承毕先生之风,历经两年多的精心筹备,终于顺利成立"毕德显班",在西电的办学史上,书写下厚重一章。而毕德显先生的精神与功绩,也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西电学子奋进!

欢迎关注"西电招生办"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部分素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网、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