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半,郑州100余位环卫工人的欢聚时刻

2019-10-08     有趣郑州

这是有趣郑州第433篇原创文章

全文字数: 3661

阅读时间: 6分钟

每天10:10,多爱郑州一点点

凌晨四点,你还在安然熟睡吧。

那时天还未亮,寂静的城市虫鸣声尤为响亮。

宿醉的男孩从出租车上爬下来;直不起腰的环卫老爷爷正在清扫垃圾;寂静的街道出租车依旧在等待着绿灯;通宵捡破烂的叔叔拿着几只纸箱往家里走;而魏阿姨已经在6平米的小屋,开始做100余人的早餐。


丨凌晨四点起床做饭,这个习惯坚持了六年




初次见面,记忆犹新

初次见到魏阿姨,是在周日的一个下午,太阳刚好就要落山,阳光变得没那么炙热。看到墙上几个“免费爱心粥”的小字,心生好奇。

摸索着往里走,是一个左右两边都住着人家的胡同,大概谁家是卖馒头的,扑鼻而来的馒头香。


丨走路很专心的话就看不到这行字


蹑手蹑脚进去,走向左边的小屋,悄悄问了一句有人吗?没人应声,四处望了望好似没人,呆站了一会儿就走了。

第二次去,发现右边有说话声,问了一句,才真正找到外面标识的“免费爱心粥”。


丨魏阿姨说她没有信仰,就信雷锋精神



那是第一次见到魏阿姨,她坐在电脑旁边,戴着眼镜,在统计红包群里大家捐赠的爱心款。

旁边放着一张破旧的沙发,王阿姨坐在那带着一个两岁多的小妞,这小妞第一次见就朝人笑,拿着一个气球往手里递,后来得知是魏阿姨的小孙女。

说明了来意之后,魏阿姨热情地让先坐下,等她把手边的账先算完。于是安静地环顾了屋子一圈,左边墙是雷锋画像,正对面墙是主席名言,右边则是一张张照片。


丨没有能力时,快乐做小事。魏阿姨说自己就是没能力的人


待魏阿姨忙完,简单沟通了几句,知道旁边的王阿姨是退休医生。而爱心粥屋的的确确存在,主要服务于环卫工人、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于是约定第二天来做志愿者。



天亮前的准备

第二天有趣君凌晨四点五十到小屋的时候,魏阿姨已经开始搅面糊了,要做胡萝卜芹菜面条。


丨阿姨说老人们都很喜欢喝这个面条,做法还简单。



每天早上不到四点魏阿姨就自然醒,简单洗漱一番,四点半准时到小屋做饭,如果哪一天做粥或者是炒菜,那么时间还得再提前点。

搅完面糊,就开火、热锅、倒油、放芝麻。“炒一炒,最后倒面条里,好吃。”


丨面条的灵魂就在这锅芝麻


在炒芝麻的空儿,开始处理前一天晚上就洗好的菜。把胡萝卜、豆角搓丝儿,芹菜香菜切成小段儿。水开倒面糊,煮两三分钟开始下面。


丨除了面条馒头,还有香油拌小菜



这时候需要两个人一边下面一边搅拌,以免面条结块。搅一会儿就放切好的菜,然后边煮边搅,最后把芝麻倒进去再煮一会起锅。

“好香啊。”来这帮忙的志愿者已经到了小屋,此时凌晨五点半,经常在这吃饭的老人们也来了。

其中一位阿姨,带来了新鲜的芹菜叶,于是魏阿姨麻溜一洗一切就丢进了还在咕嘟咕嘟的锅里。

丨丁阿姨从家拿来的新鲜芹菜叶

爱心粥屋发起人之一刘老师协助老人们,一个接一个地把吃饭用的木板、桌腿、椅子搬到外面的街道上。

然后屋里的志愿者忙着收拾灶台、起锅、刷锅,把洗碗的几个大盆搬出来,放上水,蒸好的馒头抬出来,消好毒的碗筷拿出来,做好的面条端出来。

丨老人们凌晨五点半就到了,争先恐后帮忙搬东西


外面的街道上已经排了长长的队伍,每个人来了之后先在本上签名。

在墙壁的阴影下,老人们或站着或坐着,吧嗒吧嗒抽着烟在静静等待。

丨天还未亮,手电筒是好伙伴


忙活完了就六点了,每天开饭前,魏阿姨都会对捐赠的人表示感谢。那天是一户人家添孙女,在爱心粥屋包了两天,所有的开销都是这家出。

“我们祝福这个小孙女平安健康地长大!”魏阿姨说完最后一句,刘老师带领着志愿者们站成一排唱雷锋歌,随后举起右手一句一句宣誓。


丨志愿者的平均年龄在六十岁以上



礼毕正式开餐。大家排着队,拿过筷子,接过馒头,端着面条,一个个围在桌子旁开始吃饭,井然有序。


丨环卫工人、孤寡老人是主要被帮助者



跟了几天注意到一位四五十岁的姐姐,在满是六十岁靠上的吃饭人群中尤为显眼。最先吃完饭就坐在洗碗盆前开始刷碗,轻声问了句:姐姐,您做什么工作。那位姐姐略带笑意地说,我打扫卫生。

而吃完饭的人们,一手拿着碗一手拿着凳子,把碗放进洗碗盆,刷碗的人接过碗、洗刷、冲洗、放筐,几个人配合默契。


丨你帮我、我帮他,有爱的大家庭


这些用完的凳子椅子桌子又悉数搬回那个小屋,带头搬桌子椅子的是老党员宋伯伯。

还有一位沈阿姨,65岁,也是爱心粥屋的常驻志愿者。每天早上四点去剧团上班,把所有的卫生间打扫一遍,赶上五点半去爱心粥屋帮忙。盛饭、递馒头、刷碗,只要眼里看到的活,都上手干。





丨懂得感恩是最直接的体现

那天收拾完,沈阿姨依旧是最后一个走的。她骑着自行车去上班,大声喊着,这是好事,每个人都来帮帮忙,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丨开心骑车去上班的沈阿姨


从开饭到全部离开不到二十分钟,他们摸黑而来,天亮散去。如果不经历很难想象,几分钟以前一百多人曾在此用餐。



最重要的是喜欢

待所有的老人走后,剩下的四个志愿者才开始吃饭。


丨魏阿姨做出了规律,饭每次都正正好



吃饭席间,刘老师讲起一位老师傅的趣事。

刚开始来的时候很倔,不排队,而且总是抱怨分配打扫的道路太长,后来慢慢不抱怨了,而且每天都很热心地加入搬凳子的行列,工作也越来越有劲儿了。

有趣君想,爱可以感化一个人大概就是如此吧。

吃罢饭,刘老师开始把每天的饭菜、每天群里的红包都写在小白板上放到外面。如果有谁家包场了、谁家送了几斤红薯或者白菜也会特别注明。

丨刘老师每天的“今日播报”


写完小板,把前一天所筹得的善款,写在发票上留作依据。

干完这些还不到七点,大家说说笑笑,收拾一番,刘老师就要去上班了。八点半上班,时间正好。

而魏阿姨呢,就拿出眼镜看着字号最大的手机屏幕,把每天拍的照片发朋友圈,实时汇报。再逐个向每个群汇报当天早上的就餐情况和前一天筹得的善款。

丨魏阿姨每天都在朋友圈实时更新

还没把事情处理完,一个大约三十岁左右的女人领着一个两岁的孩子就来了,原来是魏阿姨的儿媳妇,每天上班前,把孙女送过来然后再去上班。

儿媳妇来了之后,和魏阿姨讨论照片的问题。待儿媳妇走后,魏阿姨笑着说,哎呀,这都多亏了我这儿媳妇,我一个65岁的人了,手机也玩不明白,都是我儿媳妇教我的。


丨魏阿姨说,有任何的私心杂念这个事都做不成


那家里人都支持你做这个事吗?

支持,我儿子儿媳妇都特别支持,很多事情都是我儿媳妇帮我在做。

那您老伴呢?

老伴儿......老伴儿是中立态度,他觉得往里面塞钱太多了。毕竟一开始很艰难,只有我和刘老师两个人,我们都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做这个事。




丨环卫工人的的确确需要这一碗粥



那现在每天收到的红包大约有多少?

现在好点了,每天大约两百多。但是爱心粥屋每天的开支都要三百多,水费电费房租费,每天消耗的粮食都算在了里边。

不过我喜欢这个事,不管再难,刘老师我们都想把这个事坚持下去。因为这些老人们确实需要这一碗粥。

丨吃过饭就骑着车开始一天的工作

说到老伴的事儿,魏姨显然有点迟疑,眼睛里恍惚看到了泪花。可说回爱心粥屋又欢天喜地,很是开心。



孤寡老人最缺关爱

刘老师今年五十岁,老家在南阳市镇平县,是他们乡镇第一个大学生,现在在大学里当老师。有一个小儿子,今年17岁,在儿子刚上初一的时候,一家三口就来爱心粥屋做志愿者。


丨刘老师在做每日记录



刘老师和魏阿姨一样,投身这个事业已经五六年了。他明确表示,只要魏阿姨做这个事,就会全力支持她。

看到照片墙上还有一些看望老人的照片。魏阿姨说有一年过年回家,他的舅舅把平时政府补贴的钱拿出来,悄悄塞给她。魏阿姨当时心里特别难受,“我舅无儿无女,有点钱还舍不得花,他其实最缺关爱。”

于是回来和刘老师一商量,俩人就组织了每月看望孤寡老人的活动。


丨2019年9月28日,爱心粥屋团队去舞阳县湾王村看望孤寡老人




爱心粥屋有红包群,孤寡老人也有,专款专用。每月都有人为孤寡老人捐款,有的捐毛巾,有的捐袜子、牛奶,但更多的是捐钱。

爱心粥屋就用这些钱买一些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找一个周末,差不多30个人聚在一起,坐车去看望孤寡老人。至今已走过河南省市20处小村小落,看望了300多户孤寡老人。

丨为老人带去了被子、毛巾等生活用品


因为都是无儿无女,去了之后帮忙打扫卫生,洗头发剪指甲收拾被褥。

魏阿姨记得很深的一位老人,当场就跪下了,哭着不让走。人最缺的不是一日三餐,而是关爱,他们太孤独了,没人惦记,魏阿姨说。

丨团队和老人大合影


爱心粥屋除了每月看望孤寡老人,每周的爱心早餐。遇到过节还会给老人准备月饼、粽子和一些水果。

去年腊八节,在医院、剧团门口、电视台门口,免费送腊八粥和糖包,那次连续煮了一天一夜的腊八粥。而今年高考,他们也在几个学校门前设了考生免费领粽子的活动点。

丨为高考学子包粽子和在医院送爱心粥活动


魏阿姨为爱心粥屋编了个小歌:

爱心粥屋是个温暖的家

环卫工人都把它来夸

吃饭不要钱

碗筷不用刷

环卫工人心里乐开了花

唱完,魏阿姨爽朗的笑声回荡在整间屋子......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lb6rm0BMH2_cNUgoZ1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