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兴趣爱好,我们父母从这三点去发现,去寻找

2019-10-15   父母圈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直没看,同事说:你们有孩子的最应该去看一看,这部电影就是拍给你们这些人看的,带着疑惑,看完了这部中国动画片最高票房记录的电影,受益匪浅,看到了另类孩子的另一面。

哪吒另类孩子,像他这样的孩子是很多父母很头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交流一下如何针对另类孩子去教育和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归属感。

案例分析:

我女儿9岁,上小学三年级。最近比较头疼的是老师已经多次给我们家长发了警告。上学期语文、数学在他班里,都快倒数了,前两天班主任跟我们说,如果早晨再迟到,就把我们就到办公室,好好的做一下我们的思想工作。女儿做事拖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但她有她的优点,那就是运动天赋比较好,有活力,在小区调皮是出了名的女孩,今年五月份学校选短道速滑,她被有幸入选;在训练很辛苦,也很累。

有一天我问她:你喜欢滑冰吗?

她说:喜欢啊!

我又问她:累不累?

她说:不累!

是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再累也不觉得辛苦,这就是给孩子选对了她喜欢的兴趣爱好。

发现孩子,了解孩子,我们父母要明白这三点,更好的帮助她成才,成人:

一、给孩子一个支点,让她去发挥她喜欢的,她愿意的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会表现出他喜欢的东西,我们父母从低年龄开始就要让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兴趣就是从小开始培养的,尊重孩子的爱好和兴趣,不要把我们个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 让孩子又选择自己兴趣的权利。
  • 让孩子坚持自己的兴趣。
  • 父母要支持他的兴趣爱好,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上面举例中说道,我发现女儿特别喜欢运动,而且在同龄孩子中她的运动量是最大的,我也比较支持她往运动方向发展。

失败案例:

在上二年级以后知道她比较喜欢运动项目,我有一次跟她去商场,正好遇到一位小姐姐在发放羽毛球的简章,我就问她,你喜不喜欢羽毛球?结果她欣然答应。其实,从内心中我是比较倾向她去学习羽毛球,因为我也可以陪练,但是练习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懈怠,甚至不愿意去练习,我又问她到底坚不坚持学习,她意志开始出现动摇,最终放弃了继续学习。这次运动选择以失败而告终。

总结:

此次选择羽毛球项目更多的是我喜欢,而不是她真正喜欢,这不是她真正兴趣点,而她就想随大流去学羽毛球玩,过程中激不起她真正兴奋点,所以放弃理所当然。

最后,我和他妈妈也出现动摇,她没动力,我也没坚持陪练,最终失败告终。

二、父母如何做伯乐,去发现孩子的兴趣?

在孩子教育当中,我们父母做父母,又做老师,但是越是亲近的人,越是很难去观察自己孩子,不了解自己孩子,在父母眼中自己孩子都是缺点,很难发现闪光点,最终我们在跟朋友或亲戚交流中,满嘴都是抱怨和埋怨,因为你失去了发现孩子闪光点的伯乐能力,我们今天来说一下如何去发现孩子兴趣点,我们父母要做好这三个方面:

  • 学会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走进孩子

发现孩子,我们父母就要要跟老鹰一样,去发现孩子,去观察孩子,孩子喜欢什么,别去打压而是要多支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研究了一辈子水稻,最终成了我们仰慕的科学家,未来会给我们后人将留下了一生宝贵的财富。

  • 让孩子去表达,自己喜欢的事物,过程中,我们不要插嘴,孩子表达的任何问题都没有对错,关键让孩子去说出来自己喜欢的事或物,我们父母从中去了解孩子。
  • 教给孩子面对问题的心态,任何事,都要坦然面对,面对挫折要虚心去接纳,对于自己喜欢的事要学会坚持和努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社会立足。
  • 定期跟孩子做心灵沟通,让孩子去说一说心里话,烦心事,学校发生的事情,从去了解孩子

三、每一个孩子都是未经雕琢的璞玉

《韩非子·和氏》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每个孩子都是尚未为人所知的贤才,需要我们父母去不断的雕琢和教育他,孩子未来的成就决定了他们一生,关键在于我们父母给他们什么样的方向和光辉大道,方向在前方,需要我们父母去引领,而路在他们脚下,需要他们去淌出来。

  •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天赋,这需要我们父母去挖掘还雕琢
  • 让孩子坚持去做一件喜欢的事,坚持三年、五年,也许你会发现孩子会变化非常巨大,从而帮助孩子成就自己。
  • 做孩子的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

被誉为“领导力第一大师”的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科特说:“管理者试图控制事物,甚至控制人,但领导人却努力解放人与能量。”科特也曾经这样告诫CEO们:取得成功的方法是75%~80%靠领导,其余20%~25%靠管理。领导与管理有着泾渭分明的权力边界,而这也隐约透露出领导力的核心所在:解放权力,释放能量。虽然这是一条商业规则,但于教育孩子也有些启发。

做事前,我们父母要学会去启迪孩子去学会思考,而不是帮助孩子,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这个过程中无论孩子遇到挫折或失败,我们都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这是经验积累最好的时候,我们不要因为孩子一点失败就不让他去尝试,而我们自己动手上场,这样不但给孩子挫折感,更让孩子自信心受到巨大的创伤。

我们这个过程中需要去激励孩子,鼓励孩子去尝试,更需要帮助孩子去发现和总结失败的原因,最终走向成功,获得进步和自信心。

未来属于孩子,所有的一切都在于孩子,未来需要他们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