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只因父母没做这些事

2019-12-06   柏柏育儿漫画

四岁的小军和妈妈一起回老家。刚上动车时,他把脸贴在车窗上,妈妈在一旁说:“怎么能把脸贴在窗户上,多脏!”妈妈刚说完,孩子能忍住不把脸贴在车窗上,可过了一会,孩子又开始贴脸。妈妈忍不住发火:“和你说了那么多遍不要把脸贴过去,你怎么就是不听?”

孩子一天天长大,很多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说什么不听什么,其实啊,三四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萌芽,他们表现得越来越有主见,其实这是好事。而这个年龄的孩子犯错,家长也需要掌握一些应对技巧。

一、如何把纠正错误这件事变容易?

1. 明确规定

家长不用在细节处与孩子锱铢必较,只要和孩子共同规定,这件事应该如何做,不能怎么做,如果这样做了会产生什么后果。孩子只要保证在大框架内不犯错,不出格,家长都不必事事追在孩子身后,纠正孩子的不足之处。

同时,家长在纠正孩子错误前,要扪心自问,这个错误真的不可饶恕吗?自己是想要一个完美小孩还是有些缺点的小孩?比如,孩子搭了个双层动物园模型,家长却说“你错了!动物园只有一层。”这有什么好纠正的呢?

2. 感同身受

有些孩子不论家长如何苦口婆心、千叮咛万交代全当耳边风,家长不妨让孩子自己承担做错事的后果。比如,一个孩子带着眼睛看不见的姐姐出门,回来时竟然把姐姐忘在了外面,他妈妈什么责怪的话都没说,只是拿了一块布把孩子的眼睛蒙上,让他走路。孩子慌乱了,妈妈这才说出道理“你看不见的时候是不是很害怕?姐姐看不见也很害怕,你把她丢在外面,她就更害怕了!”从那以后,孩子再也没有弄丢了姐姐。如果这位妈妈一开始就劈头盖脸地大头呵斥,孩子不仅不肯认错,还有可能导致姐弟俩的关系恶化,孩子会觉得“带着姐姐出门太麻烦了!”

3. 帮助解决

有的孩子道理都懂,可依旧屡犯屡错,孩子也很无奈和茫然。这是因为家长只是说了一些广而泛之的“官话”,和孩子说“你要乖哦!”“出门前,要记得拿好自己的东西!”这些孩子都懂,可孩子不知道怎么实施才能改正自己的毛病。比如,孩子上学经常忘带作业,家长已经说了很多遍“不能丢三落四”,孩子也知道这个毛病不好,可每次总是忘记。

首先家长可以先和孩子说清楚孩子这样习惯会给他人带来什么不便,当孩子依旧没有改变,家长不用去指责孩子,而是要和孩子商讨如何彻底改变这个不足,可以用写好纸条贴在书桌前或者门前,随时提醒自己;或者让家人一起帮忙记住,相互提醒。

​孩子屡教不听,八成是父母说了太多无用的废话,让孩子无法从中辨别真伪好坏。因此,父母在平常和孩子沟通时也要注意些问题。

二、家长平时和孩子沟通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注意表达

家长说的话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泛。不要说些反话,孩子涉世未深,听不出“好赖话”。而要把孩子的错误明确指出来,让孩子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正确的做法。同时,家长要耐心听孩子说话,了解孩子行为后面的原因,不能自己想当然地就给孩子“判刑”。在不涉及大是大非上,也可以选择按照孩子的意愿来做,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才会更愿意和家长沟通。

2. 就事论事

孩子偶尔犯错很正常,家长在纠正孩子错误时,要有的放矢,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不能孩子今天打翻了碗,家长就开始翻旧账,“上次就打翻了一次,这次又打翻!”或者直接上升到对孩子的“人身攻击”,孩子在外弄脏了衣服,家长不直接问孩子为什么弄脏衣服,而是不由分说就给孩子贴上“不爱干净”“调皮捣蛋”的负面标签,以偏概全。

3. 放宽心态

每个人都有自我完善的功能,如果孩子屡教不听,家长暂且不用心急如焚,偏想着要改造孩子。比如《红楼梦》中宝玉特别喜欢吃女孩的口红,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大逆不道的,可旁人怎么劝说,宝玉依旧改不了这个习性,可到大了的时候,宝玉自然就不吃了。所以,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怎么管都管不过来,索性就让孩子自由发展好了,谁长大后不会自己走路、自己吃饭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