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沽源县有一座700年前的古建筑叫梳妆楼,民间传说是辽代圣宗之母萧太后的“梳妆楼”,听起来挺脂粉气的“绣楼”,经文物部门发掘考证,却是一处元代的古墓群,主墓为元世祖忽必烈的驸马墓,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知道,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多民族国家,可遗留下来的建筑文物却凤毛麟角,梳妆楼躲过了风雨侵蚀和战火摧残,在草原上屹立了700多年本身就是个奇迹,全国罕见。
沽源文联的朋友郑恒平说,“梳妆楼”保存完好,形制特殊,深受专家青睐,央视探索与发现就以《梳妆楼揭秘》为题报道过这一古建。“梳妆楼”坐落在沽源境内的闪电河畔。闪电河是一条古老的河,在《水经注》中被称为濡水。它与许多支脉汇合后注入京津地区,是京津地区重要的水源。成书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口北山厅志》,根据梳妆楼临近闪电河这一点,将梳妆楼确定为察汗淖尔行宫,即元代帝王两都巡幸的中转站。后来证实,察汗淖尔行宫在沽源县的小宏城村附近。日本学者箭内比曾错将梳妆楼当成了《辽史地理志》中所记述的新凉殿。新凉殿是辽代建筑,是萧太后和辽朝皇帝避暑的地方。
而民间的说法是,梳妆楼是萧太后梳妆的地方。这种背山面水的地方,是元朝皇室理想的居所,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是风水宝地。
走进梳妆楼大门,是一座影壁也称为萧墙,汉白玉制成,为须弥座,浮雕的图案是元代的战争场面。绕过影壁可清晰看到梳妆楼全貌。楼的造型十分罕见,大体结构为上圆下方,代表天圆地方的意思,既有蒙古元素又兼有伊斯兰风格,是多种文化的结合体。
值得称道的是,整座楼没有用一根木料,全部为青砖垒砌。楼基的平面是正方形,边长各为10.7米,楼高9.1米,琉璃瓦覆盖。
那么,这座楼的功用是什么呢?其实它是一座墓葬的享堂,这片地方本是元代皇家的一片墓地。共发现了24座墓葬,这个墓葬群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金银首饰、金属马具、铜镜、铁剑、纺织品等等,大部分文物收藏在沽源县博物馆内。
沽源梳妆楼元墓的发现以及考古发觉意义重大。同时也是旅游爱好者觅古寻幽的好去处。你如果想对草原上的梳妆楼有更深的了解,可以直接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沽源梳妆楼,就能看到更多相关文章,大家可用头条搜索试试。
再看楼内。底部是四边形,中部为八边形,再往上是十六边形,顶部则是圆形的穹顶。这种由方到圆的渐变模式不仅便于建造,从视觉上看也很舒服,这种无梁无木的建筑形式,被称为“鹿顶”式建筑。让人联想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大草原。遗憾的是,墙壁和穹顶上精美的壁画我们已无法看到原貌了。
梳妆楼的地下还有个隐藏了数百年的秘密。有三具棺木是1999年挖出的。中室以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式下葬,可见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专家通过对遗骸鉴定,死者为男性,死亡时年龄在30岁左右。令人称奇的是,中室的棺木是用一段完整的松木制成,这种树葬的形式十分罕见。只有身份极其尊贵的人才能享用树葬。
1999年的发掘,由于没找到线索,墓主人的身份成谜。四年后在这里发现了数十块青石碑残片,通过对碑文辨认,得出结论,中室的墓主是阔里吉思。他是忽必烈的外甥,1298年,在平定西北地区的叛乱时不幸牺牲,被追封为赵王。西室和东室应当是阔里吉思的原配忽答的迷失公主和爱牙失里公主。
梳妆楼元墓的发现以及考古发掘为研究元代蒙古及其他民族部落的埋葬习俗、礼制、宗教信仰、建筑风格以及服饰演变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